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我们要改变长期以来将美育摒弃在课程教学之外的错误观念,通过渗透的方式将美育纳入整个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始于学生的审美主体意识的激活,以主体审美理解的深化而结束,始终伴随着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一、中专校要重视美育工作目前中专学校对美育的认识不到位,在日常工作中没有认真研究过如何开展美育工作,有的学校也只征订了美育教材发给学生阅读,再辅以几次讲座应付了事。也有人认为目前中专生就业的的主要岗位是一线操作工,不需要艺术修养和形象思维。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妨碍了中专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为不利。美育不但包括审美和美感,还包括创造美、建设美、净化人的心灵,抵制丑恶,美化环境等内容。通过美育实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心理,能达到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开发智力…  相似文献   

3.
金星  李如密 《江苏教育》2023,(40):32-36
学校课程美育立足课程中的美育元素和精神,探寻课程内在的审美联系并使其有机联结,进而产生课程的美育协同效应,形成学校课程稳定而有序的美育结构。学校课程美育是对美育课程的补充与深化,力图在课程实施中使学生由内而外地产生审美理解与认同,实现课程的美育目标。学校课程美育需要将美育作为课程实践的出发点,从理念、资源、机制与内容等关键要素入手,围绕学校、教学、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开展课程美育的协同实施。  相似文献   

4.
梁明权 《广西教育》2004,(7B):36-37
美育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最终成果就反映在学生的作文能力上,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教美育,就成了作文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它不仅是作文能力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那么,怎样进行作文美育?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202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作为全面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建设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开齐、开足和上好美育课”保证了学校美育由无到有、由有到多、由多到好的课程建设要求,体现了学校美育从普及化到多元化再到优质化的渐进过程。为了促进中小学美育发展,应该依据政策要求加强学校美育治理,建设高质量美育课程体系,同时依据“各美其美”的逻辑,形成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双轨发展模式,坚持“五育并举”,形成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相结合的立体美育空间,实现家校社“美美与共”的格局,推动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其价值在于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性任务,贯通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性。课程建构逻辑是课程内容筛选、架构与组织的法则,“幼小中大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逻辑在于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内外融通,追寻课程最大化累积育人功效的实现。为此,“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需要坚持素养导向,以目标统领“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优化素养模块,以大概念凝聚“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强化素养认知,以认同力量驱动“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立足素养发展,以评价机制促进“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  相似文献   

7.
"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被简化为"全面实行美育中考"后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为此,首先应当说明美育是什么,美育教什么,美育考什么.美育是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这些对象化的客体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校美育应当包括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既需要艺术类课程发挥主体作用,也需要其他科目融合...  相似文献   

8.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决定》正式将美育列入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发展的有利手段,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能够为美育课程开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同时对于美育课程的完善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过程中,需要遵循逻辑性,促进多方评价主体的协同,使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本文对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路径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包含整合多元评价内容等在内的多项措施。  相似文献   

10.
调查发现,目前美育在中小学被弱化的现象相当突出。许多地方由于对美育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学校美育工作明显落后于德智体三育。下面我就美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定位和美育的实施途径谈一谈自己的观点,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教育同仁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美育育人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将美育建设与发展纳入到学校总体规划中,确定美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特色的长远目标。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将美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研究固化下来,形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及前瞻性的理论体系。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美术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特色的美育核心课程群,建立能够全面开展美育工作的新团队。  相似文献   

12.
周好 《林区教学》2023,(8):92-95
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五育融合,凸显中华美育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拓宽课程广度和深度,从明确方向、注重实践、学科融合和科学评价等四个维度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刘欣宇 《成才之路》2024,(4):109-11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教育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价值日益凸显。音乐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表达力和想象力。文章阐述音乐鉴赏课程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实施原则,从科学构建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创新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等方面对音乐教育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实践策略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育课程是在中小学美育工作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得以确立和优化的,负载着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等多重价值期待。美育课程以实体的艺术课程和非实体有机渗透美的其他课程为载体,具有延续以美化人传统、推进五育有机融合、增创美育教学实效、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的作用。然而,在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着课程目标功利化、课程理解狭隘化、课程内容模糊化以及课程实施形式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在建立美育规范制度的基础上,引导教师理解美育课程,挖掘富有特色的美育元素,构建美育课程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5.
探讨摄影课程与传统文化艺术进行融合美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意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研究认为:融合美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格修养,让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融合美育有利于大学生民族观、国家观的养成;融合美育的教学内容可以从思想情感表达、意境营造、构图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教师在美育专题课教学前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艺术与美学的相关著作,课后需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拍摄训练,并给予及时反馈。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美育肩负着推动个体、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美育是铸魂育人工作的一部分,其既能推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然而,现阶段部分高校的美育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求,亟待做出调整优化。首先分析了高校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其次基于美育的现状,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构建美育课程体系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课程美育聚焦课程中的审美元素,加强课堂、学科及家校间的美育联系并使其有机融合,使美育成为课程育人的内在支撑力量。围绕“课程融美、美课育人”的教育追求,课程美育重点思考如何将美育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包括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的美育协同实施。课程美育是新时代课程育人的具体实践,使审美成为学校育人的有效生长点,以此推进综合育人方式的协调发展、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8.
美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是一个渗透的过程。这是因为中小学美育的任务不是给学生单纯讲授美育理论,让学生接受美学的几个概念,而是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整个人生追求得益于美育。要加强学校的美育工作,就应该把美育很好地渗透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19.
明确大学美育目标是有效实施大学美育的前提。研究和明确大学美育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工作审美素质,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审美素养的专门人才,成为“工作的艺术家”。走出大学美育的误区,提高美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美育校本课程是佛山市东平小学基于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特色发展方向、教师特长三个维度开发的,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以本土传统文化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支撑点,创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让学生继承和挖掘本土传统文化,推动学校的美育和德育教育改革,开展学校德育特色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