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维崧一生经历贵介公子、江湖布衣、翰林词臣等社会身份的转变,但是他却始终保持世家子弟的身份意识。这种自觉而鲜明的身份意识成为陈维崧骈体文书写的基因、动力与精神。世家子弟的身份意识与陈维崧骈体文书写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家世声华的自豪与锦心绣口的才学、清狂肆志的自傲与神龙夭矫的气势、时命牴牾的自叹与独标兴会的精神三个方面。世家子弟的身份意识造就了陈维崧骈体文的"心手独得处",使陈维崧的骈体文成为清初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化精神的宝贵结晶。  相似文献   

2.
陈维崧的骈文雄健博丽,善写兴亡之感;句式丰富多变,喜用长句对,又时常运单行之气入偶句;对偶新奇,用典灵活.他的成就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给清初文坛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一些人对骈文的态度也因此而转变,这种转变昭示了陈维崧对清代骈文复兴的先导之功.  相似文献   

3.
陈维崧不仅是清初著名词人,而且是著名的诗人。本文从诗歌体裁出发,分析了陈维崧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陈维崧的诗歌风格因体裁不同也不尽一致,古体诗婉转流畅,风华典赡;律诗沉郁顿挫,格调苍老;七绝又哀艳流逸,惆怅缠绵;五绝清新淡雅,鲜丽活泼,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陈维崧发起,陈维嵋、陈维岳等人参与的陈氏昆仲唱和,顺治末年就已开始,早于康熙初年的江村唱和、红桥唱和、秋水轩唱和,是清顺康之际江南词坛具有独特意义的家族式唱和活动。陈氏昆仲的唱和词,运用豪放悲慨的长调,抒写家族情感,具有纪实性而非游戏文字,赋笔言志而非竞技逞才,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变革性。陈维崧及其诸弟还积极参与清初其他唱和活动,所作和韵词表现出鲜明的现实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感。陈维崧昆仲唱和的新取向及其唱和词的新格调,与陈氏家族文化背景和清初词坛审美思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陈维崧的《陈迦陵词全集》,作品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后人多把他与辛弃疾作比,尤其是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对陈维崧词的批评,尤为独到与深刻,即迦陵词与稼轩词最大的不同在于“能沉而不能郁”。  相似文献   

6.
陈维崧的怀旧,吊古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表达时间意识的方式,或者说两类不同的建构时间意象的语言手段。不少研究者倾向于从陈维崧所遭遇的历史动荡和生活变故亦即其独特的生平经历出发分析这一类作品。而在事实上,这一类作品承载着词人作为一个正统丈人的道德想象和追求。也可以说,是词人的这一文化心理而并非其人生经历从根本上影响着其词创作的时间意识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纪行赋渊源于屈原《九章》中的《涉江》、《哀郢》两篇,通过刘歆、班彪、班昭、蔡邕等人的创作实践纪行赋有了固定的模式。建安时期"七子"对纪行赋的题材有所拓展便产生了军旅纪行赋。"七子"的赋作除了军旅纪行赋之外还有都邑赋、田猎赋、游览赋、山水赋、物色赋、情志赋、哀伤赋和咏物赋等多种类型。军旅纪行赋是建安时代的产物,因此有它独特的产生原因、文体特征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8.
一、赋题应为“前赤壁赋”。从时间看苏轼谪黄州两游赤壁作两赋,如不用前、后加以区分,使人误解只写了一篇赋。《历代文选》等诸多古文选注本赋题用《前赤壁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为《前赤壁赋》,注“他(指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大学语文》(华东师大1984年版)题是《前赤壁赋》,注“苏轼曾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此为《前赤壁赋》”。《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五卷,上海古籍1980年版)目录、总题为《前后赤壁赋》,分题为  相似文献   

9.
陈维崧 ,清阳词派宗师。“词纵横博大 ,海走山飞 ,其源亦出苏、辛。而力量更大 ,气魄更胜 ,骨韵更高 ,有吞天地走风雷之势 ,前无古 ,后无今。”(《词坛丛话》)陈词题材广泛 ,远超苏、辛 ,存词 16 2 9阕 (集外散佚 ,估计尚有数十首 ) ,词调四百多个 ,为历代词人所未有。旧说 :“嘉庆以前 ,为二家 (陈维崧、朱彝尊 )牢笼者 ,十居七八。”(《箧中词》)本文重在探讨陈维崧在词界的崛起及其词作的内容、风格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本名成德,字客若,别号愣伽山人,清初著名满族词人,满洲正黄旗人.王国维曾赞扬纳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纳兰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代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相似文献   

