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新媒体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语境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树立平等对话、隐性教育、生活教育的全新传播理念;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语言,注重科学性,力求通俗性,具有针对性,彰显生动性;优化新媒体传播过程,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挖掘民族精神的契合点,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扩散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民群众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创新传播方法,坚持上下联动、情理并举、舆论引导的传播方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的传播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传播的路径。本文主要从新媒体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的内涵解读、新媒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及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传播的路径创新等方面展开研究([1])。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为达到更好地指导民众生活实践的目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有效地传播途径作为支撑。近年来,以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正在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以及信息量大等特点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宣传渠道。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宣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略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过程,传播的效果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管理规程的不完善、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信息的无归责状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管理规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媒体传播实施的正确舆论导向,主动研究受众选择性接受心理和认知水平,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专业技术条件,成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勃兴对文艺创作和文论研究的影响既具有深刻的颠覆性,又具有全面的建设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大众化无法绕开的大前提、大背景。它从创作实践、理论范式、主体状态、建构方式、精神旨归等方面,给马克思主义文论大众化带来挑战和机遇,同时也从资源、主体、目标、渠道、形态、内涵等方面,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大众化提供了实现路径。要实现理论自身的生命更新,要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引导作用和社会擢升功能,就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大众化进程,使之真正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文艺实践服务,并在更高更广层面上实现对社会的精神引领、价值塑造。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就要认真研究时代发展和广大群众的需求变化,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使之富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信息价值度,不断适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受众选择性接受的特征,创设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网络环境,是网络条件下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策必然在目标和内容上发生一定的扩展和迁移.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并将更为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格局、经济模式乃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新媒体技术下传播功能的彰显、传播机制的优化以及传播模式的创新,赋予了新媒体实践下马克思主义传播新的取向选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现代新媒体技术下传播摸式的建构,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媒体影响力时代,从传媒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十分必要的。利用传播内与传播外两大方面,包括传播信息来源、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受众等因素,更新传播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实现传播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努力提升传播方式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获得最佳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今天凸显的群体心理、分众特征和个性化趋势,着力实现有亲和力的传播;要高度关注今天受众的内在需求、情感取向和兴趣趋势,着力实现有感召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和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史发展相伴相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过程经历了三大转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最初单纯的理论追寻传播向具体实践运用传播转变,由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有限的地下秘密传播向大众传媒公开传播转变,由工具维度的传播向人本关怀维度传播的转变。这三大转变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认识的逐渐深入,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和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史发展相伴相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过程经历了三大转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最初单纯的理论追寻传播向具体实践运用传播转变,由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有限的地下秘密传播向大众传媒公开传播转变,由工具维度的传播向人本关怀维度传播的转变。这三大转变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认识的逐渐深入,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大众拥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前提的。这种话语权的价值构成突出表现在维护和实现大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促进话语大众化、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创新大众化,由此从推进理论创新、转换话语方式、优化传播形态、重视实践示范、强化机制保障等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大众群体中的传播过程,其主体、内容、路径和实践效果四个维度都有不同要求。在当下的社会变迁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必然面临挑战,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从大众化的传播来看马克思主义,对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的中国呈现出社会意识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态势。为此,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广大群众中普及,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同时尊重社会意识多样化。从传播学角度切入,以传者形象的塑造、接受主体的细分、传播方式的整合、传播语言的转化为研究突破点,来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以期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多元化思潮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中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冲突,并加剧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多元化传播载体之间的竞争.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应当积极回应现实,以学术性和思想性吸引学生,增加理论课的说服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导,强化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功能;利用新媒体打破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营造的“心理真实”,引导学生接近客观真实;发挥高校“意见领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应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冲突与竞争.  相似文献   

17.
网络信息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基础,而平等沟通理念是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和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潮流,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最根本是要把受众置于这样一个新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能有意的忘却受众,而是以当代中国大众为传播本位,切实重视受众的心理诉求、接受方式以及接受指向,进而建构新的契合受众生活境遇、认知能力和接受情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潘小宇 《考试周刊》2014,(84):147-148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营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氛围,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取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在高校推进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为适应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继续传播和发展,传播涉及的对象更广泛、采用形式更多样、覆盖内容更丰富,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传播更加全面化、具体化、生活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走向大众化,为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网络境域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受众、传播介质和传播信息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传播者互动式为取向的模式、以传播介质多样化为取向的模式、以传播信息平民化为取向的模式,使网络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