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这个实验在高二化学课本中,是让摩擦带电的玻璃棒或塑料棒,分别接近从酸式滴定管中缓慢下流的水和四氯化碳液线,看是否发生偏移而证明的。这个实验成功率是高的,但对后排的学生,实验的可见度较差,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中化学上册120页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的实验,实验成功率较低,为此,笔者进行了多次试验及分析,找到了实验的要点,其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3.
分子引力实验的改进(福建武平一中何炎贵)“分子引力”是初中物理“分子运动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验证性演示实验。但是用传统方法,实验不易成功,主要原因有:1、铅块含杂质或端面粘附着异物;2、铅块端面难以刮得很平整、光滑,从而影响紧密接触(尤其是经长期使...  相似文献   

4.
初中化学教材 (人教版 )中 ,验证分子间隔实验是用 2 0 0毫升量筒量取 10 0毫升水和 10 0毫升酒精并在 2 0 0毫升量筒中混合在一起。该实验酒精耗量大 ,现象又不大明显。本实验改进为 :1.实验用品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 (1米左右 )、小烧杯 (2只 )、橡皮筋、水、酒精、红墨水。2 .实验方法 :(1)用小烧杯向玻璃管中倒水 (水柱约为 4 0厘米 )。(2 )用小烧杯向玻璃管中倒酒精 (酒精柱约为 4 0厘米 )。(3)在 B处 (酒精的液面处 )用橡皮筋作标记。(4 )用手指按住玻璃管口 ,上、下颠倒几次 ,静止后观察体积变化 (图 1b)。图 1   3.实验优点 :(1)现…  相似文献   

5.
由二个原子形成的双原子分子极性的判断学生容易掌握,而多原子分子极性的判断学生往往束手无策。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认为,用以下三种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根据中心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判断在共价化合物中,若中心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说明在分子中中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全部参与成键。按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具有理想的几何构型,按照理想几何构型分子内部具有对称性,其偶极矩为零。即: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当中心元素的化合价未处于最高时,在分子中中心原子除了参与成键的电子外,尚存在孤对电子,由于孤对电子与成键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分子构型发生扭曲而失去对称性成为极性分子。据此方法学生不难判断出:  相似文献   

6.
高一物理教学中,要演示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原来的体积之和。原来的演示不足之处为:每次演示用酒精较多,混合后液面下降几毫米,可见度小。为此我们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7.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3“重组DNA分子的模拟操作”这个实验,在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材料用具和实验方法步骤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改进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由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它的偶极子的正电重心和负电重心不重合,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水分子会发生取向和变形,使原有的极性更加增大.这样,当我们把带电体靠近水流边缘时,水流的方向就会发生偏移.这种现象对于非极性分子却作用甚微.一般做水分子的极性实验时,都采用把摩擦带电的玻璃棒或塑料棒接近水流,观察水流方问所发生的变化.若将物理仪器中的感应起电机应用于这个化学实验,效果却比用塑料棒更佳.  相似文献   

9.
利用一次性输液器、5mL注射器、透明胶卷筒等常见材料,制作了注射滴定器、石膏粉分散器,并对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进行两点改进。  相似文献   

10.
沪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8年级)第十章第二节有一个探究实验“铅块能被拉开吗”。所用的实验器材实际就是物理实验室配备的内聚力演示器。它是由一对一端有挂耳的铅圆柱体附加一只刮削器构成。挂耳用来挂重物,刮削器用来刮削铅柱截面。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把两块截面干净的铅柱相互挤压相吸,下面吊一重物来证明固体分子间存在着实际的引力。  相似文献   

11.
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的学生实验是高中物理的必修内容,这个实验也在高考范围之内,其原理和操作过程并不复杂。但由于课本中介绍的实验配套器材对操作技巧的要求较高,使学生操作时的成功率很低,影响了教学效果。为帮助学生成功地完成实验,使他们能够真正体验到利用宏观手段分析微观物理量的过程,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了实验器材,教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了传统电子电路实验模式存在的弊端,并探究出了新的实验方法,即在保留部分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将计算机仿真实验、实验电路制作、开放性实验引入到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这种实验方法灵活机动,效果明显,便于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编著的九年级物理课本112页出示了奥斯特实验。这是一个典型的实验,课本仅给出了简单的图示,未给出完整的电路图(或实物连接图)及所用仪器型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3年秋季使用的初三物理课本154页的奥斯特实验,按照课本图示的方法做该实验,电流弱,磁针小,可视度不高,效果不明显,并且把电源两极连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对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吸热反应的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反应物用量大大减少,而且现象明显、装置简单、材料易得、绿色环保。  相似文献   

15.
16.
这里所说的单摆实验是指“用单摆测重力加逮度”的学生实验和描绘振动图象的演示实验。本人通过多次教学实践,发现这两个实验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而造成前一学生实验误差较大,后—演示实验效果不令人满意,甚者不成功。通过反复思索,反复试验,对这两个实验找到了一些改进办法,现简略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要使静电演示实验获得成功,除了注意保持仪器的绝缘性能、仪器干燥程度及表面洁净情况外,还应注意实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焦耳定律实验”是初中物理教材中非常重要的验证性演示实验 ,教材中的做法是在两只分别放有不同阻值的电阻丝烧瓶中装满煤油 ,通过加热后 ,煤油温度升高、体积膨胀 ,使煤油在玻璃管中上升 ,来确定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以此验证 :Q =I2 Rt.(如图 1 )图 1按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去演示 ,则明显地有 3点不足 :1 不能同时演示热量跟电流、热量跟电阻的关系 ;在说明电流越大 ,产生的热量越多时 ,是分两次实验进行的 ;不同的电流值时所产生的液体高度不能直接比较。2 只能定性研究 ,不能定量研究 ,演示效果差。3 烧瓶…  相似文献   

19.
一、氨跟酸的反应实验:拿一根玻棒在浓氨水里蘸一下,另一根玻棒在浓盐酸里蘸一下,使两根玻棒接近(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是否有大量白烟产生。问题:直观效果不明显。分析:打开试剂瓶时,浓氨水和浓盐酸已经挥发。改进:按图1连接装置,在一锥形瓶里放入5mL浓盐酸,另一锥形瓶里放入5mL浓氨水。然后轻轻捏动双连球往瓶内鼓入空气,即见三通管口处有大量白烟生成。说明反应生成了氯化铵。优点:(1)操作简便,现象明显。(2)药品可以反复使用。图1  二、铜跟浓硫酸的反应实验:在试管里放入一小块铜片,注入少量的浓硫酸,给试管加热。观察试管里所…  相似文献   

20.
首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改实验教材小学科学第3册第15课《沉浮的秘密》一课中有关浮力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该实验是将橡皮泥块悬挂在手持圆桶测力计的下方,读取测力计的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