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为峰 《学苑教育》2021,(12):55-56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寓美于教,挖掘"美"的内容、创设"美"的情境、探索"美"的方法、借助"美"的案例、理解"美"的内容,体悟"美"的内涵。本文主要从发掘内容之美、发掘形式之美以及呈现方法之美等角度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美育内容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历史文化长河,还是现实生活,都存在以"病态"为美的现象,学术界也有"病态美"一说。仔细分析发现,人们以"病态"为美是种认识误区。"病态美"是以"病态"为前提和以"病态"为内容,只有具有病态心理的人才以"病态"为美。无论是从字义上看,还是从理论上看,"病态"不是美。"病美人"的美,不是因病色而美,而在于她绝美的容颜、卓绝的才情和纯真的人品。因此,"病态美"学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正>1990年12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演讲中,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其基本含义是:人们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欣赏他人创造的美,这样,融合自我之美与他人之美,就能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之美。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应既能"美自己之美",又能"成他人之美",进而形成"美美与共"的和谐之美。在我眼里,季芳便是这样一位教师,认识她20余年,她一直坚定地行进在"美自己""美学生""美伙伴"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美的科学。教师不仅要把数学的"美"和"魅力"展示给学生,更要带领学生发现、挖掘数学的"美"。敘述了如何让学生体会语言美、感受结构美、欣赏图形美、体验简捷美和赋予形象美,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数学美。  相似文献   

5.
形、声、光、色融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学习音乐渲染了"美"的气氛,提供了真实而生动的"美"的音乐材料。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如能合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紧紧围绕一个"美"字,让学生始终处在美丽的环境中,真切地感受到美,体验到美,创造着美,以及认识美、审阅美、创造美,能在"美"中巧妙地突破教学难点,达到音乐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萨文化是以萨岁信仰为核心的侗族民间信仰文化。2012年7月,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村的侗民举办了一场"萨岁安殿仪式"的祭萨活动。该仪式有"迎萨"、"绕寨"、"祭萨"、"安萨"、"娱萨"等程序,展示出该村"萨岁"信仰的古风古韵美、全程的活态美、隆重美、虔诚美和神秘美,萨坛环境的宁静美、朴实美和人文美。  相似文献   

7.
品味     
正"美"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机会很多。觉得一个人很美,一片风景很美,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乐曲,心里感动,也都可能说"很美"。《说文解字》从字源上批注"美",把"美"上下拆开,解释成"羊大为美"。有研究美学的学者认为"羊大为美",指的是人类最初吃羊肉的快乐。"美"这个字,因此应该起源于味觉。但这一理论,并未在美学领域获得一致的同意。一般人也以为,  相似文献   

8.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提出的一个涉及审美活动本质的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了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对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做"美"的发现者,引导学生欣赏美;我们要善做"美"的淘金者,引导学生感受美;我们要善做"美"的守望者,引导学生理解美;我们要善做"美"的拓荒者,引导学生创造美。  相似文献   

9.
胡家祥先生认为美学风格应该有三种基本类型:壮美、优美和弱美。本文仅对"弱美"进行分析,从"弱美"的确立、"弱美"的依据、"弱美"的特点这三个方面展开,对这一审美形态进行基本阐述。提出并确立"弱美"范畴是合乎逻辑的,是完善审美形态学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0.
数学知识含有丰厚的"美点",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美学基因",寻绎数学知识的"美的历程",显现学生的美学气质。以美引学、顺美导学,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建构美、创造美。催生学生对美的发现,激活学生的创美潜能,让学生在数学中"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文登市实验小学秉承"教育因美而精彩,教育因爱而永恒"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和美教育",创设"和谐致美,以美怡人"的校园文化,打造"和馨致美,以美育人"的教师团队,培养"和乐致美,以美成人"的学生群体,构建了"和睦致美,以美感人"的家校平台,努力实现"和美在实小,欢乐在实小"的目标,让学校真正成为勇立教育前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先生曾说:"体操者,一方以健康为目的,一方实以身体为美的形式之发展。"说明"健"和"美"是体操运动的两大基元。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贯之以审美化的渗透,将会一改传统的"说教——示范——练习"学习模式,形成以"理解美——探索美——发现美——体会美——应用美"为模式的艺术化、兴趣化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3.
济慈以其诗歌中对"美"的追求而闻名。在他"美"的理想中,隐含着对人性和历史的人文主义思考。"美"是济慈道德的标志,心灵的"无私"是感受"美"的能力,也是道德的要求。诗人培养"消极能力"以书写真"美",世人则培养心灵的"无私"以领悟苦难的意义,升华灵魂。"美"的理想代表的就是济慈人性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杨道麟 《焦作大学学报》2012,(4):98-101,105
文章美同世界上其他美的事物一样,大致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因素。因此,研究文章美,应当着力研究它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熔铸。文章美是文章作者的审美理念和审美实践的结晶,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思在文章中的统一体,也就是文章的内容美即"正确、深刻、鲜明、内化"的意旨美、"真实、典型、新颖、系统"的事料美、"健康、尚质、适量、出新"的情感美与文章的形式美即"完整、匀称、间隔、侧重"的结构美、"简练、流畅、错综、韵律"的语言美、"语体、技法、文面"的体式美等的熔铸,它们在具体的文章中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5.
崇美,就是尊崇美,以美影响人,以美激励人,以美塑造人,用美为孩子们的终生幸福奠基。"尚思",崇尚思考,鼓励思考。"崇美尚思"课堂教学主张及其实践,是新课改提出的"还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一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学为主体、思为主线、美为主题是"崇美尚思"课堂的主要特征。构建"崇美尚思"课堂需要教师的道德自觉、课堂的本真回归、儿童的平常生活。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创建于1960年。2021年,学校形成"一校两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学校秉持"求真至美"校训,实施"人之美""境之美""学之美""师之美""情之美"工程。学校坚持"真美"理念,抓好队伍建设;建设"真美"校园,营造和谐氛围;点亮"真美"心灯,开展多彩活动;搭建"真美"平台,拓宽成长途径;践行"真美"传承,丰盈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中的"美"是象形字,象人头戴羽饰,以示威武。"美"用来形容人的品德,如懿、嘉皆与美同义。"美"可假借为尾、微等字。  相似文献   

18.
在一般人眼中,化学总是与"有毒"、"有害"、"危险"等不美的词相连;在中学生心里,化学是分子、原子和做不完的习题。显然,化学的美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化学这门研究分子、创造分子的科学,体现为化学物质和谐之美、化学实验新奇之美、化学理论简洁之美和化学家创造之美。化学的美是内容的美、抽象的美、理性的美,学生需要在教师创设的化学审美情境中,学习、体验、感受化学的美,从而形成化学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记》的教学可以将"神妙"审美形态作为"审美鉴赏"教学内容,设置"评选幸福城市"的任务驱动型活动。以美为抓手进行教学,从环境"静谧安详之美"、百姓"人情温暖之美"、社会"和谐平衡之美"三方面感悟文章言语内容美,从"文笔简约之美""叙事巧思之美"两方面感悟文章言语形式美,再升华到文章的主题,即个人理想的寄托、时代人民的心声和人类瞬间的自由三种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0.
数学不是枯燥乏味,它也蕴含丰富的"美"学元素。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美",教师要做到挖掘数学符号的"美";引导学生感受图形的"美";注重揭示教学情境中的"美";感受数学文化之"美";利用多媒体技术揭示数学中的"美";充分运用教材练习题中的"美",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努力把教学的过程变为审美的过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这样就能收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