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宪锋 《大观周刊》2012,(32):271-271
作文,不单单是语言的堆砌,文字的组合,更应该是率真性情的流露。所谓作文,即做人。我们教作文,也不单单是要指导孩子写作的技巧,更应该触动弦子的心灵,在他们的心灵中培植真、善、美的幼苗,让他们渐渐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赞美、学会感恩。一个人快不快乐,不在于官大官小,钱多钱少;而在于心灵是否充实,情感是否丰富。一个热爱生活,细腻感性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定是丰富多彩的,他的人格品质也定是最接近真、善、美的。  相似文献   

2.
“看了《南风窗》几期文章,感到不错,办得很活。文章别具一格。”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如是评说。一位报业行家说:“过去,我们这些新闻出版界的人都有一个愿望,办一份真正有特色的新杂志。如今看到《南风窗》,我们都说:有了,就是它!”它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刊物,获得如此好评? 《南风窗》是一份新闻性、社会性、综合性月刊。打开创刊号,扉页上的《告读者》,谈的不是自己创刊的主旨,而是刊物发起的一项活动:《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文章说: “假如您是市长,您想为广州做什么好事呢?”“假如您是市长,您有什么兴利除弊的措施要实施呢?”“广州的事情是大家的。想,要大家一起想;做,要大家齐心做。这是一篇不是发刊词的“发刊词”,它告诉读者,《南风窗》是大家的刊物,是大家发表意  相似文献   

3.
雕版就是梓,梓就是故乡,而印刷术是中国最值得炫耀的技术之一,又是文化的载体,所以“雕版”两个字有很深的象征意味。小说具有丰厚充实的客家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震撼每一个读者心灵”(张胜友语)的力量。作品在《厦门晚报》连载时曾因广告被迫中断,立即遭到读者的“抗议”;(福建连城)四堡甚至有一个叫吴德祥的读者,说他是通过厦门的朋友把每一天的《厦门晚报》连载剪下来寄给他而读完《雕版》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下面工作.每年最大的难题就是《档案管理》的征订。(编:真不好意思,让基层作难了。)到各单位找领导征订时,他们几乎是一个调子“订这有啥用?”你给他讲重要性时。他却说:“比党报党刊还重要?”(编:领导说的也是实话。)这些领导的素质虽应有待提高.但我们的办刊质量更应该提高。如若办成像“大河报”、各种“晚报”那样人人喜闻乐看的故事性刊物,(编:真办成那样倒不难。就是出版局不允许。刊物定位是不能越雷池的。)  相似文献   

5.
书业内外     
中国当代文学丢失了什么 据《生活日报》、《文汇报》报道,在近日《收获》杂志主办的座谈会上,数十位作家与评论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表示出一种深切的关怀和忧虑。他们普遍感觉,近十年来,震撼人心的小说少了,甚至让人记得住的小说也越来越少。究竟是读者出了问题,还是有一种东西被作家丢失了?80年代那些轰动一时的名篇,虽然现在看来有些幼稚,但当时所产生的心灵震撼却是真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的话,那么,“第一眼”往往是最能触动心灵的一瞬。当无数个心灵碰撞的一瞬凝聚到一起,一部震撼人心的历史乐章便浑然而成。河南报业近五十年的发展轨迹,是否也能从众多心系报业的新闻工作者、爱好者的“第一眼”中觅得呢? ●1949年 “顺路边一栋二层小楼,挂着‘开封日报’的木牌子。透过一楼窗户玻璃,看见一位师傅正满头大汗地摇着手摇铸字炉的轮子”——李怀燎所看到的“第一眼”。 当时李怀燎正在《豫西日报》社工作,是年3月,他和《豫西日报》社的全体人员一起,奉命由鲁山赴开封,与《开封日报》社合并,创办中共河南省委的机关报《河南日报》。这不仅是河南解放事业飞速发展的标志,而且是开创河南现代新闻事业史的里程碑式的工程。因此,他们都很兴奋。尽管他们一路乘坐货用列车,被寒风冻得手麻脚肿;迎接他们的,又是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但他们依然心情亢奋,当天即投入了工作。3个月后的6月1日,《河南日报》如期面  相似文献   

