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芳 《文教资料》2014,(31):137-139
贝拉·巴拉兹作为视觉文化最早的提出者,对视觉文化从概念到本质,从功能到特点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上的开创意义,又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一书入手,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巴拉兹的理论和思想精髓,从中解读与感悟电影艺术的魅力,可以为今天的电影语言研究找到新的视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导演巴兹·鲁赫曼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但电影的主线情节、影片氛围、人物形象和叙事等方面与原著颇有出入.导演对情节的把握失误,将“美国梦破碎”的主题庸俗化;情节的高潮部分以及一些细节的处理也不够严谨.其中既有自身才能的原因,也有迎合市场需求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电影作为20世纪50—70年代文化时尚和特殊的叙事方式,深刻影响了一代青少年精神的成长。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入这一重要文本,出现了寻找一种新的话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越人歌》作为电影《夜宴》中的插曲,由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先生重新作曲改编,以电影主基调的形式穿插在《夜宴》的各个角落,作为整个影片的音乐主体,始终保持着电影的整体风格,它以不同的方式穿插在影片的故事情节中,把音乐的美感与电影的画面感很好地结合起来,为电影情感的走向与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井》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人民真实生活的一部影片。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对人精神的摧残,表现了山民对土地的眷恋之情和山民的人际关系。同时引导观众对历史进行反思,体会当代农村青年为了美好明天而敢于献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徐健钊 《考试周刊》2014,(80):41-42
小说《追风筝的人》和电影讲述了相同的故事,但二者效果却不同,这主要由于二者在叙事结构、叙事手段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差异。从叙事结构上看,电影《追风筝的人》保留了小说中的顺序结构,但对小说中独特的二元对立结构诠释得不够;从叙事手段上看,虽然二者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电影特有的叙事手法要比小说丰富;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分析,改编电影重现了小说中的一部分人物形象,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处理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7.
弗洛姆从新人本主义的视角,在自己的理论语境里对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思想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承认人具有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人的本性,并且承认存在着一般的人的本性和变化了的人的本性;马克思的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把人的本能和欲望区分为两种类型:自然的和社会的,人的自然属性属于人性的本质部分,而人的社会属性则是与人的本性没有直接联系的、非本质的部分。通过以上观点的表述,弗洛姆得出人的本质是隐藏在劳动背后并支配人的劳动的人类潜能的结论。这些观点实际上主要是弗洛姆本人的思想,并不是或不全是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对文学的影响尤为突出。但丁的《神曲》就是一部深刻阐释基督教文化的文学作品。《神曲》的整体结构充满了神性色彩,象征性、寓言性的手法表现得非常突出。《神曲》对基督教文化的深刻阐释强化了西方文化体系中精神信仰的地位,从而对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忧思--评电影《霸王别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霸王别姬》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影片以京剧艺术为独特的反思对象,描述京剧艺人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在展示古老京剧艺术斑斓瑰丽和博大精深的同时,更注重突出其在现实中的尴尬无力,尤其是京剧艺人间的同性恋悲剧对人性的扭曲,揭示出影片对传统文化的忧思和当代信仰危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17,(5):5-10
对人的形象的讨论是教育人类学的永恒话题。在传统的研究当中,人的形象往往以抽象的概念、不可见的形式得以表达。本文指出每个时代、每种文化都存在着关于人的形象的假设,并有可能以可见的方式得以表达。在儿童早期,人的形象便以身体化的方式进入到人的想象世界,并且在实践当中不断地内化、图像化。当"世界成为一幅图像",图像、想象力及模仿在人的形象形成与儿童的成长当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沃克·珀西(1916—1990)是二十世纪中后期美国南方杰出的小说家,他因其敏锐的人性洞察力、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和对现代性精神危机的细致捕写享誉文坛。本文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1909—1994)焦虑理论的指导下,以文献分析、文本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选取沃克·珀西首部小说《看电影的人》(The Moviegoer)(1961)中主人公宾克斯·柏林所遭遇“焦虑困境”为研究对象,解析文化语境下其焦虑的“症状”,并进一步探究其驱逐焦虑的过程,即“神经性焦虑”向“正常焦虑”的转变,前者为负面、紧缩且不具备生产力的,后者则具有正面、建设的意义,并揭示出以人类婚姻为代表的伦理之爱,其本质上的共同体与联结性特征有助于个人焦虑的纾解。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影片《蝴蝶的舌头》为例,论女教师如何通过习语、历史人物、事件、对社会背景的思考等方面来进行文化输入,从课前准备、课中引导及课后组织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影片《蝴蝶的舌头》为例,论女教师如何通过习语、历史人物、事件、对社会背景的思考等方面来进行文化输入,从课前准备、课中引导及课后组织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莫娜在希望之乡》这两篇小说为例,结合美国历史与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借助身份理论,围绕阶级、政治、文化、种族等因素对作品中所体现的身份问题以及焦虑情绪做出具体的分析,表明作者在丰富美国文学创作的同时,还深刻介入到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思想。  相似文献   

15.
16.
《吴清源》作为田壮壮导演沉寂多年打磨的力作,以棋坛大师吴清源的人生历程为主线,诠释了导演眼中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人生。  相似文献   

17.
美国电影《双重赔偿》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美国四十年代的黑色电影的代表作品。无论在主题、人物,还是情节、电影手法上都奠定了黑色电影的模式,在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电影音乐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繁盛时期。中国作曲家尝试将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术与本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交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创作理念。尤其是谭盾、赵季平、施万春等作曲家的加入,与新一代的导演们一起,共同构建了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9.
濮文起先生著《关羽——从人到神》一书是首部阐述关羽“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神化轨迹的著述,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该书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参阅了众多前人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全面、立意新颖、视域广阔、史料翔实的鲜明特点,对关公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详细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珏颖 《新读写》2008,(4):16-16
听得见鸣沙的人,心静如水。松开手里的沙让它回归土地,就如献出拥有的一切,不留恋。淡定地经历着,简单地明白“哪里需要我”。冯志远,他不曾希望那么多人会记得他,他的名字不需头衔,他的人格不需诠释。因他只愿融入那一片黄土,静听鸣沙,悠然自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