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生浅水中,夏季开花,名曰荷花,有红白粉诸色。又别称为“菡萏”、“芙蓉”。《尔雅·释草》:“菡萏,莲花也。”《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明东清初李渔文《芙蕖》:“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菡萏即荷花。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自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芙蓉系指荷花。“菡萏”为未开之花,既开之花为“芙蓉”。而荷的得名来自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区。《尔雅·释草》:“江东呼荷”。  相似文献   

2.
苏轼有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何出此言?因为这三篇文章皆为真情至性之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情文并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传诵不衰。下面拟将《陈情表》与《祭十二郎文》作一番比较,以使读者从中窥见一些写作抒情文字的写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3.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人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  相似文献   

4.
该成果主要是通过指导阅读者在阅读课文过程中进行“把握特点——突出重点——攻破难点”的整体感知、分“点”阅读的全程互动式阅读来增长知识,学会阅读。其基本模式是“三读四导式”:   “三读”是: 1.通读 (面读 )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认识与把握特点 (以“点拨”为主 ); 2.精读 (点读 )课文,抓住课文重点句段进行感悟、熏陶,深入领会和把握特点 (以“点评”为主 ); 3.研读 (线读 )课文疑难或新问题,攻破难点,以进一步认识与把握特点 (以“点化”为主 )。 “四导”是: 1.导语——有特点,新颖、恰当,富有启发性; …  相似文献   

5.
诗二首     
读“教师汪风:从‘童怀周’ 到审判江青”一有感 “诗抄”泪如泉,审判严正坚。 有幸几搏斗,人生何皎妍!  相似文献   

6.
一、以“读写结合式”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课型创新设计“读写结合式”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余映潮老师进行课型创新设计的一种很重要的思路。它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内在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的教学目的。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的课型主要有:1.句式学用课。这种课型的主要特点是,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充分地学用句式,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写句的能力。在教《我的“长生果”》时,余老师先作示范讲析:这篇课文语言丰富,我们可以学习不少写句的方法。如:①用富有表现力的单音…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品味语言,积累文言词汇与成语。2.理解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教学方法】诵读法、涵泳法、讨论法。【教学思路】一、从苏轼的评论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特点及内容1.听录音时轻声跟读,标注字音。2.听后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本以情见长的特点。3.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文本的大概内容:李密通过这则奏章想达到“孝顺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品味与熟读成诵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从全文着,为孟尝君安排“狡兔三窟”的冯谖,是一位心计很深的智谋之士,他弹着长铗向孟尝君提出的一个个要求:“长铗归来兮,食无鱼!”、“长铗归来兮,出无车!”、“长铗归来兮,无以为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安排的.由于这三句话字面浅显易懂,所以一般注本往往不加解释.如果读者对“食无鱼”这三个字进一步追问:  相似文献   

9.
一、人性美———珍珠有价情无价“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两句是串缀全文的线索,也是全篇文眼之所在。何谓“清明”、“温厚”?作者认为,流泪是因为真诚,泪珠总是浓情挚爱的流露与宣泄,“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拥有真情、善良、仁爱的内心,一如青山清新明净,一如美玉温婉纯粹,泪中流淌的圣洁美丽的人性恰如珍珠璀璨而珍贵。这是因为:泪中奔涌着浓浓乡情。家园如梦,远离大陆故土的特殊境遇使琦君笔下有着深深的文化乡愁,《泪珠与珍珠》中便写道:“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五百年来的绘画,是一场墨的胜利。其它颜色和黑一比,竟都黯然引退。但在李义山的世界里,它们以一种稀有的、矜贵的、与心灵神秘领域暗通的方式,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单凭纸上几个字,就可以“未抵直袍送玉珂”,“一夜芙蓉红泪多”。  相似文献   

11.
《故乡面和花朵》是刘震云卧薪尝胆六年所作的一次全面性“突围表演”。说其“突围”,是由于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小说整体陷入一种“迷途”状态;说其“表演”,是刘震云以整个文本行为本身证明着某种可能性,而非给出一种答案。这种“突围”主要见于三个层面:第一,文本结构上的突围。由此创造出具有“后寓言”品格的内在结构。从外在结构来看,这部长篇小说明显见出某种随意性、无序性:前言——结局——正文,一反传统行文惯例。但这只是一种外部假象,其内在结构则是精致的,“寓言化”的,这由两点可以看出,一是前三卷写构想中的…  相似文献   