7.
本刊今年第一期刊载的《何谓“鸳鸯蝴蝶派”》一文,说到“鸳鸯蝴蝶派曾创办过百余种报刊,如《小说月报》……。”一位读者给本刊来信说:该文说到的《小说月报》,应为茅盾等同志主编的进步刊物,怎么会是鸳鸯蝴蝶派呢? 《小说月报》能不能说是鸳鸯蝴蝶派刊物?我们请人民文学出版社张伯海同志撰文,简要介绍《小说月报》的始末,借以答复读者。  相似文献   

8.
《河北日报》头版署名“杨柳青”的言论专栏,长期坚持,办得成绩斐然,在全国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今年2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杨柳青——言论专栏1988——1997十年总汇》。这个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徐光春作序的精装本大部头,向读者展示了报纸言论改革的有益尝试和丰硕成果。作为一名报纸的评论编辑,我读这本书觉得心情很不平静,感慨良多,其中最具积极意义、现实意义的感想是,认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思考报纸言论改革拓宽了思路;我们不妨学习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促使我们的报纸言论通过改革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徐光春在本书的序言中对“杨柳青”赞赏有加,并对其经验作了首肯。他说:“《河北日报》头版上有个‘杨柳青’言论专栏,办起来快10个年头了,我早几年就注意到这个专栏.觉得挺有看头。今年8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人民日报社联合举办了一次‘百佳’事迹报告会,会上有4位‘百佳’新闻工作者发言,其中之一的储瑞耕,就是‘杨柳青’专栏的主笔(他是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3位评论员之一);他的发言,相当一部分说的是‘杨柳青’专栏在文风上进行的改革探索,我和与会同志听了,都受到了有益的启示。”徐光春副部长认为,  相似文献   

9.
一刘波,也许是他参与了写作《来自西双版纳的报告》,因而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他现在是北京军区《战友报》社长。刘波是以通俗、质朴而又引人入胜的文笔赢得读者的。你可知道,刘波小时候是个故事迷。他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在他的故乡——滹沱河畔一个绿树掩映的小村村头上,听一位老人说《水浒》。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通俗、质朴的语言艺术风格,启动着他幼小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他迷恋上了通俗的语言,通俗的故事。正如他后来说的:“那时我还不能写,也不会听门道,只会听热闹,但我有  相似文献   

10.
这些年,金马一直从事“青春系列”研究,写作了大量情感同智慧结合的短章。他的新作《青春化育》从“青春境界”、“金领、绿手指和新新人类”、“浪漫情感世界新景”、“生存战略新观点”、“信息时代的心理软件”、“智慧生存的青春指令”、“赛博空间与心灵胜地”、“箴言与经典”八个方面分辑作品,读者由之可以感受到金马同当代青年心灵的贴近。每辑都是一个小的精神空间,八辑就是一个较大的空间了,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了。该书给我的感觉是:金马的精神系统,第一不是封闭的,而是留有出口的。第二是在“横”的开掘上花费了较多心血,…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报社内部有一种说法叫“自留地”,所指为何?就是某些“责任编辑”把自己掌握的一块发稿地盘据为已有,他可以尽情地充分地利用这块“自留地”,“栽种”“自己的菜”,别人休想在他的“地”里打主意,即使有最好的“品种”央他求他“栽”几棵、“种”几粒,都休想做到。有例为证,某市报办了一个《星期刊》,花花绿绿不去议论它,只要看他们每期的作者,差不多期期都是几位“责任编辑”。他们的大作,占的篇幅又长又大,一版登不完还要下转二版,其标题格外醒目,名字所用的字号也比其他作者的名字突出一些。对此,读者当然要持反对态度了。但你反对你的,我有“权”你也奈何我不得。长此以往,不容讳言,这样办报一定会失去读者的信任的。  相似文献   

