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波:死刑游戏狂欢化诗学笑谑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波以游戏笔墨的刑场死亡叙事为切入点 ,使其小说具有狂欢化诗学特质、快乐的相对性精神、解构权力的功能及作者的死亡记忆和变异嗜死情结。从王小波的文学渊源和中国文学的源流上可以考察他的有趣、笑谑的美学追求及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水浒传》的狂欢化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浒传》所写的是一群强盗的故事,把《水浒传》故事的意义合理化显然很徒劳。《水浒》的叙事和接受心理可以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进行阐释。《水浒传》中有一些粗俗、荒唐的场面,很多人物行为极为疯狂,充满暴力。作者创造了梁山泊这样一个没有等级制度、人人平等的狂欢化场所。作者还以“亲昵化”的描写,消解了强盗的可怕与威胁,拉近了读者与他们的距离。《水浒传》所体现的狂欢化叙事风格是中国叙事传统中一种历史悠久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牡丹亭》中,一直交织着两种似乎截然不同的旋律——喜剧的旋律和悲剧的旋律。相对而言,学术界对于其悲剧性内容更为重视,认为“悲”是戏曲的内在精神,是其思想意蕴深刻之所在;而喜剧性内容不过是为了营造热闹氛围、吸引观众的打趣逗乐,是表面现象。对喜剧性内容的重视不够是《牡丹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对《牡丹亭》的喜剧性内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认为其中洋溢着伟大的狂欢精神,既有对生命激情的歌吟、对自然性爱的张扬,又有对封建礼教和专制势力的辛辣嘲讽和消解。  相似文献   

4.
《V.》运用“蒙太奇”般的“狂欢化时空体”,堆砌了美国20世纪亚文化者们荒诞而又不健康的狂欢化存在,揭示了主人公(小斯坦西尔)对V.西西弗斯般徒劳的寻求,并由此隐喻了人类整体意义上存在的绝对荒诞和人生意义的普遍缺失。  相似文献   

5.
狂欢理论是巴赫金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点,从狂欢化时间、狂欢化空间以及加冕脱冕三个角度来探讨《罪与罚》中所表现的狂欢化特征,并体验其中的狂欢式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6.
狂欢理论是巴赫金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点,从狂欢化时间、狂欢化空间以及加冕脱冕三个角度来探讨《罪与罚》中所表现的狂欢化特征,并体验其中的狂欢式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7.
刘晓飞 《文教资料》2009,(26):20-21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早期比较成熟的喜剧作品,也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浪漫喜剧之一.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是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而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狂欢化文学的典范之一.<第十二夜>是一部充满狂欢化特征的喜剧.本文探讨了<第十二夜>具有的内在和外在狂欢化特征,以及该剧狂欢化的语言,从而指出了该剧对旧的价值观念进行重审,颠覆了既有秩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描绘了一个乌托邦的狂欢世界.  相似文献   

8.
《红字》乃美国浪漫主义作家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品,因霍桑的小说常以英格兰清教思想文化为背景,且以原罪赎罪为表现主题,从而使得人们往往从宗教的角度解读他的小说。对于他的代表作《红字》,国内学者也大多数以宗教的视野进行审视,诸如爱情与宗教的矛盾、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主人公的原罪与救赎等此类相关研究,而其它理论的观照则相对较少。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相关研究基础之上,试从狂欢化理论层面解读《红字》。  相似文献   

9.
对话主义是巴赫金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此核心的统摄下,复调与狂欢化诗学是对话主义在文学领域中的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这两种范式的关系是平行的,它们呈现出对话主体、思维方式、参照维度等多方面的对立。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的狂欢化叙事特征首先体现在故事发生的时空,如第十二夜是圣诞假期结束前的最后一夜,也是狂欢的最后一夜,而故事发生的地点伊利里亚地方的风俗也具有狂欢的特质;其次是该剧的多重叙事特征,小丑和下人等成为叙事主体,完成了权利的消解,体现了狂欢中的平民化特色;最后,对小丑话语的现代解读具有解构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一直表现为对主流、精英文化的颠覆,这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节文化有相似的表现特征。文章分析"迷惘一代"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蝗灾之日》中的造梦工厂好莱坞的大众狂欢化世界,解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中美国梦的大众幻灭。  相似文献   

