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方文学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两希”文明,《圣经》作为希伯来文明的宗教圣典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至深,西方现代派巨匠加缪的作品也不例外,他的短篇小说《不忠的女人》与《约翰福音》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设定上存在密切关联,表达了加缪对荒诞社会不遗余力的批判和对人性自由的热烈呼唤。  相似文献   

2.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被人们称为西方文化的基石,它们“对西方年轻国家文化的成长,犹如哺育婴儿的两只乳房”,可见二希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之大。那么,希伯来文化对西方文化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依笔者之见,希伯来文化主要是在宗教、法律和文学三个方面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最大,本文试从上述三个方面作一简述。一公元1世纪前后,基督教诞生于散居在西亚、北非地区的犹太人中。最初,它只不  相似文献   

3.
人对罪恶的自觉及其与人性之关联的自觉是人性自觉的重要标志之一。曹禺对罪恶与人性之关联的思考和表现 ,是其戏剧的主要内容。他借鉴了基督教的“原罪”原型从而创造出了自己的戏剧构成  相似文献   

4.
人对罪恶的自觉及其与人性之关联的自觉是人性自觉的重要标志之一。曹禺对罪恶与人性之关联的思考和表现,是其戏剧的主要内容。他借鉴了基督教的“原罪”原型从而创造出了自己的戏剧构成。  相似文献   

5.
在圣经中,“天”乃是苍穹之天和天外之天的合称,“地”乃是原初之地和旱地之地的合称,“世界”乃是对神所创造的天地万物整体的合称.“世界”一词在旧约和新约中虽有具体用词上的差异,但却又有通用之势,这也体现了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由于圣经对“天上天国”与“地上世俗世界”的区分,世界的属人性特征反而成了不言自明的宗教和哲学意义上的预设性前提,而这也是有人类历史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和鲁迅都是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作家,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话语透视批判了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感受人生的孤独苍凉;鲁迅作为一个社会至诚之士发起对社会的批判。二人同是对人内心灵魂的逼近与叩问,在对人性的近距离剖析之后,鲁迅是愤怒的“绝望战争”,张爱玲则是苍凉的接受。  相似文献   

7.
近代西方文化发展的根源有二:一个是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另一个就是希伯来基督教的中世纪文化传统.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都是人类古代遗产的宝贵财富,而宗教对这两种文化的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希伯来宗教即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在希伯来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古代希腊宗教与一些高级宗教相比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它与社会其他领域联系较为密切,因此被很多专家学者称作公民宗教.本文试图从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和仪式形式三个方面对希伯来宗教与古希腊宗教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古代宗教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鲁迅思想研究是学界长盛不衰的课题,但是随着我国对日本文化逐步深入地了解,我们对为之关联的鲁迅思想必有新的可探索的视角。本文试图从中日文化的角度,剖析鲁迅思想形成的外来因素。特别指出鲁迅的思想在中日交流关系中主要形成了改造国民性意识,拿来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是描写婚恋题材的小说。鲁迅以启蒙者的立场写了人物激越飞扬后爱情的悲剧意蕴;张爱玲则是从世俗的人性写看似成功喜剧背后的无奈与苍凉。两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对"五四"时期的爱情神话的解构。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探究到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以及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人类学以人性教化、人性培育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人性培育”与“文化”都是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鲁迅等先贤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是“具体人性”的改造,它为我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建构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深刻洞察和思想资料。提高国民素质承续和包容了“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它和素质教育“重在做人”放在一块,成为我国教育人类学鲜活的“本土理念”。我国的教育人类学不能走排斥“田野工作”方法的德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老路,而应将反映我国教育问题的“田野”之实证研究与哲理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作为人文课程的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是融合着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精粹的 ,是现代的、民族的完美融合 ,它和后殖民主义 ,和狭隘民族主义文化思潮是相敌对的。鲁迅的关于中外、古今文化艺术关系中走民族化、现代化的文艺道路问题 ;关于人、社会、文明的改造的构想 ;关于文艺和科学的论述 ;关于现代性问题 ;都有着现实性。  相似文献   

12.
鲁迅散文很好地表达了他的素质教育思想,其内在基本线索就是: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对孩子天性、个性、创造性的扼抑,呼吁现代教育把孩子看作"将来的'人'的萌芽",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完全的人".鲁迅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序跋文本(古籍序跋除外)展示了鲁讯广阅的世界文化视野。从其序跋文本可以解读鲁迅翻译介绍外国作家作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面的独特贡献。鲁迅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他接受外国文化影响。也在影响着世界文化。鲁迅为介绍外国艺术家及其美术作品所写的序跋,是鲁迅艺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鲁迅引来外国文化艺术火种,点燃现代中国美术之火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生存隐秘的凝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文学活动,具有复杂的多向度的意味。他赞美摩罗诗人,欣赏的是他们对人间隐秘的发现,其文字都是失败或抗拒失败的内心的外露。小说中呈现的对现象界的内在性的穿射,杂文中对人世间本质的关注和虚妄的颠覆,对假象的警觉,都说明鲁迅是一个忠实于存在、历史和自我的人。  相似文献   

15.
留学日本的生活经历,划定了鲁迅一生的生命坐标,正是这段生活经历,开拓了他的人生视野,改变了他的人生追求,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人。留日期间,鲁迅经由多种方式了解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确立了以"国民性"改造、人的解放、创建理想人性为宗旨的"立人"思想,从此他以精神界之战士的姿态,在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中,弘扬了他的这一具有崇高境界的现代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怨恨:鲁迅研究的新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鲁迅研究一直囿于“传统”与“反传统”的论争与停滞和重复阶段。实际上,“怨恨”是21世纪鲁迅研究的新判断,因为怨恨来自于传统力量的强大,怨恨来自于现代文化价值与传统文化价值之间的矛盾,怨恨来自于现代性本身的内部矛盾,怨恨是鲁迅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  相似文献   

17.
"革命文学"论争给鲁迅的心路历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论争中,鲁迅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式、性质和方式问题;作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与政治、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及文艺的特点等问题.通过这次论争加强了鲁迅对马列主义理论及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了他的思想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的左翼文化的生涯.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世界中的家族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流露出的家族文化情结是矛盾的,具体表现在他塑造的诸多经典人物形象身上,充满了情理对立的悖论式存在:即对家族既依恋又背叛;既寄予希望又绝望;既出走又回乡.正是由于鲁迅独特的家族文化情结,透视出作家反思批判家族文化的复杂意绪,形成其小说世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原鲁迅":在传承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藤虎丸认为,形成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的"原鲁迅"构成了后来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原型,但是这一"原鲁迅"并不仅仅是鲁迅留学日本与西方近代相遇而形成的。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早在1898年赴南京求学时便已经开始,并且始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涌流着的争取人的解放、反抗专制和精神奴役的思想暗流构成了鲁迅"个"的思想的中国"固有文化血脉"。因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20.
乡土情结是鲁迅强大的心理创作动力。少年时期在故土遭受的痛苦经历导致了鲁迅个人无意识因素的郁结,对血亲和“家”的思念源于集体无意识的积淀,而对故土的批判、对乡民的启蒙则是鲁迅集体无意识的超越;社会历史的巨大变革不断冲击着鲁迅的心灵,富国强民、启蒙救亡的新思潮强烈影响着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对峙使他倍感生存环境的挤压与拒斥,个人无意识因素的郁结和集体无意识的积淀与超越作为主观内因促进了鲁迅乡土情结的最初萌生,而社会历史变革的陶铸、时代思潮的熏染与城市生存环境的挤压则作为客观外因导致了鲁迅乡土情结的最终形成与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