11.
张协洛阳二赋,指的是《洛禊赋》和《登北芒山赋》这两篇描写洛阳的赋作。张协是被钟嵘《诗品》列为十家上品者之一,由于张协的作品流传较少等原因,对张协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他的赋更没有人问津。本文论述张协这两篇赋产生的背景,文化的或历史的意蕴,指出这两篇赋,一作于前期,一作于后期,由于社会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格调和风格上也有较大差异。最后指出,同样一个诗人、赋家,在他们不同时期的诸多作品中格调和风格存在差异,这种文学现象,在文学史上是不难见到的。  相似文献   

12.
自康熙七年春陈维崧北游京师,至康熙十一年春末离商丘,四年中陈维崧虽曾北游京师、数次往返江南,但其行踪主要在河南。这四年在陈维崧的创作生涯中相当重要,应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作阶段。结合陈维崧的诗及其他献,可为该期部分词作系年。  相似文献   

13.
音乐赋是一种描写音乐、舞蹈等内容的文学作品.汉晋音乐赋在描写音乐、舞蹈等内容的同时,也担负着政治教化与娱乐两大社会功用.汉晋音乐赋的政治教化功用常与"移风易俗"的伦理说教联系在一起,并试图通过音乐、舞蹈等内容的描写,来净化人心,从而有助于立身、立国.同时,汉晋音乐赋也注重追求音乐的娱乐功用,描写乐舞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在汉晋阶段,音乐赋的这两种功用常常交织在一起.到了六朝,音乐赋的娱乐功用渐渐取代了政教功用而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4.
正邪两赋是《红楼梦》的哲学总纲,是曹雪芹塑造人物所秉持的主要原则,以贾宝玉为代表,《红楼梦》中的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为“正邪两赋”。现代作家端木蕻良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在人物塑造方面借鉴了这一方法,其主人公丁宁身上有着明显的正邪两赋的特点,同时由于时代的不同又有别于贾宝玉式的富家公子,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5.
在稼轩之后的词史中,几乎无人不笼罩于“稼轩风”的“晕圈效应”之中。陈维崧的词作数量在整个词史上不仅度越稼轩而且空前绝后,在有清词坛上,首先吹响了“稼轩风”的第一声号角,揭开了令人瞩目的“清词中兴”的历史篇章,从词风、技法和择调诸方面对陈维崧对辛稼轩都有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赋史上的赋家身份建构始于汉代。在汉代人建构赋家的工作中,司马相如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司马相如一方面对自己作为写赋的人有自觉的意识,自觉建构自己的赋家身份;另一方面,他在中国赋史上是第一次用"赋家"一词命名写作大赋的人。他对写赋者的称名,用了文学的审美尺度,因此,他对赋家身份的建构是真正文学的建构,也是最准确地揭示写赋者特殊本质的建构。他的工作成效远远超越了其他汉代人,在这一意义上,司马相如不仅是"赋圣",而且可被称为"赋家之父"。  相似文献   

17.
两晋之际,咏物赋创作繁盛,其中也产生了许多描写吟咏乐器、舞蹈、歌唱等题材的音乐赋。许多音乐赋中有相当的篇幅包含渲染悲哀的内容,用文字这种媒介来表现音乐时,音乐赋的作者往往巧妙借用富于形象化的场景和氛困描写,来构筑抽象的音乐所能带给人的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表现其独特的“尚悲”审美取向以及相关的“乐教”功能。  相似文献   

18.
宋代步入室宇赋创作繁盛时期,理学观念渗透进社会生活中,也蕴藏于室宇赋作品里。宋代室宇赋折射出理学内部关于“格物致知”是向外穷理还是向内求索的两种分歧。室宇赋描绘士人“孔颜乐处”与“曾点气象”的人生理想,表现人与万物浑然为一的境界,要求灭人欲,存天理;强调敦厚人伦、读书养性、教育子孙、通过读书立德来兴家的修齐治平主张。士人在室宇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两千多年来,辞、赋同体与辞、赋异体这两种文体观一直同存并行,辞、赋关系也因此显得交缠纠错,扑朔迷离.通过梳理辞、赋同体与辞、赋异体这两种文学观念的演变,并重点比较辞与赋在句式与写法上的同异,得出以下结论:两汉时期楚辞与赋较为接近,辞与赋基本上是同体的;汉代以后随着骈赋、律赋、文赋等相继产生,赋与楚辞渐行渐远,面目迥异,则应当遵循辞、赋异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陈维崧系清代初期重要词人,他在清初产生了重大影响。乾嘉以后,常州派对迦陵的接受呈现较复杂的局面。从尊体和词史观两方面,可以看出陈维崧对张惠言和周济的影响,而谭献和陈廷焯则从“沉郁”的角度对迦陵的创作进行了评判,迦陵的词史地位由此获得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