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正确引导读者学习古典文学,便是其中一种非常生动...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的民族历来提倡爱国、报国,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相关学科的教学渗透,则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具体史实的讲授,培养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精神是青少年应具有的一种基本品质。它是推动青少年勤奋学习,促使他们树立崇高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学校要努力培养青少年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什么是爱国主义呢?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我国人民的崇高美德。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激励着我国人民去开创崭新的英雄业绩,使祖国更加富强可爱。  相似文献   

4.
张忠军 《科学教育》2006,12(2):15-16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培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今天,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紧迫任务。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课是对青少年进行改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因此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担负起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责任。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爱国主义的不断熏陶和感染下,成长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合格公民,收到明显效果。1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山川景物的描绘中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文很多,这些名篇,…  相似文献   

5.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在对祖国的山河、同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无限热爱;对祖国历史、文化、语言和优良传统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对祖国前途、命运无比关心.爱国是每一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来培养青少年的这种情感.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基础工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威力,对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新开设的小学历史课,正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的又一阵地。我充分利用历史教材,挖掘其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因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教育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语文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承担着哪些重任呢?一、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爱国主义精神极为重要。它是促使青少年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今天的爱国主义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它能够在青少年心灵中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地理画卷,使学生对祖国人文和自然地理基本特征历历在目,从而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其具有克服困难、振兴中华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家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到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因此,怎样在教学中拓宽视野,充分利用三尺讲台,融爱国主义教育于各科教学中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一)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历史课正是培养学生这种感情的重要阵地。我在小学历史上册的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因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坚定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决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采用生动、活泼的形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是每个民族都具有的对祖国母亲的真挚的感情。正如列宁所言:“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由此看来,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是进行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俗话说:爱由情生。情是爱的基础,爱是情的升华。要使我们的学生真正从心底热爱自己的祖国,必须使学生对祖国怀有深厚的真挚的情感。只有对祖国的一往情深,才能对祖国有无限的爱恋。所以,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应该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上,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爱国的种子。  相似文献   

13.
列宁增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可以成为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而这一点对将成为明天国家的栋梁,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来讲尤为重要。那么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很自然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则恰恰是具有内容丰富、生动、通俗、故事性强特点的历史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可见,爱国主义是一种高级社会情感,是人的心理现象。为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水平,很有必要从情感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爱国主义的产生和培育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为基础。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想认识规律,对《中国历史》四册教材进行了全面分析,确定了各册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6.
历史课是一门政治思想性很强的课程,这是由于历史科学本身具有特定的政治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历史教学的实践证明,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是可行的。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请教于同行。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利用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本国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什么是爱国主义?按照列宁的说法:“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最深厚”的感情不是生而有之,不会自然产生,而是靠诱发,靠教育,靠培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贯穿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中华民族历史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人从历史课教学的角度,谈谈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体会。一、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途径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引以为自豪的史实,向学生展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比如:林则徐虎门硝烟;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宝贵浴血抗日;谭嗣同甘洒  相似文献   

18.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作为情感教育的首要课程目标。这表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历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一、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  相似文献   

19.
爱国之心 ,人皆有之。关于爱国主义 ,列宁有句名言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人人都有自己的祖国 ,人人都爱自己的祖国 ;人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 ,为了祖国母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这种爱国热情把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连在一起 ,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凝聚力 ,这就是爱国主义。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 :“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跨世纪的今天 ,对青少年进行爱国…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第28卷,168——169页)这种最深厚的感情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逐步发展为民族意志和对祖国的爱。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爱国主义是同我国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