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出生到三岁,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父母一定要重视这一时期对孩子的教育。从我们幼儿园的情况看,那些懂礼貌,守纪律,对同伴友爱,学习兴趣高,智力发展好的小朋友,家长都重视三岁前孩子的教育。如有位家长说:“我们从小不娇惯孩子,孩子做错了事,与他讲道理,让他自己想通,认错,这样才会知错改错。”又如有位家长是这样做的:从小给孩子准备足够的玩具,让他学会玩,大人有空时陪他玩,玩时有始有终,使孩子慢慢地养成做事认真的  相似文献   

2.
美国心理学家把拒绝孩子的某些要求,也就是英文的“NO”(不)当作“维生素N”来看待。心理学家认为家长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是对孩子非常不利的。专家建议家长要常给孩子补充“维生素N”,不过“维生素”补得过多,补得方法过于生硬同样对孩子不利。就让我们来看看,西方家长是如何合理地给孩子补充“维生素N”的吧。1、不要过度使用“不”这一字眼。孩子最反感的就是“不”这个词。西方家长会试着用别的方式而不是用“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常他们会这样“圆滑”地拒绝孩子:“你知道我想让你这样做,但这次不行,因…  相似文献   

3.
何旸 《母婴世界》2011,(9):90-91
宝宝到了3岁左右,行动和思维在逐渐成熟过程中,此时期的宝地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了一定的见解,有时大人要他这样做,他却偏不这样做,家长们就会担心,这是不是宝宝的叛逆心理?其实,这是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心理上称之为“第一叛逆期”。  相似文献   

4.
2-3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第一反抗期”。本文试图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对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家长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几个关键时期,其中,青春期就是一个关键时期。这是令许多教师、家长头疼的转型期,因此,又称为“危险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逻辑思维增强。开始用分析的方法、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十岁以前的孩子,思维比较单纯,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家长、老师的话在大多数孩子的心里是权威的。到了十二三岁,随着思维的发展,知识阅历的不断增长,逐渐会观察分析家长、老师说话做事的对与错。如果家长、教师只会说,不会做,或者说得多,做得少,或者说得不对,那么,即使家长教师说得再好,对他来说也无济于事,甚至你…  相似文献   

6.
孩子发“人来疯”是指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故意在客人面前闹来闹去,或给父母提出各种要求,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发“人来疯”呢?一是为了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吸引大家的注意有些孩子发“人来疯”是因为客人来了,父母只顾与客人谈话,把他放在一边,孩子当然会不高兴,为了吸引家长和客人对自己的注意,他就有可能故意做出许多行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和存在。二是因为客人在时提出一些要求,父母不好拒绝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管教过严,当家里来了客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比平常温和些,也不轻易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这样,孩子就觉得特别“自由”了,得意志…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2岁左右正是孩子“第一反抗期”形成的阶段。由于身体的发育和动作的发展,孩子探索周围世界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他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开始尝试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同时,他发现能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和愿望,这些能力的增长给了孩子极大的自信。于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再把自己看成是大人的附属品,不愿听从家长的要求,急于表现自己“我长大了,我能行”。2岁的孩子开始喜欢对爸爸妈妈说“不”,他会经常做一些家长不让他做的事情。伴随着行为上的异常,孩子的情绪也常常走极端,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暴躁,尤其喜…  相似文献   

8.
家教文萃     
孤僻、逆反……青春期孩子的种种问题困扰了多少家长!但是家长也许难以想象,孩子这些不和谐的改变是在幼儿期埋下的。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问题专家刘华清教授说,父母尤其是母亲要避免以各种原因疏远7岁之前的孩子,因为孩子7岁前和母亲的关系建立得不好,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心理和人格的成长,在青春期就会爆发出种种与人与事不和谐的问题。刘教授认为,很多妈妈出差或出国时,把孩子交给老人“全权处理”,这会在孩子的潜在心理中形成“我不重要”、“妈妈不喜欢我”等想法,孩子的人格成长中应有的自信和融洽的元素就会缺失,到了青春期,就会显出无法…  相似文献   

9.
童童3岁了,3岁之前她一直是一个惹人喜爱的乖孩子。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童童却一反常态,妈妈叫她往东她偏往西,叫她洗脚她却要看电视,动辄使性子。爸爸妈妈无论怎样讨好她,她都不满意。大人没辙了,不知该咋办才好。其实,不仅是童童的家长感到苦恼,很多年轻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在3岁之前大人叫干啥就干啥,非常听话,一到三四岁就开始顶嘴、抬杠。原来,孩子的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心理学称为反抗期。孩子进入反抗期的特征是: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愿意别人干涉,一…  相似文献   

10.
3岁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对父母的要求他们常常会毫不犹豫地说“不”,使家长感到束手无策。讲道理吧,孩子不喜欢听或者根本听不懂,结果,有的家长就以打骂孩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怎样来对待这些小家伙呢?我的体会是“3岁的孩子爱游戏”。我就以游戏的方法或游戏的口吻来解决这些矛盾,使孩子愉快地改变主意,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相似文献   

