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由发生、发展而至昌盛的时期,正是洛学的兴起和传承时期,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在时间上的不谋而合,使洛学传承与古代通俗小说的创作倾向发生了特定的联系。通过对洛学传承的中兴期、叛逆期和复兴期的文化精神折射于明代通俗小说的考察和研究,明确了古代通俗小说创作倾向与洛学传承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洛学中兴期与明初通俗小说崇尚伦理纲常倾向、洛学叛逆期与明中后期通俗小说世俗化倾向和洛学复兴期与明末通俗小说的尚劝戒倾向。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挖掘了古代通俗小说的深层意蕴,归纳和总结了洛学与小说发展、与小说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揭示了儒家文化传统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序跋的呈现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几乎每一门学科的各类著作里都有序文或跋语,这些序跋文字,汇成了浩瀚的海洋,凝为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宝藏。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浩瀚繁多,本文通过对大量通俗小说序跋的整理发现,明人小说包含丰富的小说创作理论,如情理论、尚俗论、裁剪论等。  相似文献   

3.
本认为影响明代后期通俗小说刊刻的主要因素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与汪时的印刷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与明代后期社会浓郁的尚情风气有关;与当时的小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明人风习与通俗小说的嬗变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人风习与通俗小说的创作分别经历了由朴入华(实———虚)、从检束到外放(一———多)的运行过程。明初之时代气象召唤世人的视界努力向外审视社会的更迭历程,因而他们对内在自我意识的注意则相对淡漠。晚明人在奢华习气的肆意张扬下,视界最终完成了由外而内(外———内)的转变。风习与通俗小说不仅存在时序逻辑上的对应关系,而且双方有着实质性的内在关联。这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的历时性影响与后者对前者的共时性反激。为明人风习与通俗小说之因缘发覆抉微,这对于明代文史研究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5.
明代白话通俗小说中,有部分以文人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的小说,这些小说对明代城市商业语境下的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缺陷、性格弱点等方面进行了批评,表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知识分子性格方面的另一个侧面,同时也展现了市民阶层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和理想时的无奈和焦虑。  相似文献   

