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翻阅上海出版的《语文学习丛刊》第六辑,见到钱丰同志的《“扑朔”“迷离”试解》一文,觉得这一词语释义上的老问题,还有进一步来探讨的必要,就把自己的一点管窥之见,也提出来与大家商榷。《木兰诗》的结尾,过去解释虽多,但就“扑朔”“迷离”这两个词的词义和词性来说,完全不同的意见,实际只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是动  相似文献   

2.
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討論,是从艾恒武、林青山两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引起的。但是,从七月十七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王中、郭佩衡两同志所写的《就“合二而一”問題和楊献珍同志商榷》一文来看,早在艾、  相似文献   

3.
近期有幸读到《河南教研》1997年第12期发表的商丘县第一高中历史教师彭西岭同志撰写的《“水排”应读作ShuiBèi》一文,颇受启发,也引起笔者莫大兴趣.“水排”的“排”字究竟该读何音?为此,我也查阅了多种历史资料及工具书,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我认为“水排”仍应读作Shuipái.现陈述管见于后,以就教于广大读者和彭西岭同志.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语文教材(2008年第5版)必修一《师说》一文,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师道”的释义为:“【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辞海》对此“师道”的解释与教材同。《辞源》于【师道】下有一义项为“求师从师之道。”所举之例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但没有对“求师从师之道”的“道”做进一步解释。笔者认为教材及《辞海》的解...  相似文献   

5.
《说文》是一部“万物咸睹,靡不兼载”的文字学专著,内容涉及“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许冲《上〈说文〉表》),书中对字义的解释,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多方面的宝贵资料。《说文》的释义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了解并剖析《说文》的释义方式,对于读通《说文》,学习语言文字和古代历史,都有很大的帮助。 《说文》的释义方式,通常的只是解释字的本义或最初的意义,而不涉及引伸义和假借义,这是释义方式中“常例”,在中华书局版“大徐本”《说文》中随处可见: 诛,讨也.从…  相似文献   

6.
读《四川教育》第八期《关于“牙城”》一文,觉得作者的解释欠妥。作者认为《李愬雪夜入蔡州》一课中的“牙城”是武器库的围墙,墙筑得又高又厚,就与城墙相似,所以名曰“牙城”。按《辞海》“牙城”:唐代藩镇主将所居之城。《新唐书·李愬传》:“率左右登牙城。”后以泛称主将所居之城。王恽《泽潞即事杂诗》:“角声催日上牙城,白羽风清坐阅兵。”据《辞海》解,“牙城”不应是武器库周围筑上又高又厚的墙。应是又高又厚的墙围着主将所居  相似文献   

7.
“怒”的词典释义情况如下:《说文》:“怒,恚也。”即“怒”就是“愤怒、生气”的意思。《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怒”的释义,基本都列有以下几项:①生气,气愤;②气势盛;  相似文献   

8.
夷《说文》:“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狄《说文》:“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省声。” 蠻 《说文》:“南蠻,蛇种,从虫(?)声。”羌《说文》:“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对以上说解,文字、训诂研究者多认为许慎怀有极严重的民族歧视心理,释义不  相似文献   

9.
读了1980年第3期《天津师院学报》刊载的《“诗词曲”词语拾零》(下称(《拾零》)一文后,收益非浅,但感到其中“揸”“掐”的释义有待商榷。一、作者把“揸”解释为“指张开的拇指与食指两指尖的距离”,似不妥当,应为“指张开的拇指与中指指尖之间的最大距离”。这个距离,叫“一揸”,人们常常用“揸”作为长度的计  相似文献   

