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走出”新闻学,指的是摆脱新闻学单纯的学科框架的束缚,以跨学科的视野,吸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追求新闻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扩展和深化新闻学研究。显然,“走出”新闻学的核心目的是发展新闻学,跨学科的目的同样也是求得多学科的共同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传播学引入中国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问题就一直为学界所争论。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新闻摄影记者是用相机讲真实故事的人。他有足够的幽默感、渊博的知识,庄重而不盛气凌人。他谦逊好学,率直真诚,是具有绅士风度的斗士。具体讲,真正的新闻摄影记者大体具备以下一些特殊的素质。一、酷爱摄影事业。他不是为了记者职业诱人而干这一行的。他的全部精力和乐趣在于整个摄影过程之中,工作是他最大的享受。象罗伯特·卡帕踩上地雷还不忘按一下快门,含笑死去。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提升当前新闻学研究水平有两种必须的路径:一是"走出"新闻学,即以跨学科的视野进行学科融合;二是"走入"新闻学,即以新闻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为基础,真正进入新闻学自身研究领域。"走出"与"走入"是新闻学研究历史、研究现状、新闻教育扩张、学术队伍结构变化、学科特征等的内在要求。"走入"新闻学的问题常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走出"与"走入"相互联系,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6):4-9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知名新闻研究学者芭比·泽利泽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的探析,尤其关注她对新闻研究的范式发展作出的思考。泽利泽认为,包括技术在内的多种社会因素导致了新闻业、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多重危机。她进而从"解释性社群"的概念出发,将弥合分裂、制造共识作为新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目标,并提出从五个路径出发实现对新闻研究基本问题的概念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在"开放新闻学"模式下,新闻编辑工作专业职能的新兴变革方向。文章认为,"开放新闻学"时代新闻编辑需运用"开放性""数位叙事""视觉优先"等原则,创新"说故事"方式。文章强调未来的新闻编辑,终将从传统的"文字工作者"转变为社会的"新闻信息的汇流者"与"多媒体互动信息服务设计师"。  相似文献   

6.
姚劲松 《青年记者》2006,(23):15-16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张立伟先生提出的“黑板新闻学”,他界定“黑板新闻学”是:它的市场就在教室,学生付出时间和金钱来交换一些含糊等于玄妙、纠缠等于严肃、罗嗦等于强调的知识;到了媒体接触实际后,才发现那些黑板上的汤汤水水九分无用一分歪曲……读后,不禁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西藏分社青年摄影记者唐召明是中国新闻学院1986年毕业生。1987年4月沿青藏公路采访进藏。当年就发出许许多多优秀新闻照片,曾获1987年度新华社社级好稿,有的照片被选入1987年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展览。1988年,他与别人合作的一组照片,获第七届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大赛金牌奖。他还写了不少新闻通讯,业余对间写了18万字的《“无人区”纪行》。  相似文献   

8.
1月16日,作为《新快报》摄影记者,我正在广州火车站采访春运,突然接到报社的电话,让我暂时放下手中的活,即刻去中山市采访非典患者。 到了中山市一家非典定点医院,我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拍到三名非典病人,其中两名病情较重已经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另外一名刚被感染者躺在病床上咳嗽。随后,我便立即赶回广州交稿。  相似文献   

9.
摄影记者与照相机是密不可分的,照相机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拍摄的图片的质量。从应用技术上分类,照相机分为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传统相机,是指使用负片和反转片的胶片相机:数码相机是指以先进数字技术和设备为载体的新型相机。  相似文献   