11.
孟广义 《家教指南》2004,(12):47-48
“第二反抗期”一般指12-15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这段时期的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时期,他们对父母的管教深为反感,甚至在行为上发生反抗。有的学者亦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国外有的心理学家则把它称作“为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战斗的”的时期,或叫“心理烦恼期”。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很有必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40岁到60岁属于人生的中年期。“中年教师心理危机”是指教师到中年后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危机感。中年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它既是人生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各个方面走向衰退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中年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独特的,是“创生”与“停滞”的分化发展阶段。“创生”意味着尽其所能,做最佳父母,在职业中努力尽职,达到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而“停滞”是指没有了创生的能力。中年教师处于“创生”与“停滞”的发展转折期,极易产生矛盾与冲突,引起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3.
博览     
1~3岁你说什么我都“不”逆反、任性有原因宝宝在这一时期的“任性”,实际上是一种“逆反”心理,是独立个性品质发展的一种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2岁以前,宝宝的自我意识没有发展,总是受外界刺激的直接控制,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乖宝宝”,成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少出现反抗情绪。2岁左右,宝宝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渴望独立自主地完成以前依赖别人替他做的事情,因而经常拒绝成人的直接帮助,“我自己来”是这个时期的宝宝最常说的一句话。如果家长对宝宝的约束过多,很可能产生两种不良结果:或使宝宝失去独立活动的积极性,养成…  相似文献   

14.
在幼儿园门口,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一情景:有的孩子哭闹不止,不愿父母走开;有的提出诸如“星期天回家给我买电动小飞机”,“星期六回家给我做最好吃的东西”等要求;有的干脆抱住家长的腿不放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有些家长就说:“好好好,只要你不闹,里期天一定给你去买”如此这般,孩子听了家长的“许愿”,即使很不情愿,也只好带着某种期盼,乖乖地进了幼儿园这些家长把“许愿”当成了专治百病的良药,殊不知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品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说“不”,即对孩子的某种在家长看来不尽合理的要求表示拒绝,这确是一件不易把握的事情。要求与满足要求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差距,总是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诸如孩子与家长的心理状态、家庭的经济状况,说“不”的场合与时机的选择,以及说“不”的后果和运用何...  相似文献   

16.
avstar@sina.com问:我的孩子3岁7个月大,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他要么哭闹,要么不断重复这一要求,哄也不管用,讲道理不听,非得动用武力不可。请问,孩子不达目的不罢休如何处理才好?
  答:在多数情况下,孩子不达目的不罢休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在语言发展尚未成熟时,孩子想要使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只能通过哭闹的方式来实现。起初,家长会因为孩子年龄小等原因而满足其要求,久而久之,他就会觉得哭闹可以达到目的。当然,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各不相同,表达方式和坚持时间也有区别,有的孩子哭闹几声或重复几次要求就会放弃,有的孩子则会坚持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7.
你对孩子说过“不”吗?你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吗?有许多父母由于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从来不会也不忍心对孩子的请求说一声“不”;而有一些父母由于没有掌握拒绝孩子请求的技巧,因此他们生硬、冰冷的话语往往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针对0~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既拒绝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又能避免对他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呢?  相似文献   

18.
环境教育法 孩子会固执任性,这与他所在的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如今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六合一”家庭比比皆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家六口都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事事处处依着孩子,对孩子关爱备至。孩子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从不拒绝;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孩子从家长心目中的“小皇帝”变成了自我心中的“小皇帝”。  相似文献   

19.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天下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我队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法。 一种是溺爱,这种“爱”往往有两个极端。要么对孩子放任自流、百依百顺,不论什么事情都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恨不得孩子要月亮就不敢摘星星给他;要么对孩子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对孩子的行为从不作具体分析,只是一味的严历指责甚至打骂,导致孩子不敢和父母谈真实话。长此以往,孩子将无法管教。这种“爱”完全失去了理智,很不可取,它最终只能害了孩子而使家长后悔莫及。  相似文献   

20.
要让儿童乐意做家务,家长应掌握好以下六个方面:1.不要在孩子玩耍时提出。孩子正玩得兴高彩烈或聚精会神地做某件事,父母不宜要求孩子做家务,因为孩子也需要尊重,不希望别人中途打断自己的活动。2.不要采用吓唬的手段。多数家长常采用威胁或惩罚的手段来吓唬孩子:“如你再不把玩具收拾好,以后就别再想让爸爸、妈妈给你买新玩具。”威逼不一定见效,也许有的孩子宁愿不再得到新玩具也要拒绝听命。要知道,多数小孩常常是吃软不吃硬。父母应强调会为孩子的合作而高兴。3.不要采用利诱的方法。倘若家长第一次赏钱给孩子作为做家务的酬劳,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