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换位思考"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启迪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相似文献   

2.
正西方人喜欢用"sweet"来形容一个人亲和友善,在汉语里也有用"笑容甜美"之类的说法来赞美友好可爱的人。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似乎对喜欢甜食的人更有好感,而偏爱甜食的人对待他人也的确更加友好、乐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的竞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分裂,使人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孤立人"。孤立人对他人和社会往往持着疏离、冷漠、不信任的态度,割裂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公民共同体之间的联系纽带,最终引发公民品格和公共精神的沦落。面对现代人(包括青少年群体)公共品格的衰落,道德教育应通过公共价值和公共伦理的教育,来提升受教育者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公共参与精神,从而促进公共品德的发展,培养具有公共德性的"公共人"。  相似文献   

4.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句话指示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个人都有内在本性,因而每个人都有价值、作用,人们不能从自我出发造立标准,对他人进行有用无用的区分,并抛弃"无用"的人,人们应该去发现他人的本性,并顺应其本性去辅佐他人。老子这种认识他人、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不仅反驳老子为我的观念,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中我与他人相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其实,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效果也很不错.  相似文献   

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人"是实有具体社会关系的人,而"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实践活动中自我解放的个人。在使用上,二者均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关注,并在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上建立起联系,但二者用以说明的具体问题和实现解放的路径是不同的。"现实的人"为了实现真正的解放,必须打破被资本所剥削和压迫的历史现状,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现实的个人"为了实现自身与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扬弃由资本主义所建构的抽象的、虚假的社会关系,发展自身才能的同时为他人的解放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总不可能十全十美,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优势互补,取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人与人之间,应学会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让每个人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微软公司,是在全球赫赫有名的电脑软件公司。  相似文献   

8.
人们的社会行为善的最初级层次,人们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最基本的社会要求,人之所以成为道德人的最基本的道德量度,即是社会底线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所谓"道德底线"。"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给人带来的冷漠感可以直接作用到人们的道德生活之中,小恶可以养成大恶,道德标准也只能是底线。  相似文献   

9.
很多时候,人们会劝导他人说:不要事事都计较,不计较,就没有锱铢必较的狭隘,胸怀就会豁达一些;不计较,就没有对手间的剑拔弩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和谐……诸如此类。  相似文献   

10.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样,生活中便少了许多责骂、埋怨和勾心斗角。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以此"角色"来想象、推断事物发展的可能轨迹,也是一种很有益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们凭着彼此的印象而联系,良好的人际印象是吸引他人与己交往、满足自身需要的重要因素。人际印象的建构不仅需要从"术"的方面进行印象整饰,更需要从"道"的层面开阔心胸、升华自我。在现代名争利斗的人际交往场中,老子提出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思想对消除人际隔阂有着现实的意义,启发世人突破自我利益的局限,以"柔弱不争"的心态建构"愚朴"、"真善"的人际印象。  相似文献   

12.
<正>"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袁静老师首先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并定义为这是"让孩子设想自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某一历史人物,以此‘角色’来想象、推断事物发展的可能轨迹的一种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四海皆兄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他人关系的一种认识与实践.传统的人格理想指导人们内主仁、外行义、积极入世,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秉"义"而行,"义"结四方.  相似文献   

14.
"对话"是现代人经常提及的词语,"对话"精神也成为现代人交往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俄国批评家巴赫金就认为人的主体建构只能在自我和他人的对话交际中实现,他提出"生活中的一切全是对话"。对话教育,作为"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它是一种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育。在班级教育管理中,这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诚",什么是"信"?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诚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给予信任。只有忠诚老实,诚恳待人,才会取得别人信任。在社会生活中,我待人以诚,他则报我以信;同样,我对人讲信用,他人以诚待我。所以,"诚信"两字,是一个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理解的基石。作为学校教育,应该大力倡导"校园诚信",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诚信的氛围中,教孩子做一个"诚信"的人。一、一元钱的故事有一天,我班龚嘉敏同学在学校小店门口捡到了一元钱,在无人认领的情况下交给了我,  相似文献   

16.
和谐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人与环境、与他人、与自身都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以培育"和谐学校人"为宗旨,以人为本、和谐统一、团结友爱和自主发展是其主要特征.在和谐学校文化的内容结构中,学校人与环境的和谐是外层,学校人与他人的和谐是中层,学校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内层.和谐学校文化与教学是一种循环互动关系:一方面,学校人需要在和谐学校文...  相似文献   

17.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有若干经典语句,而经典中的经典莫过于那个颇具诗性的表达——"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迷恋他人成长",短短的六个字,却丰满而瑰丽,豁然直抵教育的种种特质,特别是其崇高的专业存在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神圣而持久的关联。记得江苏汾湖的张菊荣校长写过一篇与本文同名的博  相似文献   

18.
在背后议论他人的行为通常都为人所不齿,在很多人心目中,这种行为都是"粗鲁"、"卑鄙",和"小人"挂钩的。而喜欢将背后议论的内容告诉、传递给被议论者的人更为人们所厌恶和痛恨,这种人通  相似文献   

19.
很遗憾,我至今都没有抽出时间来读一读韩寒的新书《我所理解的生活》。但我无比喜欢这个书名,这七个字,给了我关于生活的许多遐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生活的角度和方式,只不过,我们不是"意见领袖",我们的作品还不敢如此命名,如此命名了也不会引起他人的关注而已。陈安然在本期表达了自己所理解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当人类对他人的不幸只作看客,却不能给予丝毫温暖的时候,反而是一只狗,成为与人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伴侣。文中的少年以那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 ,把以自然为基础的人作为哲学的中心和对象。在自然界中 ,人区别于动物 ,是感性存在 ,具有感性本质和感性欲望 ;人的存在就是为了认识 ,为了欲望 ,为了爱 ,理想、意志和爱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在社会领域 ,人不能孤立存在 ,要和他人相联系而生活 ,人的本质只能包含在团体之中 ,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人的本质是社会生活和环境的产物 ,是人们活动的产物 ,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