12.
袁蕾 《考试周刊》2008,(6):135-136
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垮掉派"的圣经<在路上>记录了"垮掉的一代"的不羁生活:无目的地在公路上游荡,借由酒精、性、爵士乐甚至毒品来获得刺激,颓废的生活表态下隐藏的其实是"垮掉的一代"对二战后60年代压抑的社会的反抗以及对极度精神自由的追寻.在垮掉派的生活中,音乐狂欢是其追寻精神解脱和终极刺激的生活一个典型侧面.本文从<在路上>的爵士音乐会场景入手,结合"垮掉的一代"生活中的其他狂欢化场景,援引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以及尼采的酒神规则,对<在路上>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垮掉派的生活背后所隐藏的人生终极目标做出了揭示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初,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西方理论学界引起重大反响,为广大读者品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其中的狂欢化色彩值得深入探讨。本文试分析《格列佛游记》中"全民狂欢"状态的特有逻辑,探讨"狂欢式"设定的双重性,挖掘"狂欢色彩"背后展现的乌托邦理想世界,旨在帮助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小说的文学意蕴,帮助读者理解斯威夫特关心国家、社会的心情,同时也帮助读者体会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以狂欢语言和文体来表达狂欢式世界感受的长篇小说。其多重主题的变奏与梅尼普体的狂欢化特点相合。小说中多种文体的交叉叠合,对灾祸、闹剧和晚会场景的表现以及对非常态心理类型的描写,都非常典型地体现出狂欢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反映"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生活的小说,通过知青王二的经历,表现了处于不理智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小说采用诙谐欢快的叙事笔调,以戏谑、反讽的语言和大量的性狂欢描写,对特定时代的荒唐人、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狂欢化文学”是巴赫全命名的一种深受狂欢节民俗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小说体裁。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的小说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在语言风格上即表现为诙谐与粗俗。这种语言风格强烈地传迭出了狂欢节世界观的追求脱冕、颠覆的本质精神与亲昵、粗鄙的行为范畴。  相似文献   

17.
网络游戏:电子狂欢——对网络游戏的狂欢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游戏的繁荣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由于网络游戏是在虚拟空间进行的,游戏者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匿名性的集体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狂欢的特征,为从狂欢的角度研究网络游戏提供了可能。文章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入手,认为网络游戏实际上就是电子狂欢。网络游戏具有狂欢的特征,可以分别从狂欢语境、狂欢剧、狂欢化的世界感受加以认识。最后从符号学的角度对电子狂欢的原因和影响作探析。  相似文献   

18.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狂欢化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以家乡高密为背景写作了一批有独特叙事视角的小说。其中《檀香刑》以其多角度叙事、多种语言形态及民间原始生命力的展现堪称狂欢化叙事的典范之作,并且通过原始生命力的详尽描述来促使现代人积极思考社会,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堵文晖 《文教资料》2013,(17):27-28
《香水》是德国作家帕.聚司金德的代表作。该作品中无论是公众们聚集在广场看行刑的群体事件,还是小说人物的反复加冕与脱冕,尤其是高潮处公众们赤身裸体的肉欲描写都呈现出明显的狂欢化色彩,强有力地讽刺和颠覆了权威主流话语,宣扬了人类本能对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冯内古特在封笔之作《时震》中通过运用狂欢化的艺术思维,在文本世界中展示出一个奇妙的虚构世界。冯内古特对科学和艺术进行脱冕,在《时震》中,人物举止滑稽可笑,语言通俗诙谐,冯内古特用自己的幽默及睿智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狂欢化的后现代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