10.
郭连华,一位在湖北襄樊市当工人的业余摄影家,迷恋着被很多专职记者惟恐避之不及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执著于“抨击恶势力,维护弱群体”。十几年来,在国内外100余家新闻媒体发表文章照片3000余篇(幅),报道很多专业记者都不敢披露的内容,使许多久拖未决的问题得到迎刃而解。他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从事舆论监督报道,而没有购买特殊保险的不是记者的记者,被人们誉为“包青天式的记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摄影家全集》对其敬业精神予以充分肯定,本文仅将其几次传奇式偷拍经历展现给读者。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一次襄樊市大庆东路非机动车道中间有一根粗大的水泥电线杆,为了固定好电线杆,两侧还各拉了一根较粗的钢丝绳,钢丝绳就占了非机动车道的三分之二,过往此路的骑自行车者,只好低着头从钢丝绳下面穿行,每天都有人在那里被挂摔了下来,尤其是第一次骑车路过此地的人,由于不熟悉路况,经常被挂倒,摔得鼻青脸肿。郭连华几次亲眼目睹无辜者被摔的情形,意识到这是一个影响交通的违章建筑。于是第一次拿起照相机拍摄了此新闻,投到了《襄樊日报》,第二天就发表了出来,第三天襄樊市电力部门就派人将这根久“居”此地的“非法户”给拆迁了,此举受到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看着飘逸着墨香的样报,郭连华象是在欣赏自己刚刚出世的宝宝那样陶醉。从此,他悄悄迷恋上了让很多专职记者都惟恐躲之不及的舆论监督报道。二、拍摄舆论监督题材,何尝不是一次次生命的冒险?!1995年夏天,郭连华沿着襄樊市的小清河拍摄环境时,突然发现,停在清河铁路桥上的火车车厢里的大米、花生等被人整麻袋往下扛,有人接应,还有人放风,一共有十几人。工作人员告诉郭连华,货车快进站前,要在这里临时停车,等进站信号发出后才可进站,所以很多不法分子经常趁临时停车时,进行行窃。第二天,他早早来到这儿,潜伏了起来。满载货物的火车,果然一停下来,十几个人就围了上去,分工很明确,各负其责。郭连华躲在远处偷拍,但镜头太短,人物拍得太小,由于没钱更新设备,他的照相机还是早被淘汰掉的全手动式的。他只好小心翼翼地往前一步步靠近。正准备按快门时,被他们中的一个看到了,他拿着一根棍子冲了过来。尽管郭连华跑得很快,但背部还是被挨了重重一棒。晚上回到家后,他睡觉时背痛得躺不下去,但脑海里还在想着如何拍摄这组照片。灵机一动,他想到了一套方案。他和女儿乔装成一对到野外游玩的父女,将一架傻瓜照相机藏在她的腋下,假装在欣赏郊外的美景,走近偷窃者时,一边走一边按照相机的快门。将他们偷窃火车货物的镜头,全部拍了下来。很富冲击力的照片在《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等媒体大篇幅刊登,社会反响很大。襄樊铁路公安处立即召集专题会,研究部署打击偷窃者。后来一举打掉6个作案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00余人,为国家挽回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三、1999年襄樊人民广场小偷活动非常猖獗。他们不但偷窃市民自行车篓的包、女孩子背上的坤包、男子腰间的手机,甚至专门瞄准女性的金耳环和金项链,进行偷抢。抢走女孩子耳朵上的金耳环,将她们耳朵扯得鲜血直流,惨不忍睹。每当郭连华看到受害者那悲惨、无奈的神情,他就非常难过。当时全国的新闻媒体基本上没有拍小偷偷窃的特写照片,一般都是拍一张人物画面很小的远景照片,然后画一个箭头,再配上文字说明。真要偷拍狡猾的小偷,难度很大。广场小偷,都是有团伙的,他们分工明确,有负责偷的,还有专门掩护的。一旦出事,就大打出手,情况不妙就逃跑。当郭连华将拍摄小偷这一想法告诉当地一家媒体的一个部主任时,对方没吱声,只是瞪大眼睛看着他。因为公安部门也无可奈何,小偷大都是少年,抓进派出所教育一下就给放出来,然后还是继续偷。为了将小偷这组照片活灵活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进行观察和采访,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后,才开始着手拍摄。开始,他坐在广场对面的一排商店门前拍摄,但广场人太多,小偷偷窃的画面经常被过往行人的身体遮住。后来,他穿一个大棉袄,将相机藏在里头,发现小偷行窃时,迅疾拿出相机偷拍。再快的偷拍速度还是被躲在小偷后面的另一个小偷发现了。一次郭连华刚拍了一张,就感觉到腰间有个坚硬的利器顶着。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但郭连华还是猜得出是一  相似文献   

