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单元整体设想本单元共三课七篇文章,都是议论文。其中《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哲学论文,为典型的立论文章,系一般议论文;《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杂文,为典型的驳论文章,系文艺性政论文;《不要秘诀的秘诀》等四篇也是杂文,但与鲁迅杂文不同,很接近评论与随笔,也很有独创性。前三篇是讲读课文。后四篇是自读课文。教学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议论文的阅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 ,但在其一生的创作实践中 ,尤其是后期 ,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杂文。究其原因 ,杂文自身的特点为其创作的繁荣赢得了机遇 ;鲁迅作为伟大的民族作家 ,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拯救国家的民族意识。鲁迅杂文对 2 0世纪中国革命以及中国杂感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3.
我爱读杂文,鲁迅作者最。打击方向准,是非严分类。甘为孺子牛,敢与千夫对。又加文辞美,讽刺有深味。……这是陈毅同志写下的赞赏鲁迅杂文的诗句。它热情洋溢地肯定了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锐利的战斗性和憎爱分明的立场与感情,同时也指出了鲁迅杂文讲究文辞、富有情彩、犀利泼辣、意味深长的艺术特点。鲁迅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六百万字的著译,其中杂文占了七百多篇,约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是诗人、书法家,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同时又是一位在杂文理论和实践上有杰出成就的人,对此,恐怕一般人就不太了解了。这并不奇怪,因为他的前无古人的社会历史功绩,他的博文宏论中所表现出的非凡的思想,是那么的光彩耀日、如日中天,以至使人们忽略了他在杂文领域的造就。毛泽东一生中都是很钟爱杂文的。他尤其喜爱鲁迅的杂文,他“读鲁迅的杂文著作,十分用心理解、思索,还有时发挥”,“也经常运用鲁迅杂文中的思想和言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主张”。[1]他在著作中大量引用了鲁迅杂文中的一些材…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可以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但这并不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拍案叫绝。《拿来主义》就是这样一篇典范之作,下面就结合该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分析。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巨人,他的作品是民族的、时代的一面镜子。鲁迅作品教学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共收鲁迅散文三篇,小说八篇,杂文七篇,共十八篇。份量是比较重的。但由于“四人帮”对鲁迅的歪曲、有关资料的严重不足和长期以来“左”的深远影响,目前的鲁迅作品教学问题比较突出.这里试列举一二.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使用的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是作品入选最多的作家,仅杂文,就有七篇之多。鲁迅的杂文,就其总体来说,体大思精;就其单篇来说,具体而微,它是鲁迅伟大人格和光辉思想的具体体现。但在教学中,却往往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因而,鲁迅杂文的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鲁迅杂文为什么难教难学?具体地分析起来,其难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下述三个方面。首先是由于鲁迅杂文思想内容的博大精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课本选用鲁迅作品很多。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也是鲁迅著作的爱好者及业余研究者。近年来,鲁迅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一批有一定质量的新著陆续出版。现作简要介绍: 小说方面,王富仁的博士学位论文《〈呐喊〉、〈徬徨〉综论》,杨义的专著《鲁迅小说综论》,陆耀东、唐达晖的《鲁迅小说独创性初探》,屈正平的《论鲁迅小说的人物》等都是公认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杂文方面,阎庆生著的《鲁迅杂文艺术特质》,王献永的长篇论文《论鲁迅杂文的结构艺术》、《论  相似文献   

