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中常用跟“头”和“脑袋”相关的词来表示“智力”和“记忆力”等,比如说“没脑子”、“榆木脑袋”等。英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表达,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相似文献   

2.
“和”源于饮食、音乐等感官的调和相应,具有感官之和、性情之和、政教之和、生命之和与天人之和等不同层次的涵义。“和”、“同”并论、“和”、“中”并论,但“和”不等于“同”,“和”也不等于“中”。“和”的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评价”中提出“语文学习具有中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一词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词汇,“情感体验”、“实践体验”、“审美体验”等新鲜词汇在语文老师的口中更是频频出现。“体验”自然也就成为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课改工作不断深入,但也不难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许多操作问题值得三思。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中“和”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意义。“和”不是“同”。“和”承认、肯定矛盾,“同”则取消矛盾。“和”是事物矛盾多样性的统一、平衡和协调状态。平衡、协调是动态的平衡、协调。儒家常把“和”与“中”联系起来而为“中和”。从“中”字构形来看,是事物上下左右平衡的关节点。而且表明这平衡的关节点是一个“度”,具有“量”的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属于平衡,平衡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实生物”。“和”是事物的常态,“变”只是达到新事物“和”的一个短暂的过程。“和”是儒家追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新课程中倡导“以教学和实践结合为本”,其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文教学中“实践与真情”,“团结协作”和“创新发展”,就是“以实践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语文老师应在洞悉“以人为本”思想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将实践与教学在继承中发扬,并将这种理念实践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藏”的艺术主要指在教学中设置悬念、设置障碍、引而不发和境的营造。教学中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有助于转变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促进深度学习;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藏”的艺术,需要处理好“藏”与“白”、“藏”与“时”、“藏”与“度”及“藏”与“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主要有“着(者、咱)”和“里”、“裹”。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体现为三个语气词:“着”、“哩”和“囔”。其中“着”字在日常用语中单个使用的用例较少,一般是两个“着”重复使用;“里”、“裹”在武威方言中则分化为两个语气词:“哩”和“囔”。  相似文献   

8.
面对当下阅读教学中“真实情境”理解的失误和设置的偏差,还要从“读者”“目的”“文体”和“表达”的交际语境要素中探寻操作上的参考意义。与此同时,统编教材给真实情境阅读提供便宜,即打开阅读教学“匣子”,实现阅读教学目的,提供阅读教学支架;而“整体立意”“联结策略”和“情境模拟”的情境命题给真实的阅读教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在“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看”和“做”的活动中增强思考与合作,在“说”和“写”的展示中提升逻辑与表达,培养学生数学交流意识,提高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0.
郭芳丽 《文教资料》2007,(13):72-74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语境中,“真实性”的界定和“现实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追溯现实主义进入中国的历史语境以及它从晚清到八十年代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真实性”在中国文学中现代含义的生成和演变,以及这种生成、演变所隐含的文学规范性质,即“现实主义”和“真实性”成为文学理论中特殊的政治语汇,“真实性”转向了相对于作家主体的“客观真实”、“本质真实”、“真理”,成为“主义化”了的“现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强调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中蕴含的生活大义是“和”。“和”这一生活哲学观体现在城市的布局特征上、胡同的名称选择上;同时,汪曾祺充分关照历史文化,就“和”的生活哲学观娓娓道来,把做人原则中的“和”与行文风格上的“和”淋漓尽致地倾洒,尽显了浅中之深,平中之奇。  相似文献   

12.
诗画交融现象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中得到了精到概括。“诗中画”的“诗”与“画中诗”的“画”,指的是作为物化形态的诗、画作品,可称为“外文本”。“诗中画”的“画”与“画中诗”的“诗”则是在主体头脑中形成的“画境”与“诗意”,是意识中未外化出的联想与想象出的“内文本”。“诗中画,画中诗”是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两个环节中的审美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主体的感知、移情、记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指示(deixis)是人类语言中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英语中“this”和“that”的出现频率最多。但根据分析研究,“this”和“that”并不一定能和“这”“那”互译。  相似文献   

14.
重庆方言中的疑问词“哪个”在实际语言活动中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相当于普通话中“哪个”和“谁”两个疑问代词的用法.本文将重庆方言中的“哪个”与普通话的“哪个”和“谁”比较,以总结出重庆方言的“哪个”用法的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15.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在历年高考中是常考点。比如2002年全国卷的“一再”和“再三”、“稍微”和“多少”、“常常”和“往往”,考查对具有相近意义的副词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2005年北京卷考查“不止”与“不只”、“不管”与“如果”、“还是”与“或者”三组虚词的正确选用;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到,日语学习者特辊是中上级水平学习者的日常运用中存在着“のた”的“遏剩生成”即“多用”现象。“のた”的“不用”和“のた”的“多用”,看似矛盾的两种误用,实际上暴露了日语学习者“のた”习得状况的不安定。文章试通过对“のた”的实质的剖析,对学习者“のた”的习得和日语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知识技能”与“解决问题”并列为四大目标,体现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体验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视,反映出时代精神.在对目标的描述中,不仅有传统的“了解”、“理解”、“知道”、“掌握”、“灵活运用”等要求,而且也有“经历”、“体会”、“探索”、“欣赏”、“体验”等新的体验性术语,指出学生要“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能积极地“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空白”即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或归纳演绎。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恰当地使用“空白”,就是要在“空白”中“悟”;在“空白”中“做”;在“空白”中“记”。要贯彻好求实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却”、“但是”和“倒”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转折意味,但它们在语义、语篇连接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语气副词,“但是”是连词,其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转折关系。而在语篇中,“却”可连接两个句法成分,“但是”不能;“但是”可连接句子和段落,“却”不能。“却”和“但是”多用于书面语中,“却”多表示说话者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侧重客观叙述。“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但是”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却”和“倒”都是语气副词,能在表转折关系时表达一定的语气并起强调作用。在复句中,“却”可位于后一分句中,而“倒”既可位于后一分句,还可以位于前一分句。“却”用于书面语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倒”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  相似文献   

20.
“汗”作为一个网络新词,在网络上极为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汗”做名词用,最主要的词义是“汗水”.通过网络搜集例句,分析后发现:网络新词“汗”与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汗”在词义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网络新词“汗”共有“惭愧”、“惊异”和“无奈”三种语义;“汗”在句子中可以做动词、形容词和叹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