11.
沿黄河古道采风,到柬埔寨战场寻找正义,攀青藏高原峭壁,下开滦煤矿深井……,这次他又扛起摄像机去了南极。听说庞一农要去南极,一准有不少年轻人会下意识地捏捏自己隆起的肌肉,眼里再射出些许问号,因为他太不年轻,又远远称不上健壮——57岁年龄,100 斤重出头,踮起脚尖才马马虎虎够一米七零,头发花白,面色黝黑,走起路来轻轻的,见人先露出憨厚谦和的一笑,整个一瘦弱慈祥老人!第一次见面,就让我好半天才把他同那些走南闯北,自我感觉总是不错,又被称为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的电视摄影记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不断变革,传播渠道不断创新,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一专多能”型记者成为香馍馍。随着媒介平台的不断增多,给专职摄影记者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手机摄影的快速发展导致“自媒体摄影师”的诞生,对专职摄影记者产生了一定冲击,但也促进他们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本文从新闻摄影方向出发,对融媒体时代下,专职摄影记者的变革以及发展进行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3.
赵树旺  董庆文 《传媒》2012,(8):62-64
美国的新闻学教育相当普及,全美很多学校设有新闻学院或新闻学专业。随着媒介融合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各新闻学院或新闻学专业从课程设置、教育方向等方面对新闻学教育体系进行了大的变革和建构。除了继续遵循传统的通识教育模式,美国新闻学教育日趋重视媒介融合教育,注重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的新闻学研究团体。它在一九一八年七月前开始酝酿、筹备,同年十月十四日正式成立,一九二○年十二月以后(有文字可考的)停止活动,前后虽只两年多一点时间,但由于它的民主的、进步的宗旨和章程,以及它的一些重要成员的进步活动,使它成为五四时期有名气、有影响的社团之一。当时颇负盛望的进步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当时反封建军阀的英勇战士、我国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新闻编译社》和《京报》的创办人、“名满京华”的进步新闻工作者邵飘萍(振青)以及北大教授、另一个新闻工作者徐宝璜  相似文献   

15.
在"全民摄影"大背景下,摄影记者只要像文字记者一样敏感,像哲学家一样深邃.像画家一样追求优美,像民工一样勤奋.只要多下基层,多动脑筋,以勤补拙,苦练内功,一定能走出一条摄影新路来.  相似文献   

16.
从摄影装备的演化、更新,看新闻摄影的“年代秀”.我们会发现,拍摄新闻图片,有一个“作业”准则始终未变:第一时间抵达第一现场,第一视角记录新闻当事人和现场,锁定新闻真相.然而,摄影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进步,相机的自动化、便携性、全民化,正时刻倒逼摄影记者自身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客观新闻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西方新闻学中 ,专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客观的新闻学要求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 ;同时 ,它禁止在报道中公开地采取立场 ,而将“客观事实”和“主观意见”区别开来。新闻的客观性是通向“合法”和“可信”的途径 ,它使客观报道的技巧变成一种信念、一种标准、一种价值观。西方学者对新闻客观性有许多批评性见解。人们已经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 :没有纯粹的事实 ;只有人对事实的构造和解释。但新闻工作者又普遍认为 ,这种解释应该也可以采取一种客观的形式和专业的规则 ,从而使主观意志对客观事实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客观性从一种信念变为一种程式 ,变为一种对新闻事实的处理常规。客观性尽管并不完美 ,却是一个可行的“规定原则”。客观性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新闻语汇和普遍模式。  相似文献   

18.
每逢星期一早晨,在波恩各政府机关里一片寂静,办公室都关了门,秘书们不接电话。也许还有些文件正待签署,有些问题还要进行辩论——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得等待内阁成员、政客和官僚们把最近一期的《明镜周刊》浏览完毕后再说。《明镜周刊》堪称为西德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了。近几个月来,在汉堡刊行的这份爱争论的新闻刊物曾揭露了两件政界上层人物的丑闻,其中之一乃是对施密特总理的脆弱的联合政府的一个潜在威胁。即使通常比较保守、不敢充分报道实情的伦敦《泰晤士报》现在也不得不声称,《明镜周刊》是“德意志的民主堡垒”了。在一向比较稳重的西德公众传播界里,《明镜周刊》毫无异议在全国新闻界占最有威信  相似文献   

19.
今年1月,杭州《都市快报》摄影记报道的“宝来车溅人事件”引起全城哗然,新浪、新华等数十家网站对此事转载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和反响。报道刊发后第二天,那位司机就给报社打了电话,表示道歉。这件事情虽不大,但值得我们摄影记深思  相似文献   

20.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现在对绝大多数报纸而言,已不再是总编辑的认识问题,不再是舍不舍得拿版面的问题,而往往是摄影记者队伍自身的问题。从一些报纸的实际情况看,“并重”并没有“齐飞”,“两翼失衡”的问题仍然明显存在,原因在哪里?一是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的人员配备上,明显偏紧偏少。二是一些经济条件差的报社,摄影记者的“武器”落后,装备不精良。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摄影记者的主观努力不够,拿不出反映政冶、经济、生活等方面形象生动高质量的新闻图片来。他们基本上停留在原来的状态,拍摄会议图片多,领导人活动图片多,唱“四季歌”的图片多,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