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德育能否取得实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德育全过程。德育课程化的构建,进一步明确、具体化了德育内涵,统筹了学校内外的德育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并养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态度、习惯和行为,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在对德育课程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自觉层面、内化层面,结合文化影响、渗透教育、活动课程,使学生上升到自觉的知行统一的层面。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活动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活动课程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与以社会为指向的教育目的的有机统一,表现为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取向的隐性融合;大学活动课程是我国高教课程现代化的产物,活动成为知识与社会准则的内化过程;大学活动课程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正课程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德育能否取得实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德育全过程。德育课程化的构建,进一步明确、具体化了德育内涵,统筹了学校内外的德育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并养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态度、习惯和行为,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在对德育课程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自觉层面、内化层面,结合文化影响、渗透教育、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4.
张朋 《绥化学院学报》2011,31(3):166-167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概念并不存有对立关系,更多是统一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一教育宗旨之下。二者都源于选修课与活动课,有基本相同的开发主体和共有的课程资源,这就为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二者整合前面对的问题对整合后的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知、情、意、行统一的内化过程。学校教育是加速这种内化的重要条件。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班、队会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在提高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的质  相似文献   

6.
2011版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其参与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活动理论坚持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原则,注重共同体和中介工具对活动主体的内化和外化的作用。论文基于活动理论,构建了以微视频为活动工具的"学—教"学习模式。学生"学"后,通过利用微视频记录和评价在小组中的"教",来完成活动、内化、输出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7.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个热词。信谊小学基于校情,紧扣办学理念,以开发"童萌"课程为抓手,引领学校走上内涵特色发展的道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注重课程的有机整合,强化学生参与体验,努力促使校本课程范式由注重能力培养转向文化传承,从而显现培养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在课程组织上,注重基础性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的深度融合;在课程评价上,由注重学习成果转向关注学习体验,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内化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数学生态课堂是一种课堂文化,它以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使师生在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中,有效运用各种资源,促进物质能量转化和信息流动;在充满个性、互助、互动的活动中,经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体验、探究、感悟、内化的构建过程。数学生态课堂的课堂文化的积淀,要以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整合课程资源,营造精神氛围,选择方法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促进生命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课程改革给少数民族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双重困境,使他们面对传统课程理念与新课程理念、学习主流文化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双重矛盾。少数民族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需要把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通过某种合理的方式融合起来。而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多种课程文化的整合,从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品德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过程,必须注重学生内化环节。那什么样的活动算是有效的,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呢?一、乐于课前准备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二者研发的有机整合,使我校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在评价过程中,对学困生的评价尺度要宽松一些,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研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自主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已经初步形成我校的育人特色。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知识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过程而内化,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最后大多都要上升为抽象的内化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说数学”,就是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暴露思维过程,将他们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用语言表述出来,从而让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促进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品德的形成耍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过程,必须注重学生内化环节。那什么样的活动算是有效的,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呢?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现代教育将多媒体设备应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了一幅幅声形并茂的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促进了学生确定道德自我发展目标,并产生了内化,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安扬 《班主任》2001,(10):3-4
素质教育理论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它是一种教育观念而非一种教育方式.有人曾这样概括:"利用遗传和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全方位的教学方法,通过调动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的课程参与积极性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过程,强调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参与,注重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回归。以《社区行业文化》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活动安排、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通过对知识反思和内化,引导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基础性信息技术教育。这种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 :“领进门”、“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领进门”和“个性塑造”是达成“文化内化”的基础 ,而“文化内化”是“领进门”和“个性塑造”两个层面的本质升华 ,三个层面构成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单纯地等同于上信息技术课 ,不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对有关软件产品的使用训练。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的技术训练并不以作用于学习者的未来为主要目标 ,而是定位于服务他们当前的学习和生活 ;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其他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学习者逐渐形成的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 ,领悟到的信息技术方法 ,才最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叶杰  王莅 《甘肃高师学报》2011,16(4):98-100
大学活动课程实施既是知识与社会准则的内化过程,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与以社会为指向的教育目的的有机统一,表现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取向的隐性融合。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对该校的活动课程实践情况进行了阐述,以期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加强中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地理基因是培养学生乡土情怀、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推动中学生民族文化观的正向发展,唤醒中学生民族文化情绪与情感体验,通过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体验活动、特色民族产业的地理基因,整合西江千户苗寨少数民族文化研学旅行资源,设计具有研究性和旅行性体验相结合的研学课程,从而达成实践内化、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的研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人的良好人格品质,是在和谐的具有催生性的环境中动态生成的。缺少相宜的环境作土壤,缺少相宜的活动作载体,单靠某种外部刺激的技术性手段训练是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难以培养内在的人格品质。我校承接“小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与研究”课题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发和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积极构建人格化的教育生态环境,形成和谐的人格催生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载体,促进了学生规则意识内化和自主构建,促使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社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