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两个人,都爱花。一天,两人同时各自得到一株鲜艳欲滴的玫瑰花。一人把花养在一个很美的花瓶里,天天摆弄欣赏;另一人把花种在泥土里,天天浇水施肥……谁能更长久地欣赏玫瑰的芬芳姿容呢?台北市国语实验国民小学办学至今已有67年,学校是岛内三所以"国语"命名的学校中唯一一所完全独立的小学。获得台湾"教育部"推荐"九年一贯课  相似文献   

2.
国语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确立的。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与国语运动具有一体性。五四新文学运动建立起来的白话文是最好的语言,具有现代思想品质和工具品质,它和清末各种白话文以及中国古代白话具有质的区别。五四之前的白话文不能作为"国语",因为它不构成语言体系,也没有达到"国语"的标准。五四之后各种势力都曾尝试语言变革,提出了各种理论,并有相应的实践,但都没有动摇国语,根本原因是没有产生新的更优秀的文学语言作为支撑,中国近百年来文学语言没有根本变化,现代汉语一直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规范。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证的方法,调查了动词"搞"在台湾国语中的语义韵问题,发现动词"搞"的语义韵在台湾国语中表现出错综性,但以消极为主,同时"搞"的类联接对其语义韵的影响较大。尽管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使得"搞"在台湾国语中的语义韵表现与大陆普通话很不一样,但是随着两岸交流的进一步密切,其差异性有进一步缩小并趋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深刻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学科,到底应该教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说起,因为搞清楚学科性质是开展学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自1949年以后,语文课程在"国语"和"国文"的基础上命名为"语文"之后,有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就从未停止。叶圣陶先生对此有自己的见解。"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雷教授您好!近年来,出版界出现了"民国语文教材出版热",引发了社会对语文教材的热烈讨论.您带领的课题组刚刚完成了教育部"民国国语国文教材研究"的课题研究,能否介绍一下你们的研究情况? 雷实:课题组收集了从2005年到2012年间国内11家出版社出版的41种(套)民国时期国语国文教材,从中选择了两套作重点研究,一套是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全套8册),由庄俞、沈颐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重新出版.这套教材是辛亥革命后首先出版的"共和国教材",具有代表性.另一套是1947-1949年间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开明幼童国语读本》(全套4册)、《开明儿童国语读本》(全套4册)、《开明少年国语读本》(全套4册),由叶圣陶撰、丰子恺绘,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6月重新出版(后简称《开明国语读本》).  相似文献   

6.
国语运动是指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制定和推行汉语标准语的一场社会文化运动,它提出"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两大口号。国语运动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由政府民间互动,共同推进。除书面教材、课堂讲授等传统教育方法之外,广播这一新媒介的出现使声音突破了时空限制,成为推广民众教育和国语宣传的利器,为当时人所注意。1927年国民党建政后,力图实现全国政治统一、"党国声音"一元化,进而实现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国语运动旨在统一全国语言,国民政府也极为重视,用广播推行和普及国语使这一运动达到高潮,这一推行方式也是这一时期国语运动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国民党喉舌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整体来看,由于当时播音水准及收音率较低,以广播推行国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晚清国语运动的兴起及留日学生编纂教科书的高潮中,1907年8月,福建留日学生黄展云、林万里、王永编纂的《国语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初版,是中国第一套以"国语"命名的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把言语统一纳入到"国民-国家"的叙述中,以"国语为统一国家之基"为宗旨,形式简单,语言平实,内容围绕儿童生活展开;虽然存在基本要素不全、没有插图等不足,但这套教科书在晚清就以别开生面的原创力和果敢精神,用新的形与质,践行"文言一致"与"国语统一",成为新文化运动之先导;而且,教科书在对"开民智"的自觉契合中构建全新的语境,彰显出现代性的启蒙诉求。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根据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说法,《国语》有可能乃左氏所作,但后来有不少学者对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我们暂且不去理论《国语》出于何人之手,但从课文中勾践的对话语言来说,隐约透露着文人个人创作的影子,凝聚着作者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9.
_瞽史_刍议     
“瞽史”见载于《国语》.但“瞽史”是什么样的人?任何史籍未有记载.有的同志说,“瞽史”是春秋时代一种盲史官类的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我认为,盲史官这类人是不可能有的,“瞽史”指的应该是某个不幸失了明的史官.首先,“瞽”、“史”与“瞽史”有区别,不能混淆.在《国语》中,“瞽史”两字并列而出现的有五处.其一,《周语上》:“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单子)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  相似文献   