9.
欣赏鲁迅杂文,人们往往按“文艺性社会论文”的定义,推导出形象说理的原则.然后就按这个原则去鲁迅杂文中寻找形象,能找出形象的就说形象如何如何,找不出形象的就说“含有形象因素”.一般而论,对文学作品(包括鲁迅杂文)从形象入手进行分析是应该的.问题是对“形象”这一概念不可做狭窄的墨守成规的理解,对鲁迅杂文形象的探求尤需如此.鲁迅的杂文是文学的正宗,是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峰.欣赏鲁迅杂文,不能用我们惯用的尺子去衡量.瞿秋白关于鲁迅杂文的定义没有错,但它的内容太宽泛,应当给予更为具体的解释.文学艺术的形象是个复杂的问题,以小说而言,有以人物胜,有以情节胜,有以意境胜;以绘画而言,有工笔画,有意笔画,有变形画、我认为鲁迅杂文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勾划灵魂上.他刻划灵魂的过程.使文章形成一个别开生面的意境.因此泛论“形象性”就不能准确地指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李梦清 《学周刊C版》2013,(2):155-156
鲁迅作品的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鲁迅作品,要教出鲁迅作品的特色来。就鲁迅作品本身而言,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也应该有不同的教法。笔者现就鲁迅杂文来谈谈如何更好地进行鲁迅作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贬损鲁迅,曾是很“时髦”的事,想不到,迅翁仙逝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还有人在向他叫板。   在前不久的西安书市上,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评价鲁迅作品时,竟然大言不惭地说:“鲁迅之杂文不如我 !”龙应台在社会评论、文学评论上,算是有一点的成就,其杂文集《野火集》一出版便在台湾刮起“龙卷风”,有评论家称她的杂文为“投枪和匕首”。这样,她便顺理成章地说:“鲁迅的杂文里头有相当多的尖酸刻薄的成分,一个大气的杂文里,尖酸刻薄是可以不必要的。”   我虽是一个高二的中学生,但看过的鲁迅的杂文也不少,如《为了忘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2.
由新闻基本理论入手,从真实性、时效性、典型性、传播性等方面阐发鲁迅杂文的新闻价值,分析其杂文的时代特性,挖掘其深层意义上对民意的提炼与表达。鲁迅杂文正是依靠其内在的新闻属性,通过揭露、批判为民众塑造现实可行的行为模式,从而改造存在于一般国民中的劣根性。这种改造,显示出鲁迅杂文的广阔性与深邃性。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生没有写过相声,但鲁迅 先生匕首投枪式的讽刺与幽默是至 今无人能及的。近日偶翻鲁迅杂文 集,发现有两个时下非常流行的相声 段子其相似的内容,在鲁迅杂文中出 现过。比如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 了这样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集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伟大的战斗的一生中,他为革命写了七百多篇、共一百多万字的杂文。这些杂文,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是我们研究鲁迅、学习鲁迅重要的宝贵资料。由于鲁迅的一生,“处在黑暗势力的统治之下,没有言论自由”,为了战斗的需要,鲁迅在他的杂文中,经常巧妙地运用反语来深刻表达他要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给敌人以辛辣的讽刺和沉重的打击。因此,准确把握鲁迅杂文中的反语并弄清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有意识地写杂文,有计划地使用杂文这个武器,使它发挥最大的效能的,始于鲁迅。鲁迅先生的杂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恢宏巨大的成就,使之成为杂文的象征。鲁迅逝世之后,杂文确乎也消沉了一个时期,有人甚至以为“杂文时代已经过去”。所谓“光明一闪,杂文逝矣!”时至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被摧残殆尽,而首当其冲并倍受蹂躏的则是杂文以及杂文的作者。这样一来,似乎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果真有一个“空前绝后”的“杂文时代”,而后学者只能对杂文进行横的断代的研究,而不能进行纵的发展继承。但,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儿童问题的关心贯穿着其杂文创作的全部,"五四"时期鲁迅阐释了儿童作为"人之子"的理论,成为人之父后,鲁迅对儿童以及儿童教育问题有了切身的体验。鲁迅的杂文从分析现代儿童生存的状态,到对旧式教育方法的批判,以及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再到理想图式的想象。鲁迅杂文的儿童书写是其"立人"思想的一部分,杂文能够更直接、更具体地表达对儿童问题的思考,鲁迅对儿童问题的思考往往以小见大。鲁迅杂文中对儿童问题的见解对现世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杂文"不是政治判决,而是别一样的"文学",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一生就是"杂文的一生",其杂文的历史"过程"性折射了鲁迅本人的思想成型与丰富。行走于"杂文人生"中的鲁迅,同时又通过对"杂文"的写作实践不断体悟"文学"的意义,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作为"杂文人生"的历史过程,鲁迅的文字从一般文明现象的批评发展而为整体制度的对抗,而在文字演变的背后,则是在现实社会各种阶层和群体中,不断寻求自我认同与差异甄别的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18.
如何教好鲁迅的杂文,使学生通过对鲁迅杂文的学习,了解鲁迅,学习鲁迅,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要全面了解鲁迅杂文的写作背景鲁迅的七百余篇战斗杂文均写于1918年至1936年间。其间大体处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即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我们知道,这一时期,毛主席对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以及政策和策略等都作了明晰的阐述。因此,只有学好毛主席的有关著作,才能正确理解和  相似文献   

19.
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鲁迅杂文讽刺技法的成因 ,对鲁迅杂文中使用的各种讽刺技法进行了分析归类。  相似文献   

20.
鲁迅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它兼具“政论性”与“文艺性”两个方面的特性。所谓“政论性”,是从政论文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指运用逻辑思维,摆事实,讲道理,通过科学、严密的判断、推理来说服读者的逻辑力量;所谓“文艺性”,是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指运用形象思维,借助于文学手段,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感染读者的艺术力量。鲁迅杂文,就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以下简称《论缓行》)作为鲁迅前期杂文的一篇重要代表作品,极其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特征,是“政论性”与“文艺性”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的典范之作。它既具有不可辩驳的巨大的逻辑说服力,又具有感人肺腑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应紧紧把握住它的这一基本特征,由此出发展开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此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上的一些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