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小语研究传出一片呼声——倡简,即语文教学要简单些,不要太繁、太复杂。张庆、支玉恒、薛法根等专家名师都有类似的说法。小语专家们呼吁化繁为简,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种种过火、过繁的做法而开出的药方,这实在是小语界的幸事。  相似文献   

2.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普通话、识字的好帮手,工具性决定了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汉语拼音教学,教师们教得并不轻松,学生们学得也不愉快,尤其是整体认读音节和拼读中字母“ü”的变化,让教师颇伤脑筋,刘建明老师提议对汉语拼音方案修订的说法已不鲜闻,有广泛的代表性。到底是汉语拼音方案人为设置了藩篱,还是汉语拼音教学走进了人为设置的藩篱呢?首先我们要清楚的是《,汉语拼音方案》里并没有整体认读音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拼音教学,是在不违背《汉语拼音方案》的前提下,在具体教法上作…  相似文献   

3.
面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教师开发出的教学内容常常是千姿百态的。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过大,语文界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王荣生、李海林等专家提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当务之要。选择确定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是进行有效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但针对对一个具体的文本,它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一定的确定性?确定教学内容的标准依据又是什么?2008年第18期《人民教育》刊发了刘发建老师的《将相和》课例,在人教论坛等网络上围绕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建设,展开了激烈的深层次讨论。本期择要刊发诸向阳、刘发建和胡根林三位老师的思考文章,相信会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课程目标,情感教育应贯彻语文教学始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启迪、培养、完善学生情感素养,丰富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就决定了其更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体验感悟的新课堂。本文基于语文教育的学科特点对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进行初探并提出实施"熏陶感染"式教学策略的建议,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合理地想象补白、换位体验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促进语文教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6.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5年11期,登载了刘国良老师的文章《(泪珠与珍珠)是思乡怀人之作吗?》。文中指出《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该文的结构、内容及主旨的解读的种种错误,我以为意见是中肯的。在分析中,刘国良老师就文章的结构、主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一点上我以为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学习主体内在的心理因素,而且受制于教学理念、教材文本、师生关系、教学媒体等诸方面外在的教学因素.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整合、调适外在的教学因素,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理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获得丰厚的经验积淀和多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湖北教育》2003年第1期刊发了刘沛生同志的文章,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也引发了笔者对课程标准以及语文教学的有关问题的思考,现结合自己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体  相似文献   

9.
2004年第7、8期《小学语文教学》合刊中《这不是“反问”句》一文,龚重雅、龚慧琴老师指出“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不是反问句。首先,两位老师认为,武松的这句“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是“有疑而问”,是“出于对店家自夸酒好的怀疑,武松很自然地要问问店家:‘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这样理解这句话是不是曲解了它在原文中的意思呢?联系后文:“武松从身边拿出一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可以看出,对于武松来说,他当时坚决认为店家“三碗不过冈”之说是一派胡言,于是,用“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来…  相似文献   

10.
孙景华 《云南教育》2004,(25):17-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新世纪初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更加准确地揭示了母语学习的规律,充满了改革精神,洋溢着时代气息,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使“标准”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进入课堂,落地生根,这是当前已经进入新一轮课改实验的和尚未进入实验的广大小学语文老师们都应致力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程少堂先生是当今中语界充满个性而又让人景仰的语文大师,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他说:"缺乏幽默感的语文老师,是缺乏人文精神的、自己痛苦又让他人痛苦的人。我继续强力推荐美国‘搞笑诺贝尔奖’宗旨——‘先让人发笑,再让人思考’。""很多人以为我是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并对我的公开课或讲座很有兴趣。……男老师的课或讲座,如果没有笑声,是  相似文献   

12.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有时候“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最近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6期上刊登的《〈剪枝的学问〉教学案例与评析》一文,对其中一个案例中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特与作者倪鸣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陷入了繁琐分析课文思想内容窠臼。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挖掘课文思想内容,把一篇篇完整的美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在许多所谓重点语句和段落上挖掘得连作者本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体现课文之中的大量语文因素却被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人们在总结或评价一节课的成败得失时,总爱说到"学生配合"的问题,即把"学生配合"的情况作为品评一节课好坏优劣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读了金依俚老师<警惕:"学生配合"对教学行为的异化>(<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2)一文,颇受启发,同时也深感对"学生配合"大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之一:不提问,怎么读呢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是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里行间透着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这种情感是通过亲和自然的语言文字缓缓传递给我们的。这类文章的教学是需要好好地读,美美地读,才能读出作者融在文中的情与爱。前几天听了一位老师执教此课,她的提问引起了我的思考,现摘取一片断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09年第6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上刊发了陈琴老师的一篇博客文章《现在真的不需要舍生取义了吗?》,该文记述了一场关于“要不要舍生取义”的课堂争论。学生的观点是:在和平时期的日常生活中不提倡舍生取义,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也不提倡见义勇为,而要见义巧为。老师的观点是:在任何历史时期,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要提倡舍生取义。在笔者看来,这场争论是一个典型的小学课堂上知识生成的个案,从中体现出了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7.
杨国湘、卞庆龙二位老师在合写的文章《“床”作何解释更合理》《(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10期)认为李白《静夜思》一诗首句中的“床”应作井沿、井栏杆讲,作卧具的解释是不恰当的,并为此写下了“床”不作卧具解释的六条理由。  相似文献   

18.
郭家海老师在本刊第五期上撰文说“真理是朴素的”,我们赞同之余还想补充一句:“朴素”的并不都是真理。我们相信郭老师的真诚。他以“朴素”的思考,用“朴素”的语言对“‘非指示性’教学模式课例”作了酣畅的批评。但其中的一些逻辑、观点未免太“朴素”了,我们不敢苟同,觉得有澄清的必要。首先是逻辑。郭老师认为“‘非指示性’教学模式问题之一是彻底否定历史,属‘一把火烧光类’”,接着摆出了“孔子《侍坐章》中体现的教学观念比今天还自由”的证据。郭老师因为看到了我们对“‘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目的的阐述: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9.
拜读《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10期袁满园老师的《孩子,出发吧——〈蒲公英〉解读与设计》,感觉文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故提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期刊登的杨雪梅老师《邮票齿孔的故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的教学思路为:读生字音——记生字形——写生字,较为详尽地呈现了识字教学的过程。笔者仔细拜读之后,对在阅读课中如此进行识字教学持有不同观点,在此与杨老师商榷,也希望得到专家与同仁的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