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年是亚运年,中国将第一次举行亚运会这一亚国际性的体育活动,全国上下,不分体育界内与界外,极为重视,体育学术界也分头聚会。三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在北京,由中国体育理论学会与首钢研究与开发公司文化所联合举办“体育理论学术  相似文献   

2.
气势恢宏,精彩壮观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已经闭幕,但是它所激起的波涛仍在亿万人心中涌动。北京这次亚运会堪称我国体育史上的杰作,振兴中华大业的丰碑。体育比赛和精神文明获得辉煌的丰收,展我民族雄姿,壮我中华国魂.一种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鼓舞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北京亚运精神。为此《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它归结为四大精神,分别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2,又是一个亚运年。不幸,这是一个在时间、地点上与世界杯足球赛撞车的亚运年。本来北京亚运会中国军团的183枚金牌就宣告了亚运会从此在中国百姓心目中的贬值,加上中国男足百年不遇地逮着一次潇洒走一回的机会,我怀疑还有多少人会去关心十月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第14届亚运会。但我不怀疑的是,有这么一支队伍盼星星盼月亮似地关注着。她的名字叫中国男排。在上个世纪后20年中国体育的历史上很少有这样一支队伍,几乎从来拿不着亚洲锦标赛冠军的头衔,却总和亚运会冠军那么有缘。亚洲男排锦标赛创办时间不长,1975年才举办第一届,其后…  相似文献   

4.
国际奥委会上席萨马兰奇先生住几次会见中国体育界领导人时,除询问亚运会比赛的筹备工作外,还特别关注亚运会艺术展览的情况。届时,将有——卅七展览聚京华亚运会艺术展览是亚奥理事会章程规定的一个必备“亚运项目”。历届亚运会也都十分重视艺术展览工作,把艺术展览看成是一个向各国朋友展示本国传统文化、建设成就的窗口,看成是一个供各国朋友在竞赛闲暇进行艺术交流和艺术享受的场所。目前,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艺术展览方案业已确定,在亚运会开幕前后,将有37个艺术展览在北京举办。如此众多的艺术展览汇聚北京,必将为文明占都增添艺术风彩,为盛装的北京增添风韵。中国体育展览,是一个全面反映中国体育慨况的综合性展览。今  相似文献   

5.
张伯苓与中国近代体育──纪念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家张伯苓诞辰120周年申泮文,王刚一、楔子远东运动会中国代表队总领队1990年10月,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盛况空前。中央电视台为了配合此次亚运会的宣传工作,在晚上黄金时间播放了四集集锦片“亚运小常...  相似文献   

6.
第十一届亚运会于1990年9月在北京举行,这个空前的盛会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作为在这块黄土地上长大的一个文艺工作者,能为北京亚运会做些什么呢? 国有国歌,军有军歌,亚运会也应该有自己的会歌。据悉,前十届亚运会均没有确定会歌,那么,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能不能创作、确定一首会唱呢? 会歌这类歌曲,较之其它歌曲创作难。它既要体现“团结、友谊、进步”的亚运会宗旨,又不能标语口号化;既要反映亚运健儿的拼搏精神,又要适应亿万观众感情的需  相似文献   

7.
<正> 何东昌同志在去年举行的《中国学校体育》画册首发式上的讲话中提出:希望通过亚运会的召开能激发起人民群众进一步的“体育热”,而带头“热”起来的应该是我们的学校体育.希望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教育的指导思想,要十分重視体育.关键是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首先重视起来,多想办法,多做实事。北京亚运会已经胜利闭幕了.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弘扬亚运精神,推动本行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然而,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学校教育界、学校体育界又如何呢?何东昌同志希望学校体育能带头“热”起来,应当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学  相似文献   

8.
距离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举行只有一年了。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在亚运会前应具有何种国民心态来投入亚运会前各项准备工作并力争在亚运会上取得优良成绩呢?这是一个在亚运会前亟待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9.
<正> 举世瞩目,气势恢宏,收获丰硕,影响深远的第十一届亚运会胜利结束了。《人民日报》在10月11日的社论中指出:“北京亚运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要全面、透彻地把握它还需要时间。”从目前已经反映出来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北京亚运会在体育功能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效果是十分丰富的,它发展和充实了体育理论的内涵。本文想就北京亚运会在体育之政治、经济功能的社会效应问题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九九○年化京亚运会科学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于一月三十一日发出“关于1990年北京亚运会科学大会征文通知”。“征文通知”称:经国家体委、中国奥委会批准,定于1990年9月16日至20在北京举行1990年北京亚运会科学大会。大会主题是“体育科学与未来”。学科内容包括:体育理论(包括体育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比较体育)、  相似文献   

11.
多哈亚运就在眼前,北京奥运亦是为期不远,两者之间的距离当然不止一年多的时间那么简单——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人眼巴巴望了很久的国之盛事,也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一次颠峰之旅。而处于两届奥运会之间的亚运会定位本身就很尴尬,本届多哈亚运会正好在  相似文献   