12.
教魂     
教魂何桂泉教魂你没育权利把这方净工做为跳板——题记A.毕业了。他欢笑:“自自己设法把我们安排在城买。”他著笑:“不,我忘不了故乡那双双渴望读书的眼@。”B.气田长og。她而出了泪水:“伽,你就自的不想——。”“想,但我又不能想……”地深懂地为她厚干泪...  相似文献   

13.
在王老师的课堂中,几百年前的事情如在眼前,学生读的是“古诗”,看的是“古事”,心中的情感却早已和诗人共悲凉,共沧桑,这强烈的共鸣,归功于教师的有效引凄,这种穿越时空的“引”有如抽丝剥茧,让学生的心灵通过反复的朗读走近“遗民”,走进“沦陷区”,体会到岁月的沧桑、同破之凄凉,在引导学生朗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甸涛的时候,王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相似文献   

14.
《山雨》这篇课文如诗般优美抒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林雨景图,是一篇对儿童进行语文综合训练十分难得的佳作。教学时可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情朗读,读中悟情——班级交流”这一教学思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诵读,精思,感受,充分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人情人景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特定语境读  相似文献   

15.
姚炳辉 《学语文》2005,(5):10-10
闲话家常式的《泪珠与珍珠》。可谓是开篇点题。一步到位。“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眼”“心”对举,分明是在暗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滴泪珠里都有一颗心,泪如珍珠。弥足宝贵。之所以“清明”,乃因为历经了人生的风霜雨雪;之所以“温厚”。是由于心中有他人,再大的苦痛自己担起来。形式美。意蕴深。古稀之年犹能记起这句少女时代非常喜爱的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16.
一道出“格”的练习题四川丰都县平都中学熊少华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古代诗词曲五首》有这样一道朗读练习题:读三言诗、七言诗,一般按音节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城阔/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X同是/宦游/人——一看了这道...  相似文献   

17.
不简单的day     
在一部美国西部电影中,一位老警长年轻时枪法如神,威振四方。后来因匪徒猖獗,新警长请他复出平匪,他说:“Mydayisgone.”按字面看,他的话的含义是:我的日子已完蛋了,因为“isgone”一般的解释是“死去”。但这里的day指的是“得意的日子”或“辉煌的时期”,表示他觉得自己老了,无用了。所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I’vehadmyday,too.(我也有过一段黄金时代呢。)如果用来指时代或时期,day通常采用复数形式,如:indaysofold———往昔;inmyschooldays———在我求学时期;inthesedays———现在。但注意如使用以下一个短…  相似文献   

18.
黄金莲 《江西教育》2004,(13):83-83
理思路、列图表指导背诵叶圣陶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在教《海上日出》一课时.我做过探索。开始,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学生都感到很闲难。这时,我首先从方法上给予指导,让学生从理解课文入手,去摸清作者思路,从而获得记忆的主信息。通过讲读,搜寻出向往海上日出——描绘海上日出——赞颂海上日出这条思路。紧接着又要求学生读、  相似文献   

19.
我们这里谈的“阅读”,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在阅读的时候,能发现所读文章字面以外的东西。比如:你能发现作者的思路。又比如,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列出文章内容的纲要,尽管这个纲要的内容是文章中的,但毕竟是通过你的思路和语言重新组合的。第二层的意思是能发现文章中的某些不足,或由此联想到彼。比如,能发现文章中片面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20.
创造力培养的基础——智力培养。听说读写按吸收、表达信息的不同可分为“纳”和“吐”:听和读是吸收信息的“纳”;说与写是表达信息的“吐”。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纳得广、纳得深、纳得活。纳得广。课外阅读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知识,须广泛涉猎;课外多听也能吸收语文信息。只有多读多听,腹内有了丰富的语文素材,才能进行创造。纳得深。课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反复读。对课本不精读,肚子里不能装下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创造力就无从谈起。纳得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读活。这须从两方面入手: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