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怀念恩师     
我在村小上学的时候,学校很小,只有几间简陋的破瓦房,没有围墙,也没有操场,每个年级只有十几个学生,所以根据实际情况,一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分别组成一个复式班,五六年级必须到四五里以外的辅导完小就读。记得当时学校的老师很少.难得来一位年轻有活力的,就是有也往往呆上一学年就再也不见人影了。  相似文献   

2.
"教学点"这个名词,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对农村教师来说则是再熟悉不过了,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谁都不愿去这些教学点任教.所谓教学点,一般来说就是指一所学校只有一个老师的村级小学,学生虽然不是很多,但往往是几个年级.  相似文献   

3.
威县人才学校,是一所偏居邢台威县赵庄村的普通农村学校,周围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车水马龙,从外表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但就是在这样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里,却演绎着不少惊异与奇迹.如今,人才学校已成为当地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校. 艰苦抉择,迎难直上 人才学校是1996年创办的民办学校,当时,从小学到初二共8个年级,只有17个学生,24个教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校现有52个教学班,在校生3200余人,教职员工186人的学校.  相似文献   

4.
我们学校名叫"育才学校",乍一听校名,人们很容易以为是一所名校。其实,我们学校只是一所位于城郊的普通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不大,小学每个年级只有2个班,中学每个年级只有3个班;学校生源不好,都是当地农民的孩子和外来务工人  相似文献   

5.
我的斗笠     
那年我读小学六年级.由于家境不好,就连南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雨伞,家里也只有一把.我家距学校很近,只有600米左右,除非下大雨,我都不打伞,而是飞跑着冲到学校.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一位老师与校长争吵了起来—— 校长说:"这是学校领导班子的集体决定,你必服从安排." 老师说:"为什么随意调整我的工作岗位?明显是歧视我,我就不服从这样的安排!" …… 原来,有一个年级少了一位语文老师,校长决调整教师的岗位,抽调一位老师去这个年级任课.因为事先没有和这位老师通气,工作安排属于"命令式"的调整,所以这位老师感到委屈,不同意校长的调整,跟校长争吵起来. 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类似的事情跟老师争吵起来.争吵不但伤感情,也伤管理进程,让管理走进"狭路",甚至是"死路".老师为什么会跟校长争吵?因为校长在管理过程中没有给老师设计好"退路".什么是"退路"呢,不妨先听听另一位校长的"退路"智慧.  相似文献   

7.
读编交流     
《大学生》2012,(21):77
北四环中路33号学校里有"学霸",杂志社里也有"稿霸",我社能当得起这个名号的只有编辑yyy一人,没有之一。假如"中国好稿子"排行榜上  相似文献   

8.
人样     
南广成 《科技文萃》2005,(5):168-169
我发蒙的时候,已是经过1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到达"文革",乡村的知识分子大多已经风流云散.对我们这一代革命接班人进行教育的教师,都是就地取材,他们基本说不上有文化.学校是有的,就在我村的一座破庙里.但是,没有教学秩序,我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算术字"4"都不会写,汉语拼音也不会.  相似文献   

9.
某日,被邀请至驻校三年级C班(由5个学生加1个老师组成的课堂)观课. 一个班何以只有5个学生?原来,三年级有两个自然班,在前一学期考评中,学校认为这个年级学生数学学业状况不佳,"学习较逊"的学生比较多.于是,从升入三年级开始,两个自然班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时按学业成绩分成3个班,由3个老师分别教学.只有上数学课时才出现的三C班,由"成绩最逊"的10个学生组成.当日因其中5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自然班外出做牙齿保健检查,故此,只剩下5个学生上课.  相似文献   

10.
蒲辉 《陕西教育》2002,(10):25-26
彩色木子的产生 我是镇巴县大池乡梨坪小学教师,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文化经济都很落后,我所在的学校,属于单人复式村级小学,一、二、三年级28名学生,另有学前幼儿16名,全在一个教室里,教师只有我一人,学校校舍简陋,条件艰苦,没有教学仪器,更没有幼儿学具和玩具.  相似文献   

