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电影艺术的技术性革命对电影文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此,电影本体、电影机制、影像的美学意义、电影接受心理等理论课题都必须放置在崭新的技术语境中讨论才有意义.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与电影发展的关系时,我们应当保持冷静的、思考的态度,既要考虑到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对电影的促进作用,又要清醒地认识到高科技对电影艺术的负面影响,从而完成电影文化对物质文化的整合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批评理论对中国电影大片的构思和叙事进行文化阐释。电影作为工业时代最为典型的文化艺术样式,其深层结构是现代视觉神话。  相似文献   

3.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承载方式,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或现实或艺术地表现出来,让身处文化碰撞中的人们感知和反思其中的文化交融、隔阂。文章通过比较中西方电影中的他者影像,了解他者文化的历史变迁,以他者形象的嬗变品味两种文化从隔阂、抵触到了解与接受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电影“奇观化”首先得益于消费文化语境的孕育。消费文化的兴起使视觉文化狼烟四起。电影作为视觉文化的主力军,无疑引领了这场视觉快感的革命。电影奇观化的转变,使电影挣脱话语形态的脚镣,开始向着电影本体论回归。图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电影的奇观化,技术在给电影制作创造便利的同时,要谨防机械复制时代下艺术灵蕴的丧失。  相似文献   

5.
穆时英是软性电影论的代表性人物,其相关论述中的电影艺术观念有全面梳理的必要。穆时英主张形式主义艺术观念,表现出对电影艺术形式层面高度的敏感和重视。他较全面地分析了蒙太奇这一电影艺术的核心形式原则,初步阐述了蒙太奇作为电影文法及电影修辞法的不同体现及具体运用法则。此外,他对电影批评、明星、表演、文学改编、观众接受心理等方面的论述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他的电影观念不仅体现出一种"不合时宜的"超前性,而且对于思考中国电影理论及电影实践的创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影属于文化产品的范畴,相对于普通商品而言,它具有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双重属性。把电影纳入文化产品的研究范畴,充分考虑观众对于电影文化价值的需求,好莱坞电影基于营销理论在营销和推广过程中的运作模式,无限放大了电影产业及相关产业可利用的资源,以达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董芳 《文教资料》2014,(31):137-139
贝拉·巴拉兹作为视觉文化最早的提出者,对视觉文化从概念到本质,从功能到特点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上的开创意义,又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一书入手,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巴拉兹的理论和思想精髓,从中解读与感悟电影艺术的魅力,可以为今天的电影语言研究找到新的视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生代导演李玉的电影注重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再现和描摹;既有残酷青春、迷失心灵的呈示,更借助女性生存境遇的描摹,演绎恒久生命漂流的主题,并发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在拍摄“主流艺术电影”的观念指导下,李玉电影在叙事上经历了从事件电影到情绪电影的改变,在影像风格上完成了从凝重单纯到悸动热烈再到安静压抑的变化,强烈的艺术气息贯穿了全部的创作。李玉电影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于中国电影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1905年《定军山》拍摄成功,"电影"这一视觉艺术和文化工业的结合体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大踏步地进入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流连的中国。无论从诞生时间、发展历程还是自身属性来认识,电影都是现代性的标志性文化载体之一,具有非常鲜明的大众文化特征。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国电影的各种艺术探索以及理论研究始终围绕着电影的"文化属性"和"工业属性"两个关键词曲折前行。不难发现,在每一个市场经济蓬勃繁荣的时期,商业电影的繁荣便随之而至,而恰恰也就是在这样一些时期,电影无论是表现手法、叙事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影的票房数据可以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仅仅繁荣了电影市场还是也促进了电影艺术,又或者双赢还是互斥的局面都是值得深思的.电影市场以商业的竞争法则对待电影艺术是对艺术的摧残,同时,电影市场由于文化性的欠缺在电影传播方面对观众造成了很大的误导.当下大众文化膨胀导致精英文化边缘化,电影市场也正因此获得空前膨胀的机会,电影本是借助科技手段表现艺术的载体,而电影市场将电影变为了以科技手段赚取利润的载体,电影中科技、特效慢慢地取代了文学艺术的地位,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下电影市场观众的观影意识,特别对青少年认识电影、理解电影艺术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于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李安电影最具研究价值。向宇副教授的《跨界的艺术:论李安电影》一书,对李安电影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研究,为当下李安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2.
王雪芹 《英语辅导》2010,(2):184-186
作为大众艺术,电影只是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倾向的产品。作为影片的眼睛,电影的片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的束缚。本文从文化价值和文化运用两个方面分析了电影片名的翻译应带有源语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的电影文化,是由多元结构来构成的,除了少量追求个人风格的影片之外.电影文化的整体应该是通过更具有市场效应类型电影的创作来形成的。中国已经有成功的艺术电影,如何构建门类众多的类型电影体系,是摆在电影人画前更为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主义”的全球语境下,韩国儒家的文化传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作家导演”,李沧东有着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他的三部电影,艺术而真实地再现了儒家传统缺失的现代韩国都市社会。文章通过对李沧东三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分析,解读李沧东电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必定与时代的特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相关联。外国电影对当时民国时期的电影传播和宣传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国际性;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着民族主义在民国电影业有着深入的体现。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民众因素,都使得民国电影体现中西交融性。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西方文化艺术形式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艺术殿堂。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建筑外观不仅气势宏伟,而且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中国电影博物馆设有20个展厅,介绍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以及电影科技博览。另有临时展厅、报告厅和多功能厅。馆内还设有巨幕电影厅、数字电影厅、三个35毫米电影放映厅。  相似文献   

17.
鲁苗芳 《时代教育》2009,(11):67-68
电影片名兼有艺术观赏和商业广告的双重效应,片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影片的艺术效果和商业效应。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不同文化因素在电影片名中的体现,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实用的翻译方法,从而有效讨论和探索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问题与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8.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以《里约大冒险》这部美国动画片为例,以电影为载体的美国文化教学进行示例。用美国电影作为特殊文化载体,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创造一个适宜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完成美国文化知识的构建,提高其英语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产生碰撞并交融的香港,王家卫作为新时期独树一帜的优秀电影导演,凭着自己对人生的敏感、感悟和反省,通过对电影叙事方式的创新,在电影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一个与传统电影艺术截然不同的影像世界,形成了独特的电影艺术语言:将时空平面化,将人物边缘化,将故事零散化……体现了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并由此把他自己和他的观众带向了理想主义的电影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0.
民俗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张艺谋的电影既借鉴了西方电影美学思想,又吸收了传统民族文化养分。他早期的电影很多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风格,电影中的服装、音乐、语言等方面处处显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民族特色鲜明。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意象对张艺谋的电影,对中国民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