10.
咖啡猫 《小学时代》2012,(Z2):66-69
将苹果、土豆、香蕉、梨切开,放置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失去了"保护墙"——表皮,切口就会变成棕黑色。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放久了的苹果切口"不上锈"呢?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大厝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全体学生在校长和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想出了一箩筐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读了《国语》,又读柳宗元的《非国语》,感到有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国语》到《非国语》,从先秦的儒家思想到柳宗元的儒家思想,其间的变化不小。这一思想的变化,很值得研究。但在历来研究柳宗元的文章里,很少提到他的《非国语》。其实《非国语》在柳宗元的著作中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的。柳宗元自己就曾非常重视这一专著的写作,他不  相似文献   

12.
三国吴韦昭注是目前关于《国语》最早的注本,对研究《国语》有重要价值,然其中有一些注释不尽如人意,本文选取《国语》韦昭注10例加以辨正,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学部中央教育会议议决统一国语办法案》为基础分析讨论其所涉及的三个问题:一是国语定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国语与方言及官话之间的关系问题;三是讨论国语推广策略与推广机构的建设问题。文章认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统一国语办法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国语推广策略,值得我们重视;通过百年之间各种推广机构的排列分析,可以看出国语(普通话)推广历程的曲折坎坷,真正要做好语言规划,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语文教学问题引起了我国教育学者的普遍关注、探讨,研究语文教学的论文如雨后春笋,秀蔚丛生.仅据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卷末开列的"国文教学参考论文选目",10余年便达180余篇.同时,一批语文教学理论专著也相继问世.据查,20年代较有代表性的教学法专著便有1921年吴研因的《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2年张士一的《小学"国语话"教学法》、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  相似文献   

15.
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与开拓奠基,然而却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发展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较之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与文学革命的合流、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及其显示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语言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双赢局面;与文学革命的合流,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主攻方向定位在文学革命,从而改变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性质与流向,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使其汇聚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旗帜下,形成双潮合一之观;而"五四"新文学显示出的创作实绩,正是"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的双重实现,也是真正推动现代书写语言发展的新文学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正初识经典《国语》是一部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汇编。共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各按国别收录了当时各级贵族与治国相关的言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国家兴衰。一般认为《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关于《国语》的作者,目前并未有定论,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认为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这一说  相似文献   

17.
"和而不同"较早出于《国语·郑语》。《国语·郑语》这样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意思是: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就叫和谐。这种和谐,不是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而是丰富中有特色,发展中有动力。如果不是这样,把相同的东西重复叠加,那用尽了也就没有了。时下的中小学校,无论规模大小,管理模式惊人地一致,给人的印象是"千校一面"。为什么学校办不出特色呢?从多年的学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语的形成完成了中国语言文字向现代化的转变.虽然"言文一致"一直被当成国语的基本标准,但本文通过重新梳理国语发生过程的历史,揭示出隐藏在"言为中心"表象下"文为中心"的事实,并主要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国语如此形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答     
问:六年级国语里有一课是:“十七个勇士”。读者来信问在一九五○年和一九五一年的国语上都是“十八个勇士”,现在为什麽少了一个呢? 答:据我们了解:以前国语上和长征故事上都是十八个勇士,後来人民日报根据一位亲身参加那一战役的战士的证明,才改正为十七个勇士,并且还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列举出来。因此国语课本便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改正了。  相似文献   

20.
民初民众智识低下成为共和政治的最大隐患,经由复辟闹剧的刺激,推进文化革新、实现教育普及、提升民众智识渐成朝野共识。教育部因应时代要求,先是继承清末识字运动思路推行"注音字母"和国音字典,继之成立"国语研究会"等机构开展国语教育,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大潮中强化官民协作,促成了国语运动的全面推进,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