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崇高理论管窥哥特小说的恐怖与诡异的美学特征,哥特式小说中的惊悚、黑暗的审美体验又可以很快地转化一种审美的快感,使读者在产生恐惧时也产生了崇高感。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讽刺小说从魏晋时期产生到明清时期出现巨著,经历了一个由短篇向中、长篇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讽刺小说的叙事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其审美特征却越来越趋于定型。这一审美定势就是:在表现手法上由直刺变为追求婉讽;在情节设计上追求荒诞离奇;在结构艺术上崇尚虚实相间。讽刺小说的这些审美特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代讽刺小说作家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中的小说选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从美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环境和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掌握分析作品艺术美感的方法。文章以《孔乙己》《变色龙》为例,从美学角度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情节构建和环境描写的讽刺艺术,提出文本阅读知意象、创设情境定主题、情节剖析激情趣、开阔视野升境界的审美教学策略。通过探析小说蕴含的讽刺艺术,助力学生把握文章主旨,获得讽刺艺术的审美体验。文章旨在为小说审美教学提供参考,引导学生自主发掘小说蕴含的艺术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论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美学体系及审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以幽默见长的讽刺大师。他在小说中建立了庞大发达的讽刺艺术美学体系,充分展示了极具审美价值的多彩多姿的讽刺艺术审美形态。从取材、语言、风格等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充分了解了鲁迅小说中所展示的真实的讽刺艺术生命、生动的讽刺艺术形象和浓郁的讽刺艺术情感这一讽刺艺术的完美体系和丰富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5.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创作深受契诃夫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题材与情节、戏剧式结构和讽刺幽默的艺术风格。曼斯菲尔德对契诃夫创作经验的接受是创造性的,她将契诃夫创作经验与个人经历体验、审美情感和社会现实完美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斯威夫特是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的政治家、讽刺小说作家。《一个小小的建议》是其最著名的政治性散文,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成就表现为在华丽“崇高”外衣内里,掩藏的令人流泪的荒诞,并由此产生的令人心灵颤栗的反讽艺术。  相似文献   

7.
16世纪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产生对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以独特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内视点"叙述方式、宽广的文学视野、诙谐幽默的讽刺艺术风格在文坛上独具风采,对西方长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小癞子》为例探讨流浪汉小说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小说教学中,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识、相应的理论与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应从感知小说,初步审美体验;联系经验,促进审美体验;展开想象,丰富审美体验;推敲细品,深化审美体验;美读精彩段落,陶冶学生审美情感等方面,提高小说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幽默讽刺的审美效果都是笑,创作用意上却有细微的区别,标志中国古典小说文体独立的唐人小说多幽默讽刺之作取决于多种因素,其讽刺对象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形成一幅“群丑图”。唐人小说讽刺虽仍属草创,却粗具规模,取得了相当成就,奠定了唐人小说“特绝之作”、“一代之奇”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失落者的心灵,描述了40年代孤岛时期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表现的是市民的思想情趣;展示了世道的冷暖、人生的艰辛以及人们孤独自私的心态;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无奈和讽刺。其所以产生这种独特的审美倾向,是因为她从衰落的封建贵族家庭的生活中体验出来的艺术化的生活的反映,是她非常熟悉的上海旧家庭的折射。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众的审美心理发生了由精神性启蒙到娱乐性消费,深度性崇高到平面化通俗,中心和距离感的消失到感官体验的变化,这一切正构成了大众文化语境下受众的审美心理转向。  相似文献   

12.
曲师 《文教资料》2010,(2):16-17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继承发展了五四以来的讽刺传统,开创了现代意义的讽刺小说。钱钟书从社会现实和人生角度出发选择讽刺的对象剖析人性与社会.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丰厚、独特的艺术天地.展现了其作为一个学者的幽默特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围城》表现的讽刺艺术的审美感受入手,探析其审美意蕴.以讽刺的语言为本位,走进其悲喜剧融合的围城世界。  相似文献   

13.
《斩鬼传》是《儒林外史》之前的一部特色鲜明的寓意类讽刺小说。作者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将讽刺的锋芒直指人类的道德缺陷和丑恶癖性,使众多"人鬼"穷形尽相。小说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讽刺手法,在衬比之中彰显讽刺对象;作者秉持冷静的态度,不加半点评述,让人物尽情地表演,在冷静客观中呈现人物的言行、刻画讽刺对象。此外,小说还使用了主观直斥和合理夸张等讽刺手法,讥刺了人类诸多弱性。《斩鬼传》的讽刺艺术和风格,对后世讽刺性小说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琉璃瓦》是张爱玲的一篇讽刺小说。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和体验观照时代和人生,以机智辛辣的笔调嘲讽小市民阶层人性的扭曲,作品体现出非同一般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和《围城》两部讽刺小说都自觉接续了小说喜剧性的传统,同时未忘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品格。但在构成小说喜剧性元素的丰富性方面,《围城》显然远远超过了《儒林外史》,在讽刺之外,充分运用了滑稽、幽默、机智等多种喜剧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6.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富有喜剧色彩的人情小说。本文试从闹剧式喜剧、讽刺喜剧、幽默式喜剧几个方面阐述小说的喜剧性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鲁迅认为“讽刺”就是“真实”,是“事实如此”,这种“真实论”的讽刺观与鲁迅对于中国现实的认识与体验有着密切关系.正是基于对于现实中的虚伪之憎恶与滑稽感受,鲁迅才会将“讽刺”理解为“写实”,理解为对于最普遍最平淡的“实情”的揭露与描写,而这种体验与感受又塑造了鲁迅对于虚伪与伪崇高的逆反性的心理反应模式,并驱动他在揭露虚伪的时候经常使用一种自贬式的反讽修辞.  相似文献   

18.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命运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爽爽 《考试周刊》2008,(2):152-154
哈代曾一度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他擅长以悲剧的眼光审视人生.<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一部悲剧性巨著.作品塑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又不甘于命运摆布,在邪恶的社会底层挣扎、反抗,但终究摆脱不了悲剧命运的乡村妇女形象.小说除了给人以庄严凝重、崇高凄凉的审美体验以外,还蕴涵了作者深厚的理性主义,蕴涵了对人类历史逻辑矛盾深邃反思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9.
本来,中国文学素有讽刺传统,仅以小说而言,从秦汉寓言中的讽刺小说因素到魏晋南北朝的讽刺小说雏形,再到唐宋元明机锋四出的传奇话本,直到讽刺文学奇葩《儒林外史》以及晚清谴责小说,贯穿着一条引人发笑、令人深思的喜剧脉络。但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的历程中,也许是由于传统社会留给人们的积郁过多、过重,新文学开天辟地的历史使命实在迫切,文坛上到处是悲愤的倾诉与激越的呐喊,而少有超越性的笑声。然而,从文学发展来看,风格从单一走向丰富乃是必然趋势;从接受心理来说,也有多方面的审美需求,既要悲伦感人的歌哭,又要婉讽…  相似文献   

20.
人物引语是英文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间接引语是引语的主要类型,在英文小说中发挥着主要功能,能够加强读者对小说中人物的感情、使语义密度得到加强并且表达出诙谐或者讽刺的效果。英文小说的翻译者必须对小说中的其它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进行分析,使英文小说的审美效果和主题意义得到充分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