6.
明代学术思想的活跃,除了思想家的著述纷纷问世之外,很大程度体现在接连兴起的跨地域、跨行业规模大小不一的讲学活动上,其世俗化、平民化特征,促发了新的道德意识的产生,进而影响了通俗小说的创作:一是人物设置.至明代中后叶,随着王学思想的勃兴与讲学活动的开展,使得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判别是非的标准,认识问题的方法、思路,都有了不少变化,进而影响到小说创作.小说家在设置笔下人物时,不再简单地以好、坏划分人物类群,跳出了"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叙事格局.二是情节构思.在明代中后叶,随着经商人数的骤然增多,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愈益得以凸显,价值评判的多元化、精神生活的丰富化、物欲追求的多样化之趋势逐渐形成,主体精神得以确认.当时讲学的一大特点,即不效世儒、不拘泥于训解,而直指当下.所谓"当下",与普通社会族群日常生活相关,是人们所关心的身边热点问题.缘此,小说家在构思情节时,对两军鏖战的激烈场景、行侠仗义的壮举、风云多变的史事,似乎均失去了兴趣,目光转向家庭琐事、怄气斗口、张长李短、儿女情长.三是内容表述.如<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活的年代,正是王阳明心学最为活跃的时期.小说受心学的影响,也有迹可循.另外,在明、清的言情小说中,议论成分明显加大,乃是讲学风气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7.
明嘉靖中期至万历后期,在坊刻通俗小说稿源匮乏的情况下,出现了书坊主兼任通俗小说作者并一度主宰通俗小说创作的现象。虽然这些作品本身价值不高,但在通俗小说发展史上却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通俗小说主要来源于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较多地表现了城市市民阶层文人的思想和世界观,具有较多的"江湖"气息;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传统深远的影响,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知识分子"以德抗位"、"以才抗位"、"以情抗礼"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9.
海岩小说为中国通俗小说建立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既能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对青年心理有较准确的把握与表现,又适度加入时尚文化的诸多因素,由此为转型期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通俗文化文本。他把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要求与通俗文化的娱乐本性有机融合,较好地实现了通俗文化作品的社会职责与经济目的。海岩小说这一重要特质对我国的主旋律文艺创作,对我国的通俗文艺更好地实现社会教化功能都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武侠小说的本体研究.本文认为其本体包括两个根本方面:侠文化和通俗小说,其本体研究即是探究武侠小说与侠文化及通俗小说的本质关系.本文论述的是后一种本质关系,主要观点是:武侠小说本质上属于通俗小说的范畴,武侠小说成为一种通俗小说类型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小说在古代被视为“小道”,其文坛边缘地位决定了它的世俗化色彩。明末清初,大批文人介入通俗小说的创作领域,以他们的文心、文笔对小说这一通俗文类进行了艺术打造,使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均有了“雅化”的趋向,并具有了独特的文人品性。这一变化,强化了通俗小说创作中的现实感和个性色彩,并对清代文人小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清章回长篇小说使中国古典小说走向成熟,特别是人物性格刻画和性格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巨大的创作成就.实际上罗贯中等人的性格刻画更关注人物的整体性,是小说人格塑造的雏形.曹操属于奸雄人格,刘备属于仁厚人格,宋江则属于忠义人格,孙悟空是成长型人格,西门庆、贾宝玉等则是病态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3.
明清两代,我国通俗小说有了长足发展,却也遭受了四次大规模禁毁。这些被禁毁的通俗小说主要分为三类:明清统治者认为动摇其统治的;认为有伤风化的;认为触犯了他们的种族尊严的。对此事件,应做具体分析,并汲取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4.
李汝珍撰著的《镜花缘》是一部化用群书、推陈出新的学者型杂体小说。文章从文学发展的继承、创新角度,以确凿翔实的对照比较,论证了《镜花缘》与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两大顶峰小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镜花缘》中多次提到《西游记》,而且有意翻新,可以看出李汝珍不仅熟读此书,更富有独创性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5.
晚明话本小说繁荣,其中包括同性恋小说。从性描写来看,它属于性爱小说的一部分,但在性意识、性心理的描写上有所缺失。从故事内容来看,它属于世情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晚明社会的人情世态。从体制上来看,部分同性恋小说采用了分回形式,在话本由短篇向中篇的过渡上起到了一定作用。探讨同性恋小说与其他小说类型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明确它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常熟文人的诗文创作,在整个明朝代不乏人,到了晚明则更显光耀。明中叶的桑悦、徐恪及晚明的顾大章、瞿式耜都有好诗传世。顾大韶的小品文,瞿式耜的政论文、家书,瞿昌文的纪行文也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7.
宋元时期逐步兴起的中国工商业,经明初作了进一步的结构调整后,在明中叶开始繁荣起来,它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市民商业活动的描写,尤其是对当时各种手工行业如酿酒、绘画褙裱、园艺、织造、首饰制作等情况的描写,是明代小说在取材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可以了解明代时我国早期工商业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明中叶以后的白话短篇小说为了满足市民喜欢更迭变化的审美心理需求,在情节设置上,经常通过恰逢巧合、设置阻碍、突遭意外、发生误会、预设计谋、设下谜语、犯下错误等手段,达到了离奇、曲折、生动的情节效果。小说还用预告情节的方式,引起读者对情节的关注,并形成了平抑扬的情节模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19.
明清小说与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对明清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崇拜观念、三教合一思想、巫术结构方式等。反之,明清通俗小说也同样影响了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的社会理想、人际关系、组织形式、军事斗争和宝卷创作等。  相似文献   

20.
明清辽东时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题材的小说,尤其是与其他时事小说相比,在创作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题材的军事性、类型单一、形象单薄的人物、强烈的主观表达、大量引用"公文"、写实与虚构并用等,使它在明清小说发展史上,特别是明清时事小说发展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