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古之谜"的"低调"和"高调"消解 --含假句的论证不能成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有关“千古之谜”的一些论点及其论证,仍然被一些论者误解,所以,我们有必要加以重申和发展。古哲早已发现,“自(我指)涉”可产生假句(或矛盾句),这就消解了“初始谎者”悖论(P)。沿着这思路,不难进而指出,“强化谎者”悖论“这语句假”(Q),要么缺值,要么是假。逻辑派自己向来肯定:含假句的论证不能成立(这应该包括由“自涉”产生的假句 P、Q),那么,要用含 P、Q 的论证来证明“矛盾句为真”和“判决日常(自然)语言准死刑”也不能成立。这意味着(从逻辑派的低调标准看),“强化谎者”悖论 Q 已遭消解。再者,“仅是矛盾”大别于“矛盾被证”。从辩证“鹰”派的观点,同时也是逻辑派高调标准的“开明”观点看,“矛盾被证”问题仍然存在! 只有我们指出 Q 犯“复合命题”或“矛盾定义”谬误,“千古之谜”才真正(更彻底地)遭消解!以上的分析可同样适用于“这语句不真”(R)的“超二值谎者”悖论。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小说书廊中,阿Q的知名度可谓极高,他自1921年12月4日在鲁迅的笔下现身之后,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阿Q正传》称得上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属于过去,同时也属于将来;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印度著名作家班吉纳有言:“阿Q只是名字是中国的,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是全世界各国被奴役的国民所共有的。”理解阿Q这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显然离不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并非以滑稽和哀怜为目的,而是通过塑造阿Q,去探“国人的灵魂”,以指明“国民的弱点”——“精神胜利法”,从而给读者开辟了一条反省之路。  相似文献   

5.
本从“阿Q精神”中的“精神抚慰”出发,与《庄子》集中的“精神抚慰”相对照,提出二的共通性。通过对比。指出阿Q是庄子的通俗版,庄子是阿Q的理论版。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享誉世界的名,它所塑造的“阿Q”已经成为社会共名,成为原型人物。除了阿Q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可以说也是赫赫有名,这就是“假洋鬼子”钱大少爷。  相似文献   

7.
一欣赏鲁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传》,一股浓浓的黄酒味扑鼻而来。阿Q仿佛整个就泡在黄酒里———醒来就喝酒,喝醉便躺下,“躺下便打鼾”,醒来再喝酒……看哪,阿Q遭了闲人的打,“以如是等等妙法(精神胜利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阿Q“投降”假洋鬼子失败了,“心里便涌起了忧愁”,“似乎从来没有经验过这样的无聊”。但我们的阿Q自有其办法的———“他游到夜,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去,渐渐的高兴起来了……”“有一天,他照例的混到夜深,待酒店到关门,才踱回土谷祠”。又是“照例”,又是…  相似文献   

8.
QFII和QDII即双“Q”机制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步开放资本市场的一项过渡性制度安排。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繁荣的开始,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适时推出双“Q”机制,是我国资本市场朝向国际化迈出的极其重要的一步。加快推进和完善我国的双“Q”机制建设,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和内外交流。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原名作过饶有风趣的考证。鲁迅写道:“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  相似文献   

10.
何捷 《湖南教育》2007,(3):25-25,24
反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写反思”成了新课改后的新负担。反思的低效性如此明显,究其原因,是“阿Q精神”在作怪。  相似文献   

11.
阿Q的女人观真实地表现了啊Q肮脏的灵魂吗?他摩着小尼姑的头“充满了色情成分”吗?(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简单、孤立地看阿Q对待女人的看法,很可能的确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可是,如果我们联系小说深刻的主题来看,恐怕就不是这么简单了。首先,有必要弄清楚阿Q对女人的看法是什  相似文献   

12.
杨永杰 《广东教育》2002,(12):45-45
一、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形象性因素善于形象化地处理教材,能够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生动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例如在讲充分必要条件时,对必要条件,书上是这样定义的:如果P则Q是真命题,即PQ称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言简意赅。但是学生对“是必要条件,未必是充分条件”不好理解。这时,我举出这样例子,“狗有四条腿。”大家都毋庸置疑,狗是四条腿的充分条件。四条腿是狗的必要条件,大家都能接受和理解。但是“四条腿”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否则,有四条腿的动物都变成狗了。这个比喻…  相似文献   

13.
莫莉 《文教资料》2009,(36):9-10
由于受传统大众解读方式的影响,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的“阿Q精神胜利”成了作品揭示国民劣根性的主要思想。文章作者全面研读作品,从恋爱、情感这一角度.对封建礼教中的两性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作品中“恋爱的悲剧”不仅仅是阿Q的,而是像阿Q样的一类人悲剧.也是那一代人或更多的中国人情感悲剧,从而将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加深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也加强了作品的讽刺力度。同时,也为我们研读作品指明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的叙事,用词的分寸感、层次感同他的语言风格是有机融合的。“十分得意”与“九分得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阿Q刚刚与王胡交手失败,又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敲了几下,经历了平生的两件屈辱事件以后,他很快地从调戏小尼姑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对小尼姑的“胜利”.不仅给了阿Q以心理补偿,而且使他忘记了屈辱,飘飘然起来。为此:  相似文献   

15.
在《阿Q正传》第三章里有一处描写阿Q挨打的场面:“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新修辞叙事理论把《阿Q正传》剖成阿Q的故事、“我”的故事、鲁迅的故事等三个层面的重新解读,引爆了鲁迅小说巨大的叙事魔力。小说运用精心的叙事策略,不仅完成了对阿Q的批判。而且把民初和“五四”的两代“看客”同时押上了“审判台”,凸显了《阿Q正传》文本的多层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只要P,就Q”句式分析,准确解释和理解充分条件的含义,了解这一句式的语用功能及修辞作用等。  相似文献   

18.
近日,朋友给我寄来一份2006年第33期《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数学二年级版),Q1的“数学趣事”看点多,Q2的“名师导航”学点多,Q3的“小鬼当家”慧点多,Q4的“同步检测”考点多,内容丰富,吸引眼球,好报!但是,我看了报中Q2的“名师导航”栏目熊老师所著《竖式计算经过时间》一文后,一种担忧油然而生:用竖式计算“经过时间”,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我个人认为这种算法的劣势。远远超越了它的优势,特别是在低年级,我不主张这种算法。现借贵刊把自己的一些观点提出来与熊老师及一线教师商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阿Q和福贵、许三观、韦小宝的比较中寻找出在阿Q人性自然属性的研究角度上所蕴含的现时意义与人性化内涵,以证明阿Q自然人性研究的合理性因素及其潜在的拓展空间,揭示出新时期中对阿Q人性特征的丰富性及其阐释的多元化应予以一定的关注与研究,以之来衡量、判定当下社会人性的深广文化内涵,从而求得完善阿Q这一形象“鉴世之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阿Q是鲁迅创造出来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远离了那个时代,他还如此鲜活,本从中国传统化和人性的普遍弱点的角度来追问阿Q的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想说明鲁迅不会“远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