10.
《“步走”、“径道”与“步道”》一文对《赤壁之战》、《鸿门宴》中的“步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径道”作了解释,认为“步走”应释为“步道走”即“由陆上小路逃跑”;“径道”也是“步道”、即由“陆上截路”(逃回)。对这种解释,我们不敢苟同,现将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提出来,与陈崇凯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偶读《中国教育报》(2001年4月30号)第二版,一图片新闻的释文写道“获得东京大学材料博士学位的李建保(左)回国后就教于清华大学材料系……”“就”的本义是“到高处去住”, “就”为动词,有“去,到”之意,多种字典解释为“靠近,走近”。“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礼记·曲礼》)“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用的是“就”的基本义。“就任”“就诊”“就学”“就正”“就座”等也都是其基本义。  相似文献   

12.
《语文知识》’94年第1期上发表了吴勇前同志《“淹回水面凝滞”之“回水”》一文,对“回水”提出了新的解释。我以为该文的看法值得商榷。课本注:“回水:回瞧的水流。”吴勇前同志认为;“‘回水,应是深渊之水。《说文解字》云;‘渊,回水也。’”其实,《说文解字》中的“回水”,应该解作“回旋的水流”。张舜徽先生《说文解字约注》说:“回与(?)实一字,回为初文,而(?)为后起,渊则增偏旁体也。”古人的名  相似文献   

13.
一、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对“连接”与“联结”这两个词的解释分别为:  相似文献   

14.
《望岳》是唐朝诗人杜甫青年时代的一篇杰作。多少年来,对诗人《望岳》之“向岳而望”还是“登岳而望”问题,众说纷云,意见不一,不少学者在对“望”的立足点的理解上大都持“向岳而望”说,如肖涤非先生、朱东润先生认为该诗作者当时没有登岳,只是向岳而望。而夏松凉先生《<望岳>解说》(见夏先生著《杜诗鉴赏》)一文就认为“本篇是登山远眺之作”,可惜,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5.
唐弢先生《同志的信任》一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接受方志敏同志的重托,冒着生命危险珍藏和转递方志敏所写文稿的经过,表现了鲁迅是共产党人“能以生命相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辞海》上,“同志”这个词有三个意思:一、指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的人。二、政治理想相同的人;同一政党成员相互间的称谓。三、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彼此间的一般称呼。《同志的信任》一文中的“同志”显然是指《辞海》中所列第二条释义。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文艺界一般都称鲁迅为“周先生”或“大先生”(因鲁迅在周氏三兄弟中排行老大),表示尊敬和客气。那么,革命进步文艺人士最早是在何时称鲁迅为“同志”的呢?鲁迅对中共领导与成员又是怎样称呼的呢?  相似文献   

16.
1982年12期《语文学习》刊载潘大白同志《“善”读书》一文,其中“善鉴取”一节提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解释问题。作者在罗列了《语文》、《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古文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代文选》等五种注文后说,“总上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湖南教育》1985年10期刊登的《“以上”“以下”辨析)一文,对“60分以上含60分本身,80分以下不含80分本身”这种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既然80分以下不含80分,那么60分以上也不应含60分。否则就犯了“偷换概念、自相矛盾”的错误。这种观点,我以为是作者没有全面地考察“以上”、“以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所致。我们在解释一个词的含义时,不仅要注意释义的  相似文献   

18.
《张衡传》“饰以篆文”句中的“篆文”,许多教参均释为“篆体文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2期刊登钱文辉同志的文章,说“篆文”即“彖文”,指《周易》中的八卦辞,分别表示八个方位;不光用来“饰”,还有表明地震方向的实用价值。钱文辉同志的解释是有道理的,惜言之  相似文献   

19.
“商旅”一词最早见于《易·复》中的“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后代多所沿用。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商旅不行”之语,而引出“商旅”如何解释的问题。初中《语文》第五册未给“商旅”一词单独注释,但《教学参考书》及其他许多参考资料均将“商旅”释为“商人和旅客”。这一解释的根据,可能是《辞海》中的释义。《辞海》在“商  相似文献   

20.
“欢”字在《乐府诗集》中经常以代词的形式出现。《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中对它的解释均作指代“情人”,但据笔者考察,这种释义是错误的,它指代的应该是“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