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运用当地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当地学校德育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课题。我校地处侗族地区,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开展侗族音乐教育促进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精品音乐文化."和谐美"就是侗族大歌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侗族大歌的精髓.其"和谐"的音乐艺术审美效果集中地体现了侗族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互动等有价值的和谐理念与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3.
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悠扬洪亮、气势磅礴,豁达开朗的效果。宽广的音域,复杂多变的音色,缓急有序的节奏,和谐完美的和音,给人们充分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4.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世世代代相传的无伴奏、无指挥的原生性支声复调合唱歌曲。将侗族大歌引进高校音乐课堂 ,对传承侗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现象,已越来越多的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对它进行研究和探索,也让全世界的人都为它而倾倒.本文就从它的表象入手,运用民族音乐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和研究方法,探讨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侗族大歌的传承和跨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具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作用下,不同的民族亦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成为了各民族的鲜明特征。在此之中,侗族大歌作为一种原生样式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更是侗族民族文化与教化的重要途径。在时间的作用下,侗族大歌凝聚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了侗族具有着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有效传承并发扬着侗族的民族文化与审美特征。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侗族大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8.
20世纪50年代以前,侗族地区的教育往往以传统的方式呈现,社会成员在深受传统文化浸润之时,也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2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80年代后,随着现代学校教育的普及,以及工业化、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传统教育日益式微,其传统教育方式渐渐失去了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随之也日益衰退。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从文学、音乐、民俗等层面,对侗族大歌的形式与类型、形态与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述,并结合侗族大歌在侗族人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从而阐述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弘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以音乐的形式传播文化,既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媒介,又是对民众施以文化濡化的重要途径。同时,这种音乐的展演方式具有浓厚的仪式化色彩,其中的仪式精神在侗族村寨社区中起着凝聚族群、整合社会文化的功能。所以从功能主义的理论视野探究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及其现代嬗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侗族大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侗族大歌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田野研究和资料整理的方法,以小黄侗寨为案例对侗族大歌的组织形式和传承模式进行了考察,进一步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对其分析,认识这一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危机。试图探索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侗族大歌特有的传承机制能够增加侗族儿童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促进儿童社会化以及培养儿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弥补了正规教育的局限性。同时,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走正规幼儿教育与非正规幼儿教育结合的道路;提供儿童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因地制宜开展儿童教育。  相似文献   

15.
我想从洋思中学谈起。这是江苏省太泰州市的一所农村的初中。这所学校原来是一个只有29间平房.有9个班的农村的初中.而且在布局调整当中是准备撤并的.但是经过这个学校的多年的努力.该校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约有3200学生的.有相当规模的学校。这个学校现有的3200名学生当中属于泰州市的有400人。2800人都是外地送去的,比如说南京市。大约有400名学生在这个学校念书,大庆有100多个学生,不远千里,家长把孩子送到  相似文献   

16.
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以贵州小黄村侗族大歌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侗歌的商品化对侗歌传承的影响,发现小黄侗族大歌的商品化过程包含了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和商品化两个阶段.商品化过程中含有异地文化商品化和本地文化商品化两种形式,二者都推进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本地文化商品化主要体现为表演队、侗歌表演的出现,他们从多方面推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侗歌产品在异地的展演以及打(文艺)工等方式为主的侗歌文化的异地商品化则提升了小黄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增加了外界对小黄侗歌的关注,增强了村民自豪感,促进了侗歌的社区传承意愿.  相似文献   

17.
18.
19.
《行歌坐月》是首个登上国家大剧院的侗族题材剧目。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在京首演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可以焕发艺术新生。侗戏文化唯有扬弃和吐故纳新,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作为探索传统与现代创作联手的范式,无疑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更是探索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开路先锋。  相似文献   

20.
凡是在一个民族还是在一个民族的某一社区显示出特殊价值的东西,一定会在该文化中得到充分的表达,肯定是铸成文化惯例或文化习性的重要元素和粘合剂,要理解一种文化,要认识一种文化,就必须理清这一要素在整个文化网络中的渗透力。以侗族大歌为例,从侗族(南侗支系)的“无字传歌声”的行为模式与侗族的生计方式的整合中解读侗族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