12.
他们扇动思想的翅膀,鸟瞰于云霄之上;然后又俯冲下来,细察于青萍之末……大到整个人类近代史的历程,小到当代中国一颗普通心灵的悸动,都摄入他们的眼底。于是,就有了振聋发聩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和《改革阵痛中的觉悟》。罗荣兴说:“要相信科学的力量,没有一个领域和问题不在科学的覆盖之下。”曹焕荣说:“要借助理论的力量,增强报道的‘厚度’和‘力度’。”祝华新说:“记者也不妨作点哲学思考。”科学真理可以为改革引航,可以抚慰每一个迷惘痛苦的心灵,那么,它的光芒也应洞照新闻改革领域。循着这个思路,我们拜访了这三位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结合其新作,与他们一起探讨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3.
企业报的副刊怎样才能“活”起来,以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需要,成为企业干部、职工、师生及家属的心爱读物呢?我们在办企业报的副刊中,经历了一个不平常的过程。我们《广旺矿工报》副刊刚开办的时候,颇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文学爱好者和中学生的青睐。稿源不断,表扬信也不少。可是,好景不长,没多久,读者便开始“冷落”副刊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编辑部通过“征求读者意见”调查活动了解到,一些读者认为,副刊每期都是一个老面孔,不是诗歌就是散文,不是散文就是小说,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看了没兴趣,读了没“口  相似文献   

14.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2002,(6)
翻阅《读者》,常常被这本杂志 从“人性、人生、人情”切入,执著地追求真、善、美的哲思妙语所吸引,很受教益。但看了今年第10期“人物”专栏刊登的《百年前的李鸿章》一文,犹如正在品尝美味的羹汤时,突然发现了一只苍蝇,令人大倒胃口,疑思重重。 这篇人物传记,以一位不知姓名的“西方史学家”对李鸿章的评价为尺度,重新审视了中国近代史上历  相似文献   

16.
半夏 《大观周刊》2006,(39):1-1
在我们的心灵地图上。哪些路走不通了? 假若我能知道,我还会身陷困境吗?我还郁闷吗?前天,与女友姚卉相约在翠湖边喝下午茶.倾倒情绪垃圾。没想到我们之间无形中挤进了另一个男人“李中莹“.应该说这一天我们跟这位李先生共享了一次心灵与心灵相聚的下午茶时光。刚落座,姚卉拉开手袋,拿出一本书《重塑心灵》来,表情有些神秘。书的作者是“李中莹”.我想起来.我每期必买的《新周刊》.《时尚健康》这两本杂志都介绍过他.他是当今声名鹊起的一个明星人物和时尚焦点。  相似文献   

17.
三无“贼”     
贾岳 《新闻记者》2005,(4):58-58
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我也看了,说真的,很多情节看过也就淡忘了,倒是傻根的质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能是出于职业敏感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的读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读者不也是这样质朴可爱吗?媒体,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他们常爱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报上说的”。  相似文献   

18.
1 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大家谈》节目编辑室,一位青年编辑正在赶稿子,他就是去年才成立的省杂文学会常务理事,我正要访问的晓阳同志,虽然相互比较熟悉,也不好多加打搅,寒暄几句后,我便坐在一位比我先到的来访者旁边。“哎,‘大家谈’的稿子真不好上呀!”这位来访者带有几分颓丧地向我比划了一下: “今年我已投来一二十篇稿子了……”他来自许昌县,是专为《大家谈》节目送稿来的。我们谈话  相似文献   

19.
《保定日报》为打造善美向上的人文环境,汇聚社会发展正能量,激发人民科学发展的巨大热情,本着"讲好保定故事,建设善美保定"的宗旨,从2013年7月29日起,开办了《保定故事》专刊,从历史、当代和未来不同的时空中找寻、讲述保定故事,让每一位古城市民都能成为故事里的主角。如何使新专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何发挥党报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如何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作为版面编辑,笔者全程参与了《保定故事》的版面设计,和同事们全力呈献给了读者一个完美、新颖、与众不同的新专刊。  相似文献   

20.
两位漫画家,新民晚报的郑辛遥和《现代家庭》杂志的潘顺祺,最近联袂在上海举办了一次幽默画展。就在他们的幽默画展不久,我对他们作了一次不无幽默的采访——我让两位漫画家抓阄。幽默是天生的吗? 五张牌里,郑辛遥眯眯笑着抓了中间一张。他说,他现在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十分感兴趣,根据著名的“中庸之道”,当取这一张。十分奇妙,在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潘顺祺也在五张里面取其中。而且,两张牌里,提出的都是同一个问题。这也是久久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幽默是天生的吗?幽默能不能后天培养呢?这也是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