11.
小华 《职业技术》2007,(11):54-58
台湾有这么一所学校,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每年3000多学生中,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校方开除的二三百人。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必要工种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见到老师7米外要敬礼。学生没有寒署假作业,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这就是台湾享誉30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在台湾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字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工作中一定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学生,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差的;有听话的,也有调皮的.这种差异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和尊重这种差异.在教师眼中学校没有"差生",只有后进生.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怎样转化和改变这些问题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我曾在上海一所学校初一年级上过一堂作文课,内容是"培养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之所以选择这项内容,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有明确的要求,如2011版课标7-9年级的阶段写作目标与内容中有"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的表述,但是据我了解,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把它转化为教学内容,或许还有不少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总之在教学中并没有实现课标的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14.
庄电一 《教育》2014,(7):51-51
这是一所占地两千多平方米、拥有20间砖瓦房教室的山区学校,校门口至今还挂着“南长滩小学”的牌子,但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安静:校园里没有学校特有的欢声笑语,也没有上下课的铃声,因为全校现在只有一名老师,3名学生,其中2个在学前班,一个上二年级。去年还在这里读五年级的学生,现在也退学了。这名坚持者就是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小学教师拓守宾。  相似文献   

15.
你想体验一下19世纪末期的学校是怎样的吗?先想象一下学校里的学生们只有一名老师和一间教室的场面吧. 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大部分美国学生去的是只有一间教室的校舍.仅有的一名教师通常有1至8年级的学生,且她要教所有学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职生如何获得理想的职业、如何对自身进行职业规划,成为摆在学校和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职生的就业辅导教育也愈加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学校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辅导教育,分别于不同专业、不同背景(本市户口、外省市户口)学生中随机抽选样本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中职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自我定位也不科学.在一年级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到职校就是‘混日子"的想法,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对生涯规划采取回避态度,有将近13%的三年级学生尚未考虑职业选择问题.其二,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发展趋势不甚清楚.仅13%的学生对自己所选择专业非常了解,34%的学生对所选择的专业比较了解,高达43%的学生对所选专业不太了解或一点都不了解.同时,调查显示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较低,只有47%的学生对自己现在就读的专业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有超过50%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了解.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学校提出新的就业辅导理念——让就业辅导为学生终身服务,逐步构建出符合中职生发展特点的就业辅导体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渐深入,城市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北京务工,同时也把他们的子女带到北京读书,以便给孩子更多的关心、更好的教育.我们高丽营地区也不例外.但由于这些孩子没有当地的户口,只能就近"借读",近几年来,这样的"借读生"在各学校的人数在逐年增长,以高丽营一中为例,初二全年级借读生占学生总人数的近33%.初一年级借读生占学生总人数的50%.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学习习惯较差,学业较差,又由于客观的原因,不能在就读学校参加升学考试,使这些学生学习没有了动力,没有了目标.在实际的工作中,常听到一些老师们抱怨,借读生不好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三年级】三年级是孩子分化的年级,课程难度加大,孩子的试卷上不再是皆大欢喜的百分。而儿童阅读学的研究也表明:孩子如果在三年级还没有养成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他在以后的学校中很难再有阅读习惯。所以,爱孩子的老师和父母要加油呀!关掉电视、强迫他坐在书桌前,不一定有效。最有效的恐怕还是用有"杀伤力"的儿童读物去吸引他们。  相似文献   

19.
杨明华 《上海教育》2006,(11B):62-62
学校的师资安排是学校管理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现。家长总希望最好的教师教自己的孩子,学生也希望教自己的教师是学校最好的。对学校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要培养好的学生,每一个年级、班级也都是要加以“关照”的,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师资有强弱,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教龄也总有长短,这也改变不了,更何况教师还各有个性,甚至还有特殊情况(身体情况、婚孕情况等)。如何根据年级特点调配好教师,如何在一个年级中安排好每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学校确要花费一番心思。我们认办师资配置没有最好,只有合理,讲求平衡、注重合力。  相似文献   

20.
刘慕洁 《上海教育》2023,(14):32-33
<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这样一所“神秘”的学校:位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其中一家工厂的一个角落,创办之初几乎无人知晓;全校学生总人数只有十几人,没有年级和统一的课本,也没有常规的作业。这就是特斯拉公司、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办的Ad Astra学校(Ad Astra School)。《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在报道中称其“可能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