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是一名寄宿制小学老师,和学生们有着更长时间的接触。新学期开始,学校安排我担任三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很快好心的同事便跟我讲述了很多关于这个班的"传奇人物"和他们的"传奇故事",听着这些"传说",作为一个班主任,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我开始思考如何改变我这些从未见面的学生。开学那天见到了学生们,看到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双双纯真的眸子,我告诉自己:努力走进学生们的心中,让那些  相似文献   

2.
在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材中,编者选用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一诗.在教学这一课时,学到"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当学生们都沉浸在诗句为我们描绘的美好画面中时,"老师",一声高喊打断了学生们的遐思.  相似文献   

3.
胡珺 《成才之路》2012,(27):87-88
正一次征文活动中,我让学生们将写好的习作发到我的QQ邮箱,结果发现班上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有QQ号,便让班长策划组建了一个班级QQ群。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穿梭其间如鱼得水,我不禁感叹:新时代的孩子真是与网络世界齐步走、共成长。在阅读习作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不少新鲜的词句,例如"我木有去听课,那些童鞋讲的神马?""究竟是洗具还是杯具?"……我便在QQ群里问他们那些词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发出后,很快回复了好多"偷笑"的图标和文字:"哈哈,老师,你out啦!"我赶紧回了个"害羞"的图  相似文献   

4.
<正>诗圣杜甫,以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沉郁顿挫的诗风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千百年来备受诗家尊崇。在我的想象中,杜甫应该是不苟言笑,细腻严谨,上忧朝廷,下虑百姓,是一位心怀天下、志向远大且高高在上需仰望才见的诗界泰斗。然而,诗人《客至》一诗的出现,似一股清泉,也似田野吹来的夹杂着泥土芳香的一缕凉风,洗涤我对杜甫固有的印象,让我看到了另一位至真至诚、至性至情的"凡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强调"诗言志"、"诗咏怀"。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体诗词的形式限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体诗词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体诗词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长期下来,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古体诗词的兴趣。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古体诗词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下面就谈一谈笔者的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班旗     
本班旗的设计主题是"托起明天的太阳",整体图案既似海上初升之旭日,又似用手托起一轮朝阳,体现"朝气蓬勃、青春阳光"的设计理念。背景为黄色,太阳为红色,托起太阳的部分为蓝色,这绚烂夺目的三种色彩代表着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整幅图案激情奔放,洋溢着青春活力,寓意"我学习,我快乐;我成长,我阳光",象征学生们志存高远、拼搏向上的精神状态;预示着学生们向  相似文献   

7.
所以每当我要讲一首诗,讲一篇作品,我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来也不会觉得轻松。因为我觉得自己必须讲出它之所以为它的这个"How",否则我就是在说废话。只有当我完成了对这个"How"的探索,只有当我感受到我自己的生命和作品的生命相互唤起了,才能如释重负,才能心满意足。至于"What",比如这首诗说的是离别,那首词表达的是爱国,这还用我说吗?这还用我们的老师们说吗?学生自己不会看吗?  相似文献   

8.
“别小看学生的智慧!”第一次有这样的感受是2007年刚调入新城一小的一节课上。我清楚的记得那天上第八课《小桥流水人家》。因为课题是我喜欢的一首词里的一句,我便想从课题人手,在学生面前显摆一下,没想到当我问“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这一预设问题,一名学生居然直接就谈到课题:这篇课文的课题出自一首诗中,这首诗叫《天净沙·秋思》,我给大家念一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所说的词"别是一家",就是说词应有别于诗,词与诗源同而流异,界线迥然,不能混淆,因而二者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境上,都应有所区别.这种区别自诗词分疆而治便开始存在,且越来越趋于明显.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是符合当时词的发展现实的,但她在关于诗与词的关系及词"协音律"这两个问题上,表现了明显的不足:过分地强调了"不可混淆"一面,而忽视了"互相借鉴"一面;过分地强调"协音律",把它看得过重,搞得过细过严,未免又有些保守.但她的<词论>,在文学批评史上有其特定地位.  相似文献   

10.
<正>第一次接触"语用"一词是在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选修了"语用学"课程,走上工作岗位,接触语文教学的时候,却又忘了"语用"的含义,其实,语用学的"语用"和语用教学中的"语用"核心词理解是不同的。我想,语用教学指向动态语言的实际"运用",是和学生有关的,不是静态  相似文献   

