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李白《蜀道难》一诗的主题思想,历来说法不一,且大都只是三言两语,并无详尽分析。本论文针对这种情况,密切联系诗作的时代背景,从诗的显著的艺术特点——极度夸张和贴切比喻入手,经过详尽分析,指出诗歌的主题是作者通过对蜀道山川极度夸张的描写,暗喻当时政治的黑暗恐怖及文人仕途的艰难,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相似文献   

2.
李白《蜀道难》主题考辨何文祯李白《蜀道难》的主题已成历史公案,至今仍争论不已。归纳起来,大抵有如下说法。(一)为讽严武、忧虑杜甫房而作杜甫晚年与房都在蜀地作剑南节度使严武的部下。严武倔傲,为人暴虐。李白深恐他俩遭严武杀害,写此诗劝他们尽快离开蜀地。此...  相似文献   

3.
关于《蜀道难》一诗主题之争,由来已久,至今尚无定论,在古今各种评注、诗话、专论中主要有:危房杜说、刺章仇说、讽幸蜀说、咏蜀说、“送友人入蜀”说、寓“仕途坎坷”说等说法,鉴于此,教材和许多参考资料都采取了规避主题的做法,认为“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显然欠妥,为送友人入蜀而作实质上暗寓着作者因人生际遇而生仕途坎坷的感叹,此应为本诗不可争辩的主题,理由如下:一、从作者的思想传承看李白(701-762),幼年时期接受过其父的传统教育,自…  相似文献   

4.
<蜀道难>一诗,是李白古体诗中的杰出代表,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这首诗千年传诵,意高调殊,感情热烈奔放,风格豪迈雄健,读之势夺神骇,心折骨惊,被人称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①,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但古往今来,论其艺术者多,谈其主题者少.这大概是因为<蜀遭难>一诗的主题思想含蓄深刻,令读者莫衷一是.然而就此避而不谈,实为学者所不尚,为师者则失"传道授业解惑"之本分.  相似文献   

5.
李白《蜀道难》主题八说《蜀道难》是李白诗作中的名篇,殷《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蜀道难》的艺术成就是有口皆碑的,然而对其主题,历来却众说纷纷,综合起来,有以下八种说法。一、危房杜,罪严武。唐...  相似文献   

6.
关于《蜀道难》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7.
现行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选用了《论语·先进》中较长的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为“因材施教”的最早最成功的范例,本章被国学大师、大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年又一年地赏析。我读教此文多年,一直都是“正说”、“同声”,本文则“异说”一番,如有不当不敬、权为“戏言”。  相似文献   

8.
《蜀道难》     
教学目的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诗”。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通过感知、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著《红楼梦》是胡适先生1921年《红楼梦考证》得出的结论,也成为此后关于《红楼梦》作者的主流说法.但在此前是不确定的,此后也有不同看法,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更是异说叠出,乱人耳目.本文大致依时间为序,梳理了有关《红楼梦》作者的种种异说,并提出了自己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10.
噫吁嘻,危呼严哉!进女生寝室之难难于上青天。不知女生寝室今昔是何年?把酒问阿姨(女生楼管理员),答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离校再婵娟。”无奈一姨当夫,万夫莫开。黄鹤之  相似文献   

11.
富饶秀丽的巴蜀,在漫长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多少杰出的人物和优秀的篇章!整理和研究这些宝贵的遗产,是我们四川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为此,本刊从这一期开始,特辟“巴蜀论丛”专栏,集中登载有关四川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作家、作品的研究;同时,也准备选登一些巴蜀掌故。我们热烈欢迎广大专业和业余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本栏撰写稿件;也殷切希望广大读者为办好这一栏提出宝贵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极富代表眭的名篇,历来对它的主题多有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范摅《云溪友议》认为是为杜甫、房瑁担忧而作。杜甫晚年,与房瑁俱在蜀地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部下。严武飞扬跋扈,李白担心两人将遭危险,故作此诗希望他俩早日离蜀。其二,  相似文献   

13.
一、蜀道难行,不如归去归意,作者在文本中是通过两种方式来表达的:一是借“蜀道难行”来向行者(或自己)委婉示警,促使其归;二是诗人现身文本直言归意。前者是重点,后者是前者的生发。从文本来看,作者的思想是层层推进的:蜀道险—蜀道难行—不如归去。蜀道难行缘于蜀道之险,同时“蜀道难行”又生发出浓浓归意,因而“蜀道难行”在全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作者极力渲染的一项内容。纵观全诗,蜀道难行之意贯穿首尾:无路时,不可行;有路处,亦难行。首先,山势高峻,路途曲折,不可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扪参历井仰…  相似文献   

14.
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寓意,前人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是李白专为西游入蜀的友人而作;也有学者如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还有学者认为这首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际写的是仕途坎坷。我们认为,既然古人云“诗言志”,那么,李白这首代表性诗作《蜀道难》就不可能是“别无寓意”的,从诗作的写作时间来作一考证,便不难发现其中的深刻寓意。一此诗一种说法是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公元742年。诗人出川之后经过十余年的漫游,来到长安,想要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李白把自己的诗作当作“路中投刺(递…  相似文献   

15.
【设计思想】诗歌创作是由内而外的过程。诗歌阅读教学,则是引导学生品析诗人"眼中之象",揣摩"象后之情"的自外而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马玉兰 《现代语文》2011,(2):116-117
师:在中国,一个人只要能背几首古诗,其中便笃定有一两首是李白的,相信我们在上学之前,父母就已经开始教我们背他的《静夜思》了。(师生齐背《静夜思》)在中国,一个人只要知道几个关于古代诗人的掌故,其中便笃定有一两个是有关李白的,你知道哪些李白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创意说明】通过高中语文第五册李杜诗歌的专题学习,不仅能提高诗歌鉴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能重新梳理李白资料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我们以实践探索的学案式创新学习编写以下学案。  相似文献   

18.
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于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感慨于时事的艰辛,社会的莫测,作《蜀道难》以赠友。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座右铭,李白也不例外。但这一标准在李白身上却多了一份旷达和潇洒。放浪形骸于不羁,掩盖的是诗人一颗孜孜以求的疲惫的心。《蜀道难》正是这一心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9.
<正>【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熟读成诵,把握作品的感情;2.掌握作品描写的蜀道雄奇险峻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3.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学习重点】诵读。【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理解。【知识导学】4.背景介绍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