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含义入手,阐述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同时还讨论大陆高校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并结合通识教育给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的本质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一种关怀和尊重,具有永恒的价值.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通识教育的形成旨在纠正传统教育的弊病,通识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通识教育的实施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与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的本质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一种关怀和尊重,具有永恒的价值。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通识教育的形成旨在纠正传统教育的弊病,通识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通识教育的实施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无疑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笔者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通过对当今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时代内涵等的分析,探讨通识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以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通识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大学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大学的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梅贻琦所著的《大学一解》中的通识教育思想,并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梅贻琦通识教育思想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其对于当今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应是培养、弘扬人文精神的场所,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上赋予人以应有的精神含量;而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使得中国的教育偏离了人文主义的教育传统。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基于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得人文精神必将实现它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从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视角,提出“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精神”,前者是知识的记忆性,后者是批判性思考性的一种思考态度与方法。“人文精神”是贯穿所有学科的,尤以医学教育最能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之重要。  相似文献   

8.
面对高校人文精神缺失的诸多问题,通识教育是有效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英语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人文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本文以《高级英语》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人文通识教育,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弥补了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不足,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气质.  相似文献   

9.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历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核心。高校历史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应以人为本,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中内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通识教育已被我国大部分高校所接受和实践,但在推广过程中,形式化、技术化、庸俗化的特点日益突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摒弃对通识教育的误解,把握其在大学教育中的本职任务。  相似文献   

11.
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出发,阐明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要在通识课程实践教学中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精神,这种来自实践教学的通识教育比理论教学更直接、更形象、更持久。在通识课程实践教学中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按照通识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二是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三是围绕专业实习实训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出发,阐明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人科学通识教育丛书》这个名称表明,它要致力于帮助年轻一代增强人精神的素养。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当从树立人文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目标、抓实人文教育实践、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等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对爱情关系的认知发展来探讨以爱情教育的通识化为目标的课程建设。目前在台湾地区的各大学校园中,与爱情关系相关的成长出现"活动"较多与"课程"较少的情形,现有开设的课程多半是以性别教育为主。根据爱情关系发展历程的相关文献,本研究以143位台湾地区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对"爱情"的定义进行开放性描述,经内容分析后,将资料进行分类归为"理性论"、"感性论"、"单向论"、"互惠论"、"主动论"、"被动论"及"比喻论"七类论述;其中以互惠(reciprocity)论述爱情占最多(43%),其次是"比喻论"(15%)。至于男女对爱情的定义主述内涵方面,在理性或感性的认知上,男生以理性论述较多,女生则是以感性论述较多;以比喻的论述来形容爱情的部分则是以女生居多。最后,基于爱情定义之认知及大学阶段爱情的发展历程,本文从爱情教育的课程开设、教学方式及教材三方面提出爱情教育通识化的建议方向。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的现代性困惑:以台湾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通识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陷入了深深的现代性困惑之中:整个社会的工具理性霸权使通识教育的功能变得很柔软,而台湾通识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价值取向、行为取向的偏失以及形式主义思维。“大学复兴”是对台湾通识教育现代性困惑反思后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具有突出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特质,对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在通识教育视角下,通过强化人文关怀、转变学生角色、加强成长指导等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以期解决思政教育在实践层面面临...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通识教育课程指什么?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走出困境?围绕上述问题,文章首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解析了一般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内容构成、教学目的、教育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以“人”为逻辑起点,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文章以提升职业素养为出发点,阐述了培养中职生通识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从关注人生幸福和终身发展的高度,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现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