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6):155-160
采用Aitken拖延问卷(API)、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自尊量表(SES)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和消极)、自尊、拖延行为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与积极应对、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积极、消极应对两两相关都显著.大学生的消极应对能直接显著地正向预测拖延,而积极应对、自尊水平则能显著地负向预测.自尊水平在大学生的积极、消极的应对策略与其拖延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应对方式(积极和消极)既能直接预测大学生群体的拖延,也能通过自尊的中介变量作用间接影响拖延.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学生学习拖延问卷》对河西学院185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拖延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7%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拖延现象,大学生学习拖延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生学习拖延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但不存在学科与城乡差异。男生的学习拖延行为多于女生,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拖延行为少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学习拖延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较大,这些消极影响包括情绪困扰、学业不良、生活不适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CL—90、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嘉应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306份有效问卷进行对照研究。结果:SCL—90各症状因子贫困生高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更多采用自责、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应对方式的自责因子有显著差异;应对方式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需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趋于成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自责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文科在幻想因子上显著高于理科。蒙汉族在解决问题和求助两个积极应对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其他几个消极应对因子上,蒙古族大学生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应对方式不存在性别和来源地差异。根据内蒙古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年级、专业和民族特点,引导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拓展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5.
以5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检验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社会支持在性别、年级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应对各因子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四个应对因子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主观幸福感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年级差异.(2)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解决问题、求助两个应对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四个应对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3)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直接效应(β=0.289,P0.001),而且应对方式中介效应也显著(β=0.197,β=-0.366,P0.001),其中成熟应对方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9.7%,不成熟应对方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8.9%.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焦虑状况、应付方式、防御方式的特点,并探讨焦虑与应付方式、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用焦虑自评量表、应付方式问卷、防御方式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16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第一,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2.7%,其中轻度焦虑的大学生占30.3%,中度焦虑的占2.2%,重度焦虑的占0.2%;第二,大学生在问题解决应对因子上的平均分得分最高,其次是求助方式;第三,大学生在成熟因子上得分最高,其次是中间型,再次是不成熟型;第四,大学生焦虑与应付方式、防御方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结论对大学生进行应付方式、防御方式的教育有利于减轻大学生的焦虑。  相似文献   

7.
贫困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探讨贫困大学生自尊状况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对153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中的一些因子与非贫困大学生有显著差异,且贫困大学生自尊的构建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选择应用存在显著相关。结论:良好的社会支持、积极的成熟的应对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边疆高校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相关状况.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SCL-90量表对900名学生进行调查并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试采用积极型应对方式多于消极型应对方式,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上得分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在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结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采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视障大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应对方式问卷(CSQ)对104名视障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视障大学生焦虑状况、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视障大学生焦虑平均得分为46.50±10.29,17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总发生率为16%;视障大学生在问题解决应对因子上得分最高,在自责应对因子上得分最低;视障大学生焦虑分与各应对因子分存在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对视障大学生焦虑评分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考察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海南省五所高校842名在校大学生应对方式和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总体运动量偏低,根据运动量评定标准,七成以上学生运动量≤19分,处于波动量水平;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应激事件时主要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成熟型应对方式;大四学生成熟型应对方式使用程度最低;男、女大学在求助因子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处于波动量水平的大学生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使用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1.
以538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波士顿情绪智力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的特点及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性别不同和生源地不同的大学生在情绪智力各因子上差异不明显,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我意识、自我激励、人际情商和情智教练四个方面都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应对方式方面,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均不太显著。情绪智力各个因子都与SCL-90总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与SCL-90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自责和退避因子与SCL-90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人际情商、自我激励、自我意识、自责、解决问题和求助与SCL-90总分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线性关系,能够联合预测71.6%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学业拖延问卷对574名小学生进行测试发现:1小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男生较女生更为普遍;三年级小学生学业拖延得分最高,其后依次是六年级、五年级和四年级;独生与非独生、城乡小学生学业拖延不存在显著差异;2父母关爱、鼓励型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显著负相关,而控制型教养方式则与其显著正相关;3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因子与学业拖延显著负相关;4母亲关爱对学业拖延有负向预测作用,而父亲控制则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管理对学业拖延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机抽取上海七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学习拖延和个人评价的被调查者,对他们进行集体施测.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现象比较普遍;医学、法学类大学生的学习拖延程度较高;大学生的个人评价与学习拖延程度显著相关,其中学业自信、社交自信对学习拖延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重塑认知评价是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学习拖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湖南某大学具有留守经历的1787名大学生、具有流动经历的1160名大学生和3823名常态大学生进行测量,比较他们的心理状况,结果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均分显著高于流动经历和常态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以及与父母关系的均分显著低于流动经历和常态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健康适应、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学习压力因子可有效预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学业倦怠对农村初中生学习效能与学业拖延的调节作用,探讨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或缓解学业拖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学习效能感、学业倦怠、学业拖延问卷对293名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不同性别、年级的农村初中生学业拖延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7.245,p<0.01;F=3.928,p<0.05),男生学业拖延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年级越高,学业拖延得分越高;学生自评学业成绩越差,拖延越明显(F=10.247,p<0.001)。学习效能感及其各因子与学业拖延显著负相关(p<0.001);学业倦怠及其各因子与学业拖延显著正相关(p<0.001);学业倦怠对学习效能与学业拖延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结论:提升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效能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减学业倦怠与学业拖延。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探讨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安徽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解亚宁编制的建议应对方式问卷对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状态焦虑水平要明显地高于非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特质焦虑水平远低于非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状态焦虑与消极应对和生活事件的其它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特质焦虑与消极应对和生活事件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它因子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消极应对对焦虑总分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因此应重视对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开展基于情绪调适、应对方式、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应对方式问卷(CSQ)对某特教学院121名听障大学生焦虑情绪及其应对方式特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本样本组中听障大学生焦虑的平均得分为47.81±7.46,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4.9%,不同年级、性别的学生之间没有差异.听障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解决问题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4个应对因子上存在年级差异.焦虑状况及其应对方式有一定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提示,退避对听障大学生焦虑评分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习不良初中生应对方式、教养方式与情绪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状况的关系.方法:在某中学507名初中生中筛选出48名学习不良学生,同时在剩余学生中随机选取48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简易应时方式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量表,对96名被试进行测试.结果: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积极/消极情感状况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消极应对方式、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过分干涉是学习不良初中生情绪状况的有效预测因子(F=57.96,R2=0.48,p<0.01);积极应对方式、父母温暖与理解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情绪.结论:应对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是学习不良初中生情绪状况的重要预测源.  相似文献   

19.
人的压力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关系。高师专科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反映其特定的人格特征,通过对此群体的应对行为的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高师专科大学生应对行为有两种类型:“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和“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不成熟型,其中运用不成熟的压力应对方式的学生已远远超过半数;自卑心理突出,缺乏成就动机,不同专业、性别之间没有差异;某些应对方式因家庭来源、年级不同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3所大学的426名女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毕业生求职期间的积极心理资本整体水平较高,一致性水平较好;她们主要采用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应付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同时积极心理资本因子对应对方式成熟因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培养和开发女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就业情境,促进女大学生的有效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