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代每一种文体的出现,都呈现为一个由非体裁到体裁或此体裁到彼体裁的过程,这是一个原有样式逐渐丰满、完备甚至变形的过程,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过程。古代文体的萌芽和演进。与人类的思维及语言发展同步。各民族文体的差异,在思维成熟以后趋于明显。各民族考察文体的方法,也因此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学艺术的材料”,作为形式研究,语言之维在文体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文体史视野中的文本语言研究,是文学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结盟。语言、结构、叙述等文本语言的变迁还有那些破体之作的语言趋向,是其研究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3.
像人有重名一样,一些文体也有重名现象。具体地说有赋、传、序、铭、经、书、乐府、传奇、小令、诗话、词话等。赋 1.指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  相似文献   

4.
先秦史传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史传的诸多形态、特征、特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及其走向。先秦史传以其特有的魅力昭示了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以史传文学,尤其是先秦史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生成及其影响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进一步加深对于中国古典小说诸多特征的深刻理解。拟通过这一具体事例的分析,为构建以至繁荣当下民族文学、文化提供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五柳先生传》历来被视作反映陶渊明个人生活与思想的代表作,具有“实录”性质。然而,传主信息的模糊性、行为的传奇性却表明此文并非陶渊明个人生活的如实记录。实际上,汉代以来兴起的史书“杂传”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文体要素,此文人物的类型化、内容的虚构性、精神的娱乐性与思想的寄托性表明其并非典型的“杂传”,而是在“杂传”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小说因素或小说性质—兼具典型性、叙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是作为现代文体意义上的单篇小说唐传奇的“前身”。陶渊明并非生活在社会主流之外,《五柳先生传》显示了陶渊明复杂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及杰出的文学创造力,反映出其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刻互动。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民主萌芽思想,同时在三代封建制的权力建构下.政治制度的发展存在着走向民主制的趋势。但是,在经历周秦变革之后,历史却选择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社会。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探究周秦变革与先秦民主萌芽思想的终结这个命题不应该被忽视,尤其是周秦变革的产生条件、实质及其影响十分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隋唐志传》是中国小说史上较早产生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的基本创作模式是“按鉴演义”,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当时的历史小说创作观念。但由于受《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影响,《隋唐志传》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又不过分拘泥于史实,小说中加入了较多民间色彩较浓的材料,同时也抄袭、移植了一些《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从而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为生动,文学色彩也有所增强。这种探索虽然还比较粗糙,但体现出了作者对历史小说文体特点的一些思考,因而有一定的小说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燕丹子》是古今争议比较大的一部作品,关于其成书年代,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其是汉代人的作品,而对于其性质,历来论者大都认为其是小说,但如果我们从杂史杂传的定义及其成书年代来看,《燕丹子》具有明显的杂史杂传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论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文体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糊是所有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该文以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不同文学样式为例,剖析了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模糊词语、模糊语句、模糊段落和模糊修辞格,并进一步阐述了其文体功能。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重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传记文学始终没成为一种独立的文类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主要提倡者胡适和朱东润对传记文学的具体理解与把握明显受到传统史传观念的影响,这种因袭的"历史"重负,在他们以及吴晗等人的写作中表现得很明显.而极力强调传记文学的文学属性的郁达夫、茅盾,以及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明显突破"史传"樊篱的传记文学创作则始终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表明: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在观念上强调作品的史鉴功能,牺牲艺术的趣味性;重视宏大历史叙事,忽略个人化、生活化的叙事;以考据方法取代艺术的虚构与再现;推崇纯客观的史学叙述,抑制情感化、个性化的艺术显现.这种"历史"的重负,正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不能尽如人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独孤及是唐代肃、代朝著名的文学家。其文集《毗陵集》对研究中唐历史、政治、经济、文学以至对文献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其生平事迹和作品系年作进一步的梳理和考辨。  相似文献   

13.
独孤及是唐代肃、代朝著名的文学家。其文集《毗陵集》对研究中唐历史、政治、经济、文学以至对文献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其生平事迹和作品系年作进一步的梳理和考辨。  相似文献   

14.
作品选编对于作家、作品经典意义的建构和影响传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还是中国现代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都体现出作为一部作品选编的独立价值。但是相比较于文学史的研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无论是具体的作品选版本还是宏观作品编选的历史发展流变,都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提炼。而选编史研究的缺席,将深刻影响文学研究的平衡,因此,必须关注对于作品选编的研究,建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构架,以期推动文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记本有着极浓郁的“释经”特征,但在彰扬传记伦理价值的同时,“树碑”心态导致伟饰之弊端至今犹存;西方传记文本的“忏悔”特征在叙写传主私生活时较为坦率,但有时也太不“节制”。“史传合一”的中国传记文本,在重视传记的历史性的同主拘囿于历史,文体不独立,“史传分离”的西方传记文本则了地处理了传主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不能不提梁启超的史学。学界对梁启超史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很少有人论及其历史编纂学思想。实际上,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对旧史的批判蕴含着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新史的设想则直接反映了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史籍的划分和史体的评述,反映了梁启超对史书编纂形式的认识,也蕴含着史学家丰富的编纂思想;关于史学求真与致用治史目的的认识、关于通史与专史研究与撰述之思想以及赋予"史家四长"的新意义和新的阐释等等,都深刻体现着梁启超丰富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作品教学在当代文学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可以视为对中国当代文学所做的一次个性化解读与阐释.首先,结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合理选择切入文本的角度;其次,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情绪、心态,并进而推知作家的心境与感受;再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相关知识对文本进行深层次解析.由此,把当代文学作品教学变成为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愉快的阅读过程,也可以变成对学生进行文学批评综合素质提升的有益训练.同时,不能把文本解读与文学史的叙述分割开来,两者理应是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大陆学界对饶宗颐学术认识和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的现状,从以画补史的角度,对饶宗颐上古艺术史论研究作了初步的引介,并作了自己一定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以独具感性与诗意的思考力,对西方思想史与诗学史上重要的概念重新作了描述和解释,刷新了人们对文艺的看法,在新的维度上更接近诗学的本质。海德格尔阐发了文艺作品的真理本性,重新展开“诗歌与哲学的古老争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