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位女子,她既不是四大家族中的成员,也不是四大家族的亲戚,却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第六,她就是妙玉.在全书中作者对妙玉着墨不多,但她独特的艺术形象却已深烙在人们心上.本文主要从妙玉的特殊身份背景、出众的才情、矛盾重重的心理以及存在意义四方面来体悟妙玉这一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
妙玉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的女尼,也是唯一和贾府没有亲缘关系的人物。她拥有尼姑和隐士的双重身份。作为尼姑,她却心中有情,不但渴望友情,而且向往爱情,人欲和情欲让她无心安坐禅床。她虽有隐士的气质和情结,却因无法摆脱对贾府的依赖而心系功利。佛规和情感的相悖,使她始终艰难地徘徊在佛门和尘世之间,终难逃脱悲剧的宿命。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共出现三次: 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下称“外人①”)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下称“外人②”)(下称“外人③”)  相似文献   

4.
解读“因空见色”“自色悟空”应摆脱“色”“空”观念的束缚,不为字面意思所惑,才能理解其真义。“自色悟空”表现了空空道人的理性思考。经此一“悟”,他才如酣梦惊觉,认识和信仰翻然生变,原来厚地高天,自古及今,人间之“至情”无时不在,佛家所谓“色”“空”,实为自家心造的幻影。由此解悟,空空道人才易道为僧,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作匠心独运,于开卷处巧妙地映现了宝玉的精神面影,暗示了《红楼梦》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本为陶渊明为《桃花源诗》所作之序,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历来释义颇杂,争论至今,未曾达成一致性意见。问题不是在于如何理解“外人”,而是如何理解“衣着”。“衣着”应该是动词。  相似文献   

6.
一天,某青年教师一边拿着作文本,一边惋惜地说:“秦老师,你看,学生的作文写得多好呀,可惜就是分不清‘的’、‘地’、‘得’,唉!我不知讲过多少遍了,可就是没有什么效果!你说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7.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而学科整合是推进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的很重要的形式。可是,教学实践中学科教师对整合课是既爱又怕,整合课在推进过程中也是叫好不叫座。上好整合课很难,难就难在观念的更新、技术的娴熟、科学的设计这“三道槛”上,文章力求通过分析、研究,为学科教师扫除上好整合课中的障碍,-/~3c家欣赏到传统教学之外的那道绚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十五回回目为"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这里"铁槛寺"的"槛"字应该读作"k儯n",即门槛的"槛"。"铁槛寺"与"馒头庵"脱胎于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意思是纵然有千年不坏的铁门槛也挡不住死亡的来临。同样在第十五回,庚辰本有朱笔眉批云:"写正文筋骨。看官当用巨眼,不为彼瞒过方好。"笔者认为《红楼梦》中凡是写盛衰之变、人生短暂的地方都是全书的"正文筋骨"或"总纲"。《红楼梦》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9.
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文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多被译为“外边的人”或“外面的人”。如果对秦代至晋代的中国服装演变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桃花源里面居民的服装和东晋孝武帝时期的服装并不一致。桃花源里面居民的服装特点是衣袖紧小、衣着多绕襟盘旋而下,晋代则是大袖翩翩的衫子。由此可见这里的“外人”和“外边的人”、“外面的人”不一样,应把它译为:世外的人。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园田诗饱含着诗人诸多的积郁与苦痛,特别是义熙四年的火灾使陶渊明完全走进了郁闷、苦痛的心理体验。《饮酒》组诗是他田园生活复杂、多重感受的记录。就火灾始至义熙十四年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前这一时段来说,诗人始终未能忘却"先师遗训",更未"常常达到物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恰是这"未能达到",彰显出了陶渊明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真实及其人格的崇高与伟大。  相似文献   

11.
华龙 《老年教育》2008,(5):28-29
一位八旬老人生前签下扶养协议,决定去世后将房产赠予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一对夫妇……老人去世后,老人的几个养子女出现了,他们与这对夫妇打起了近3年的遗产分割官司。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荒原意象是鲁迅先生苦痛和孤独在小说中的投影。从根本上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荒原意象正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的真实体验。作者类似于灵魂拷问式的焦灼感,通过《呐喊》、《彷徨》的荒原意象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13.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而学科整合是推进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的很重要的形式。可是,教学实践中学科教师对整合课是既爱又怕,整合课在推进过程中也是叫好不叫座。上好整合课很难,难就难在观念的更新、技术的娴熟、科学的设计这三道槛上,文章力求通过分析、研究,为学科教师扫除上好整合课中的障碍,让大家欣赏到传统教学之外的那道绚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4.
何斌 《现代语文》2010,(8):152-15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简练质朴的文笔,勾画出一幅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社会理想蓝图,是陶渊明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文艺作品,千百年来为人称颂而盛传不衰。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同样将该文作为重要篇目收编其中,成为伴随青少年成长的必读篇目。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课本上一处有关“外人”的解释未为稳妥,现提出来,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5.
将学术训练融入课堂教学很有必要.以《桃花源记》“悉如外人”问题为例,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指导学生学术探索两个方面考虑将学术训练融入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质疑精神的养成、自主钻研能力的增强,实践证明将学术训练融入课堂教学的教改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165页注释⑨对“外人”的解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外人”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相似文献   

17.
从古至今,死亡这个词汇不单单是恐惧的代名词,也是解脱、重生的另一种形式的象征。这种意识形态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话时期。在很多的创世神话中,都存在着一种观念,那就是肉体死亡,灵魂不死。无论肉体的湮灭还是重创,都只是一种生存形式的消失,另一种生存形式的新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19.
“金陵十二钗”中的妙玉,对宝玉有一种特殊的情缘。拢翠庵品荼;芦雪庵联诗,罚宝玉乞梅;宝玉生日,妙玉“飞帖祝寿”;观棋时心神荡漾,而其最后之“终陷泥沼中”,则表明了妙玉的感情是一种毁灭的美。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晋宋之际,涅槃学替代盛极一时的般若学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无论是般若学还是涅槃学,这些学说的盛行原因,不能单从某个思想家或某本经论中寻求解答,仍需要由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传统及思维方式等种种外缘环境来加以解说,才能呈显出更清晰的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