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谁愿意当一次播报员来播报一下? (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互相交流。) 2.通过课件出示优美的小涛让学生了解风的存在。(课件呈现配有形象、动感的风声和视频画面的小诗。)  相似文献   

3.
通过《风娃娃》的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展现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观测风》一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实际观测,使学生学会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观测风向和风力。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中努力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基本教学理念,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分工协作、动手制作,制定方案、实地观测,成果汇总、跨地交流等方式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风是流动的空气”和“刮风的现象”等内容,能够较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刮风现象并由此引发为什么要观测风、怎样观测风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风的欲望。设计思路从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出风的特点和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列举生活中的测量风的方法中,总结出…  相似文献   

5.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十课 学习目标: ①引导学生认识风能。 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风力玩具。 ③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从曲调和情感两方面感受《阳关三叠》,了解歌曲的音乐风格。2、能尝试用连贯、圆润的声音演唱《阳关三叠》,体会古代歌曲的行腔韵味。3、欣赏绛州鼓乐《秦王点兵》,感受鼓乐演奏的多种技法和非凡魅力。在此基础上对比赏析现代绛州鼓乐《鼓韵龙腾》,感受古今绛州鼓乐的不同,激发对鼓乐  相似文献   

7.
陈鹏 《现代语文》2008,(3):79-80
[教材依据] 鲁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荷塘风起》。 [设计思想]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上,赋予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的自由,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课型:音乐鉴赏课年级:高中一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欣赏民歌《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了解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教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教材分析:汉族民歌按不同地区的音乐特色可以划分为八个色彩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本课所指南国风包含了南方色彩区(西南、江浙、闽粤台以及南北过渡色彩区(湘鄂、江淮)。其中,《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分别为西南、江浙、湘鄂三个民歌色彩区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能从多方面感受风的存在,并能提出有关风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出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初步学会做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来自《春风拂面》一课,本课由四部分组成:回顾与提问——组织学生通过“找词语”的形式来描述不同类型的风,提出一些关于“风”的问题;猜想与计划——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并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事实与证据——搜集资料,了解风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绘本阅读是低年级学生阅读的重要环节。在绘本阅读中,语文教师需要提高低年级孩子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对美的感受力,让学生在"悦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基于此,本文对《风中的树叶》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再现。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2007,(5):54-55
一、内容简介 看到《火鞋与风鞋》这个名字,相信读者都不可能猜到这本书写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没想到,作者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成长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14.
15.
祝宇 《现代语文》2009,(12):93-94
一、教学理念和设计理念 本课定位为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是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代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谈话:上节课我们猜了一个关于风的谜语,并且知道了风能把秋天的树叶吹落,可以使花在二月开放,以及风吹到江面和树林中的情景。那么,风吹到海面上又是怎样一幅景象呢? 2.学生谈体验。(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也可以是电影、电视中见过的)  相似文献   

17.
《风》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的第一篇课文,在讲读时,首先让学生看《读写例话》的题日——观察要细致,并指出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求让学生注意这篇课文哪些地方观察得很细致,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旧北京的春风、刮风时、没风时。在讲读教学时叫学生回答出本文的线索,教师板书。板书时,有意把“旧”漏掉。在学习第一段,当讲到“那年月,人们只知道砍树。不晓得栽树,慢慢地山成了秃山,地成了光地”时。说明旧北京的衰败破落。教师再提问,让学生找出老师“疏忽”了的地方。学生回答,教师加上“旧”字。适时地讲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京,是繁华的大都  相似文献   

18.
教材: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设计理念: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语文教学应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让课堂充满童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基于  相似文献   

19.
我在教学《风》一课(人教版六年制九册6课)时,先让学生弄清什么是风。刮风是学生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究竟风是什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在他们的头脑里却并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让学生经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获得认识,这些活动,意在诱导他们积极投入自行探索知识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提问学生刮风时有什么现象?学生能根据平时刮风的经历,说刮风时树枝摇摆,地面的树叶会被风刮跑,人迎风走路会感到费力……这些现象都是认识风的本质的感性基础。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你看到旗子在风中飘动,烟柱被风吹得倾斜、树叶被风刮跑,你也能感到风的吹拂和力量,可是你能看得见风吗?学生答不能看见。在我们周围,什么物体是看不见的?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气。  相似文献   

20.
《风》的作者以他那特有的语言风格,细腻地描述了解放前北京春天刮风时破落衰败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反动势力的反感与不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