11.
<正>前些日子忽然记起了一句词:自在飞花轻似梦。便像着了魔似的,脑子里时时刻刻在翻转。然而思前想后,仅能记得下两句是"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前面的三句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了。秦观是我喜欢的词人,他的代表作我已品味过无数遍,虽然搁置了好多年,但也总不应该全无印象吧?查了书才知道前三句是:"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虽然词是好词,句是好句,然而同我记得的三句相比,却又未免太寻常了。怪不得记不住!我所记得的三句,让我心心念念回  相似文献   

12.
在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材中,编者选用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一诗。在教学这一课时,学到“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当学生们都沉浸在诗句为我们描绘的美好画面中时,“老师”,一声高喊打断了学生们的遐思。“这个‘真’字用错了,这句是比喻句,作者是把草叶上的露珠比做珍珠,珍珠的珍是‘王’部,书上写的是真假的‘真’,草叶上只会有露珠,不会有真正的珠子,所以我认为书上把‘真’字写错了。”他这一说,课堂似开了锅,同学们乱哄哄的你一句他一句的发表起自己的看法。我真是既惊喜他的发现,又欣赏他的胆识。待同学们静下来以后,我解释说,古…  相似文献   

13.
吴莹 《中国教师》2009,(15):26-27
<正>近日,脑子里突然跳出"教育的信仰"一词,觉得似乎有点突兀,便又加上"为"字,似要委婉得多,但这一加便要对"为"字作解释——什么读音、作何释义、根据是什么。以我自己对教育信仰的角度来生发,"为教育的信仰"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一种是"为"(wéi),以"作为"解;一种是"为"(wèi),作"为了"解。以我过去38年不间断地受教育及做教育工作的岁月来说,已然证明了我的"作为"信仰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云:"词品喻诸诗,东坡、稼轩,李、杜也;耆卿,香山也;梦窗,义山也;白石、玉田,大历十子也"。同时,《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也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由此,不难看出这是把某个词人的词跟某个诗人的诗相比较,然后得出某个词人的词像某个诗人的诗。然而,诗词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不同的体裁能否比较,能比较又是在什么层面上比较的,既然清代学者们这样比较总是有他们的原因,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试图用苏轼的词与李白的诗相比较,以期能作出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15.
<正>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相似文献   

16.
《芙蓉楼送辛渐》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部分中的一首诗。"古诗词背诵"部分共有八首诗和两首词,包括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爱国诗等。我个人认为教材编者选择这些诗词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增加积累,另一方面是想对小学阶段学生学过的诗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归类,引导学生发现某一类诗词(主要是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基于以上理解,我对《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主要分成两  相似文献   

17.
要实现诗歌教学的创新,首先,应以"乐"助"赏",引学生入意境,生发审美感知;其次,应以"画"促"融"诗,引发学生激情,深化情绪体验;再次,应以"演"促"解"诗,引学生明理,深华顿悟;最后,应以"写"促"移"诗,引学生再创作,使词中有"我"。  相似文献   

18.
赵庆海 《班主任》2007,(12):38-38
这是一堂班会课。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既好奇又疑惑地盯着我放在讲台上的一个个小纸包。"听其他老师说,今天中午小偷光顾了咱们班。看看你们有没有丢什么东西。"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开始检查自己的物品,嘈杂声打破了原先的寂静。  相似文献   

19.
当 我 们 步 入 充 满 馨 香 气 息 的诗 词 艺 苑 时 , 当 我 们 细 品 隽 永 的名 章 佳 句 时 ,那 具 体 生 动 的 意 象 、优 美 深 遂 的 意 境 、 自 然 景 观 的 逼真 描 绘 、 人 类 心 灵 的 深 刻 挖 掘 令人 惊 叹 。在 品 味 之 余 ,我 们 不 由 地掩 卷 沉 思 : 如 何 引 导 学 生 走 进 诗词 、鉴 赏 诗 词 ,让 他 们 领 悟 诗 词 的艺 术 魅 力 , 从 而 激 发 他 们 的 审 美情 趣 ,培 养 他 们 的 学 习 兴 趣 呢 ?我认 为 不 妨 从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着 手 提高 学 生 的 鉴 赏 水 平 。 一 、诵 读 是 古 诗 词 鉴 赏 …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师范大学祝贺第30个教师节时指出:"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古代的诗词,如何在孩子心底生根,如何在他们的生命里留下印记,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诗词教学要以"诗""词"的形式打开。一、初识诗词的形式诗、词的外部形式是不同的。格律诗最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