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东 《教育科学》2008,24(1):82-85
诚信观是关于诚信的含义、价值以及标准的系统性的认识。从培养诚信观入手开展诚信教育,是诚信教育最有效的途径。诚信观的培养主要通过全方位价值传递、道德思维培养以及营造诚信道德气氛三种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2.
诚信观的构成及其对诚信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指主体能够按其主观意愿,在作出主观判断的基础上,真实地表达客观事实及其主观判断,作出相应的承诺,并按此践行的一种道德规范或品质。诚信观由内容、标准、价值三个基本方面,对己和对他两个基本范畴以及对象、利益预期、频度和情境约束四个基本维度构成。要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需要把建立充满信任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作为诚信教育的起点;把价值提升、标准构建和行为形成作为诚信教育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传统道德诚信理念、西方契约诚信理念、现代诚信理念与价值、诚信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阐释,认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价值基础和底线,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品质和价值操守,把握诚信的内涵与价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者理性对待大学生诚信缺失,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孔子道德规范学说中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研究孔子诚信观对大学生诚信观树立的启示,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诚信状况不仅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分析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的现象与产生的原因,提出通过孔子的诚信思想引导如何在大学生中树立诚信观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耀眼的伦理范畴和取向,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诚信思想贯通古今,对人格塑造、品德的培养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系统考察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的具体内容及其特色对孔子诚信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找寻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孔子看似矛盾的诚信观,可以看出孔子评价诚信行为的最高标准是华夏民族的生存,只要不违背这个原则的诚信都可提倡。孔子诚信观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基本规范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它的基本含义是诚实不欺,言行一致,遵守诺言。诚信在为人、持家、交友、治国、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研究诚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使人们能够自由地游离于网络世界,大量信息的涌现,给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因部分信息的虚假及恶意所为导致网络上的非诚信问题凸显乃至网络犯罪。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的网络蔓延,使一些人的道德情感冷漠、诚信缺失,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诚信伦理教育滞后等。要治理网络非诚信问题,除了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外,网络诚信伦理教育尤其是幼儿网络诚信伦理教育应成为治理网络非诚信问题的根本路径。幼儿园是人生智力开发、人格健全的关键阶段,全社会都应关注幼儿教育,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诚信品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是关涉人生命运的大事,更是关涉一个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因而,包括网络诚信伦理教育在内的伦理教育应该从幼儿园抓起。  相似文献   

8.
宋代理学家继承并发辰了先秦儒家的诚信思想,认为诚信是万善之根,是人性中的五德之一,而“忠”是“诚”的发用,人若不由于诚,则不尽其才。其诚信表征有自慊,慎独,居心率直、不巧言令色等。而诚信达成的路径有尊德性的自诚明与道问学的自明诚两种形式。在当前中国社会及高校诚信缺失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宋儒的诚信现有颇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晓梅 《培训与研究》2010,27(6):96-98,109
经济伦理学中,诚信是一个基本的道德标准。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的、道德的、制度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诚信缺失问题屡见不鲜。由此给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运行以及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企业有必要进行诚信构建,遵循经济活动运行中的伦理规范,与此同时,社会在各个方面也要加强诚信建设,为经济领域的诚信建设创建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传统的儒家诚信思想出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从现实性角度研究当代社会诚信观,通过对传统的诚信观标准的认识与批判,提出诚信观在中国的现实定位。即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基础上,坚持法律约束与道德教化相结合、契约关系与人的道德相结合的原则,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时代特征建立起平等、理性、义利统一的社会诚信观,同时也是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全新的发展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力资源为基础发展、公平与均等发展、兼顾后代利益发展。这种发展观表达了在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高度发展条件下 ,人们对自身长期以来行为反思后的全新的价值定位与全新的伦理理念。这些伦理理念扩散到教育的各个方面 ,使教育从狭隘走向宽广 ,从应试走向注重素质 ,从关注教师和书本走向同时也关注学生 ,从而形成了现代教育中大教育、素质教育、学生主体教育等重大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The marketization of education cannot serve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in constructing the modern school system, nor can it be directly transplanted from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Because the modern school system is a kind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rather than an “economical institution”, what it should focus on is not the ownership of property or the distinction of property, but on the core educational issue, that is,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Such a kind of modern school system requires that the government delegates power to schools to realize academic autonomy in schools (selfgovernance). Translated from Jiaoyu Yanjiu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4, (12): 32–38  相似文献   

13.
当前,诚信教育对从事经济类应用型人才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关乎的到行业的良性发展,更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和我国的国际形象。而作为培养经济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其培养的学生将主要从业于经济领域的一线工作。因此,高职教育中的诚信教育更应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本文就加强经济类高职学院的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人才培养定位和实施对策等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档案作为大学生在学校阶段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在监督学生诚信、学校教学、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管理功能,学校应充分利用好它,让它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的诚信问题入手,对高校学生档案在学生诚信中的作用进行论述,重点对如何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渗透诚信教育进行一番探讨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方面希望能够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更好地渗透诚信教育,另一方面希望以此为基础,能够对加强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工作,为高校今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数学教育改革 ,无不关涉到数学教育价值的抉择与建构 ;数学教育的“训练价值”与“实用价值”、“知识价值”与“能力价值”一直处在“钟摆”与“嬗变”之中 ;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尤其是数学课程改革 ,应该把握住数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特点 ,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 ,数学概括、抽象和推理、证明能力等 )的基础之上 ,促进学生理性和非理性充分、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高职院饺德育是德育有着自身鲜明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德育的功能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的主体性、人文性等价值取向已清晰可见,紧紧把握高职院校德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将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德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师德性相对于教师道德,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修养,自我陶冶,自我充实,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教师德性超越了教师道德的群体性,把“德”指向了群体中的个体。教师德性的提升有助于教育工作的改善,有助于学生道德的进步,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德性的提升,而教师德性的成长,又与教师的自律度、理解度、宽容心、责任心的提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Knowledge about the brain has been growing rapidly since the 1990s as a result of developments in neuroscientific research linked to improvements in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and other brain imaging technologies. As the brain is the ‘principal organ involved in learning’ (1), it would seem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one of the chief beneficiaries of this research, leading to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people lear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a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pproaches. However, the linkage between neuroscience and education has, historically, always been weak, and, we suggest, continues to be so, notwithstanding important research initiatives since the year 2000.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ritically explore current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joint neuro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herein referred to as ‘neuroeducational’ research. There is a particular focus on a critique of the transdisciplinary model as applied in a study of imitation in learners with autism.

Main argument and sources of evidence: Th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key barriers to neuroeducational research, including neuromyths, lack of shared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of the translation of neuroscientific findings to schools and clashing research assumptions, methodologies and traditions. However, a model of transdisciplinarity is presented as a possible way forward. This model is test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paper against the experiences of the authors in conducting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autism and imitation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 Here, we develop the concepts of ‘transfer affordances’, ‘transfer challenges’ and ‘transfer opportunities’ to structure our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cess. These new concepts are defined, and their relevance and utility explained.

Conclusions: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is that the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cess within neuroeducation is complex, far from fully understood and requires further mapping.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ncepts of ‘transfer affordances’, ‘transfer challenges’ and ‘transfer opportunities’ are useful theoretical ideas in pursuit of this aim.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生命价值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活动,又是获得生命价值的手段和途径。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提高生命的价值。教育的生命价值根植于非理性深处,存活于创造之中,要到直觉的地盘上去寻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