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军 《现代语文》2005,(6):51-5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对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不能人为割裂。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地用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  相似文献   

2.
3.
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历来有争论。但对其工具性、人文性的认识正在日趋一致。“汉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既承认其工具性,语文课就应是技能课,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这是毫无疑义的。早在1942年,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  相似文献   

4.
我们总喜欢耳提面命地引导十几岁的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说崇高的话”;我们总爱说:“《项链》是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雷雨》是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麦琪的礼物》是表达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悲惨生活的同情;甚至,《绿》是表现对祖国山水和大自然的热爱……。”“崇  相似文献   

5.
刘玉  刘玉伟 《现代语文》2005,(1):111-112
新课标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实践教育创新,努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延伸.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由苏教版小语教材编辑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语课程标准》负责人巢宗祺教授发表了《谈谈“语素养”》的讲话,他指出,“近几十年来,语教育经历了由‘知识利益’向‘能力利益’的教育模型发展的阶段。”“这次课程标准的出台,就是要在上述两种模型的基础上建构起‘语素养’的教育模型。”“过去的两个阶段,记忆也好,训练也罢,构建的是一种线性的模型;现在是三个维度,构建的是立体的模型。”(讲话全参见江苏教育出版社网站,章链接:http://www.1088.com.cn/200111/ca725.htm)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要把“以人为本”作为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讲究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策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放语文教育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方法现。  相似文献   

9.
蒋玲丽 《湖南教育》2004,(17):22-23
语文教育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基础,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等等。此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即语文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培养会读书、爱读书、终身读书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0.
汪岚 《青海教育》2004,(9):34-34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就是如此,语言文字负载着灵动的思想以及丰富的情感,只有恰当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课才能收到传播知识、陶冶性情、提高文学素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寻求一种极富人本主义倾向的师生关系,是当今教学中尤其是语教学应树立的教学理念。在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语教学,并在教学中重视人教育,让语这种蕴涵着理念和情感的人学科,通过教学来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吴旭 《农村教育》2002,(8):45-45
创新教育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以人为本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就必须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想象的时空。  相似文献   

13.
从教育的社会背景考察可以看出语基础知识教学的发展脉络。仅从“革”结束后的二十多年来说,就可以梳理出这一脉络。十年“革”给教育事业带来的结果是知识的荒芜,全社会的语素养极大滑坡,在这个背景下,社会对语基础知识的渴求使得语基础知识的教学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百废待兴的语教育把注意力集中刘语基础知识上,因为想筑起一座语的大厦必须打好基础知识的基座。  相似文献   

14.
语文即人     
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语文——言语与人的生命血脉相连。人的言语需求,既外在于生命,又内在于生命,归根结底是内在于生命的。因此,应内(生命)外(生活、社会)同致,以内为本,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说:“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非指示性”是对“指示”的反叛与否定,由教师主宰转向师生对话、互为教育。其核心精神是“二不”: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其实质是让学生在“三开放”中,通过互动与对话,自主生成对本的理解与感悟。“非指示性”教育首先用于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教学。“非指示性”教育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行动依据,以对话理论、团体动力学原理为效力保障。“非指示性”教案与以往的教案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不预设教学目标.不预设线性的师问生答。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语文学界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就目前我国语文教学而言,学生的阅读应摆在什么位置?阅读教学如何实施?学生的阅读水平如何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提高?这一系列话题,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争论。阅读教学地位的不确定性,使得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持续至今。我以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中间,应该有个先后主次之分,而阅读应放在优先的位置,其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7.
张霞儿 《教学月刊》2003,(11):34-36
一、什么是吸引教育所谓吸引教育(Invitational Education),就是“通过热忱地吸引或召唤,在所有人类值得努力的领域激发并实现人们的潜能”。它强调“教育的民主化定向、人际交往的情绪吸引、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以使“教育过程能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为人的潜能的实现提供一套激励机制”,为“把学校、  相似文献   

18.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思维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因此,现代教育观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活动,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才能主动发展。为了使学生在未来世界人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我们教师应克服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于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效率得以提高。成为语文教学中推行新课程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折腾的语言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比其他课程,语文课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的基本范式.且看这几十年,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质"再到"语文素养",从工具论到人文论再到工具论与人文论的所谓统一,核心概念和相关基本范式走马灯似的一个取代另一个.伴随取代,又总是煞有介事地大力推行,导致无止无休的争论与纠缠.这样频繁的动荡与折腾,使语文教学难以步入常轨和正道(正常之道),使教学一线无所适从,质量无从保证.  相似文献   

20.
张征 《现代语文》2004,(8):28-2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还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