12.
也许是历史作出的选择,把二十世纪末的亚洲体育史上的盛会主办权交给了中国。但是人们的亢奋、自豪、狂喜、热望,随着亚运工程的破土动工渐渐趋于冷静了。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治理整顿中经受着时代大潮的考验。中国经济上出现的种种困难,使筹备中的亚运会蒙上了黯淡的光影,各种猜测、疑虑、困惑、担忧交织在一起,凝固成一个巨大的无形的问号: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能主办成功吗?  相似文献   

13.
1989年9月,汉城。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会议上,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选出了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的地址——北京市以43比22的优势击败竞争对手日本广岛市而荣获主办权。从此,古老的北京与亚运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亚运会也以神圣而不可阻挡的脚步向北京走来……过去了的故事与沉重的荣誉“我们为什么要争办亚运会?”这是许多中国人曾经有过的疑问,甚至这个疑团至今仍未解开。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一次与亚运会有关的会议上,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向人们透露了一桩鲜为人知的故事——早在五六十年代,亚奥理事会  相似文献   

14.
将在一九九○年秋于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是亚洲各国人民发展体育运动历史上一次盛况空前的盛会、参加这届亚运会的国家和地区、参赛的运动员、观赛的观众和游客都是亚运史上最多的一次,它是亚洲各国人民团结、友谊、进步的盛会.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是中国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增加中国人民同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必将推动亚洲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必将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和外交功能。因此,亚运会的召开其意义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成为亚洲各国人民团结、友好、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正> 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振奋了民族精神。亚运会虽已胜利落下帷幕,但亚运会中焕发出的爱我中华、为国争光,顽强拼搏、争夺一流,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放跟世界、博采众长的精神却正在全国各行各业发扬光大。我们学校体育界怎么办?如何借亚运东风给学校体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带着这些问题,我刊和中国教育报体卫部,在国家教委体卫司的支持下,邀请了亲自参与组织指导团体操、文艺训练表演及精神文明啦啦队的北京市教育系统部分干部和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以“弘扬北京亚运精神,推动学校体育发展”为题进行座谈。国家教委体卫司司长宋尽贤出席了座谈会,他首先发言说:《中国教育报》体卫部和《学校体育》杂志社联合召开这个座谈会,请大家来,目的在于请同志们谈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收视率最高的中央电视台晚间体育新闻节目之后,开始出现了一个倒数计日的数字画面。画面滞留的时间仅是短短的数秒,然而,这行一闪即逝的数字强烈地刺激着坐在荧屏前人们的眼睛,“距亚运会还有200天”、“199天”、“198天”、“……”不仅仅是这一画面,在1990年亚运会的举办地——中国北京,随着亚运会开幕日期的迫近,一系列宣传活动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对于首次承当亚洲最大的体育盛事的东道主们来讲,亚运会第一次变得真切而实际。人们觉着光荣,觉着振奋,觉着扬眉吐气;  相似文献   

17.
把亚运会的武术比赛比作造楼来说,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地基”,1994年广岛亚运会便是“栋梁”,都很重要而不可或缺。而到了1998年的曼谷亚运会则是“封顶”,又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亚奥理事会规定,凡在亚运赛事中连续三届的比赛项目才可能定为常设项目。  相似文献   

18.
亚运会的“中考”性质大约是1993年到1994年的时候定义下来的,当时的三个背景是中国体育的1990年北京亚运大捷、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大捷以及1993年出台的奥运争光计划。从那个时候开始,亚运会就不再作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主攻目标,而是被列为奥运会“高考”的一个备战过程。从不少中国体育人士对“中考”一词的使用可以发现,在他们的理解中,“中考”的含义是“小考”或者“阶段测验”或者是不记分的“考查”。所以,输球或者丢了金牌都不是坏事,因为只要在两年后的奥运会上赢回来,就能坏事变好事。其实,事情并不该如此简单。输了就是坏…  相似文献   

19.
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帷幕已落。这次盛会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东道主——中国。它的标志不仅仅是金牌总数名列榜首,而且更重要是抓住了历史给予的契机,获得了许多金牌以外的收获,即“亚运”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亚运”显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生机与活力;“亚运”增强了我固外交的活力;“亚运”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这些收获与体育金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又是无法用数理来加以计算的价值连城的“金牌”。它启迪着人们对体育功能的再次审度。它揭示着体育兴衰与国家兴衰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真谛。  相似文献   

20.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举办,不仅使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目光投向北京,同时还集中在一位身着天蓝色藏装、双手高擎火炬的西藏少女身上。人们不禁纷纷议论道:“这女孩多么纯净、圣洁啊!”从此,伴随着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出现了一位公众认可的“圣女”形象——达娃央宗。 1994年,第十二届亚运会在日本举办,不少中国观众将目光投向广岛时,心里竟隐隐生出些空落落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对这一届运动会的开幕、闭幕两个仪式多有审美的不满足。人们自然想起了上一届亚运会的达娃央宗,想起她那圣洁的面容和目光深邃的眼睛。 是啊,当年的“亚运圣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