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国文坛上涌现了一批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家。周立波同志就是深为人们喜爱和尊敬的一个。他那种富于民族形式和地方色彩的个人风格,那种质朴隽永、凝炼自然、秀丽清新、幽默厚实的艺术特色,早在《暴风骤雨》中就已形成,而在《山乡巨变》中更有所发展,臻于完备。茅盾同志说:“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创作沿着两条线交错发展,一条是民族形式,一条是个  相似文献   

2.
在教初中二册《分马》一课时,我们可以联系作者周立波的其他作品,谈点文学知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暴风骤雨》(《分马》即选自这部作品)和《山乡巨变》这两部作品都很有地方特色。在文学中,地方色彩首先是从语言表现出来的。《暴风骤雨》  相似文献   

3.
席卷中国大地的土地改革运动已永载史册。而今,要捕捉它的历史回音,周立波同志的优秀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则是一部必读的作品。重读这部小说,那难忘的峥嵘岁月,又一次清晰地重现在我们眼前。在党的领导下,贫苦农民闹翻身,求解放,废除几千年来的封建所有制,“分田分地真忙”的动人景象,依然是那么令人心驰神往!同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永远不可磨灭一样,忠实反映这场变革的《暴风骤雨》也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暴风骤雨》的这种艺术魅力除了来自作家着意展示的波澜壮阔的土改  相似文献   

4.
《果树园》,节选自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反映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对华北地区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里的许多不同阶级、不同类型的人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规模较为宏大、性质错综复杂的农村阶级斗争的画面,揭露了地主阶级的罪恶与反动本性,讴歌了党的领导,歌颂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精神。正如冯雪峰同志所评价的:“这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土地改革的、带来了一定高度真实性的、史诗似的作品。”(《〈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它同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同时(一九五一年)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他在文艺思想方面的一部主要著作。现在看来,虽然其中有些提法不大确切,但从总体上说,它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中国革命实际,解决了革命文艺工作的一系列理论原则问题。胡乔木同志指出:“这个讲话的根本精神,不但在历史上起了重大的作用,指导了抗日战争后期的解放区文学创作和建国以后的文学创作的发展,而且是我们在今后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我们学习《讲话》,就要坚持和发展它的根本精神,继续沿着党中央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高晓声的《摆渡》(新版初中语文第二册 ) ,文本情节与《法华经》《楞严经》等佛家经典中常见的典故很接近 ,有些怪诞 ,也有些玄奥。其中 ,寄托了作者对现世的关注———用一种独特的形式 ,用一种独特的声音 ,来呼吁真情写作。至少 ,作者有着力图达到这一高度的尝试———“渡”、“岸”本身就是佛家用语 ;而《摆渡》的创作年代又正是文学开始热起来的时候。《摆渡》是一篇既具有阅读价值又富于思考价值的精品。文章中有着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真实体会 ,我们甚至可以从中感觉到高晓声对文学创作理想境界的追求 ,对文革之后新时代文学发展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此,《讲话》给解放区的文艺界制定出了一条完整的革命文艺路线,也使解放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艺热潮。在这次文艺运动中,涌现出了两朵奇葩,即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两部长篇小说,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一定程度地代表了解放区文艺运动中的丰硕成果。同为完成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反映的是同一题材,即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的土改运动的全貌,并分获1…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跋涉》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跋涉》的写作绝非偶然,它是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学潮流与作者独特生活经历的有机契合进发出的火花,在当时的青年作家之中颇有代表性。《跋涉》在思想阐释和艺术表达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这表明作者当时尚未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学道路,但它为萧红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在萧红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 长篇小说《野鸭河》的作者徐瑛同志,是我们早已熟悉的一位作家.六十年代他就从事文学创作,并以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构成创作特色。近些年来,他不仅在创作上获得了丰收,而且不乏精品,例如,发表在1982年第五期《安徽文学》上的小说《知县街上》,就写得十分洒脱,通篇作品戏谑、诙谐、妙趣横生,给读者留下了深  相似文献   

10.
一篇文章的几大部分如果划分的准确,既可以帮助同学了解作者的思路,又可以使同学更好地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读了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中学语文》上刊登的黄树德同志的《读<科学的春天>》一文后,很受启发,收益不小。但我和黄同志在划分文章的部分中,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拙见,以求商榷。《科学的春天》,是郭沫若同志一九七八年三月三十一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书面发言,选自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人民日报》。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黄同志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即: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复杂多元又影响甚广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该思潮又反过来影响文学创作,体现在向传统回归和对启蒙解构两个维度上。从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叔叔的故事》和《白鹿原》即可以看出“解构”和“回归”是如何成为90年代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关键词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周恩来同志《我要说的话》和邓小平同志在郭沫若追悼会上所致的悼词出发,认定郭沫若是一个“球形发展”的革命家和文化人,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只是他全部贡献的一个方面、主张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不必一味地近距离赏析,而应作适当的远距离观照。意在补充我《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质疑》一文的未尽之意,并针对何益明老师《关于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的几个具体问题,略述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学记》是儒家重要典籍《礼记》中的一篇。据专家们考证,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末年至汉初之间。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的的著述,郭沫若同志认为象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学记》是我国甚至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它在不到二千字的短文中,从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方法到教学原则和教师问题等等方面,都作了系统的论述,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  相似文献   

14.
茅盾同志散文《雷雨前》的写作年代,各家说法不一:有“写于三十年代初期”,“写于一九三0年左右”,“写于一九三二年夏秋之交”,“三十年代前期写的”等等说法——最近我们看到一则资料,其中引录了茅盾同志的一篇短文。现照录如下:《随笔三篇》作者题记我把《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献给年青的朋友们。这里是三篇散文。这  相似文献   

15.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是自觉实践《延座讲话》精神的产物,成功地开启了中国当代农村叙事的序幕,对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围绕《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的创作与批评进行再解读。由此探讨它们在农村题材叙事规范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 老孙头是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贯穿始终的一个人物,真名叫孙永福。这个幽默风趣的车老板子,看过《暴风骤雨》的同志,大概是没有谁能忘得了的。他给人的印象简直太深了。立波同志在《〈铁水奔流〉的创作》中也不得不承认:“读者常常只记得他,对主角赵玉林和郭全海反而淡漠了。”就形象的塑造成功与否来说,老孙头无疑是一个相当生动真实的典型,是用得上“丰满”、“栩栩如生”这样一类益美之词的。对此,人们似乎是有口皆碑的。  相似文献   

1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是毛泽东同志依据中国社会国情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而形成的重要理论文献,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讲话》以其鲜活的生命力至今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讲话》改变了中国文学创作的观念,使文学创作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从此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全新的文学创作方向与模式。另外,在新的形势下《讲话》为当下的文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点与现实反思。  相似文献   

18.
《语文园地》今年第四期刊登了一篇访问记,作者高进贤就老舍文学创作的一些问题走访了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同志。胡絜青说,老舍的‘创作历史应由《老张的哲学》算起。’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期间创作的。老舍是一九二四年去英国。在那里任教五年,收入微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书,也是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关于《史记》的思想意义,人们谈得不少了,本文想着重从它的艺术上大致地作一个勾勒,看一看《史记》的审美价值主要在哪里,作者的审美观是怎样的,以及作者的审美观与汉代的美学思潮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史上,建安时期无论是从文学创作还是从文论建设上看都是一个辉煌的时期,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代。在文学理论方面,建安时期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主体之才性和文学创作至要关联的崭新命题。这一命题在建安时期出现并非偶然,它既与西汉王充之元气论,又与当时流行的人物品藻思潮关系甚密。其文气说强调的根本是创作主体的才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