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运用职业价值观量表与成就动机量表,对西安市407名大学统招本科生、自考生、高职生进行了问卷测验.结果发现在职业价值观目的性与手段性两个维度上,男女生的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统招大学本科生、自考生、高职生三类学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同时文、理、工三类学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追求成功倾向高、低组大学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回避失败倾向高、低组大学生的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职业价值观与成就动机间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王鑫 《华章》2013,(24)
主体间性主要是为了让两个不同的主体在交流的过程中,在价值、认识等方面上达成一定的共识,并且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促进双方的全面发展。因此,将这种思想理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当中,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提高了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本文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进行详细的介绍,讨论了主体间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更新和实际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袁毅荣 《广西教育》2008,(18):19-20
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学校教学的主导及主体性、学生的德育教育等方面的应用,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维度上的大学英语测试评价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哲学体现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统一性及内在相关性。文章简要阐述了主体间性哲学的内涵,指出大学英语测试评价在本质上是主体间性的,是对教育主体间双向建构和双向整合的过程进行的评价,并结合我国目前英语教学实际,对主体间性维度上的大学英语测试评价模式的建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技术工作者需要在"客体技术"和"主体技术"的框架中,从技术的目的性出发进行思索。教育技术归属于"主体技术"的范畴,具有明显的主体性质。在此假设引领下,进一步认识到对实体技术的教学意义和功效的开发是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社会性的伟大发挥,也是技术的人性和社会性的具体表现。认识实体技术的可能性,并最大限度地、人性化地、策略性地发挥实体技术的教育教学功效是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6.
由于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的不确定性,导致辅导员工作的本位职能发生异化,由此产生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的不明晰。从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出发,理解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本质属性,提出在主体间性视域下辅导员职业角色的重塑,丰富和发展角色的教育功能,提升工作能力和成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化通讯方式的发展与变革,大学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自媒体条件下的创新,发展成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基于这种背景,探讨自媒体条件下主体间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必要性、转向的障碍以及促进转向顺利实现的措施,以期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王博 《职教论坛》2012,(10):38-43
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指教育活动对个人职业存在与发展,时社会“人才——职业”间结构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该问题是一个为学习者、教育者、社会用人方等多主体意愿决定的主体间性问题.文章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为背景,从教育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出发,以职业存在及演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为基点,系统分析了职业需要教育为它做什么和教育能够为职业做什么的问题.并从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有限性的现实出发,对教育实践中的策略选择和改革思路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在多个主体间进行的复杂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教师主体按照一定的教育理念,应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凭借一定的教育技术手段,将一定的学科知识内容编码为信息流,以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接受这些蕴涵着知识、技术和教师情感等信息时,其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信息的接受程度,产生的知识累积、引起的情感、素质和能力变化因人而异.在这种不平等与平等统一的交往、对话实践中,多主体是同在的,产生的多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这就是教育实践中的主体间性.尊重主体间的交互主体性是获得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高校教学质量检查组于 10月 2 9日至 10月 31日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教学质量检查。该院领导对此次检查工作高度重视 ,各级部门积极配合 ,周到服务 ,为检查组顺利完成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检查组利用三天时间 ,通过听汇报、查阅资料、参观现场 ,召开座谈会及听课等多种形式 ,参照《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检查参考指标》 ,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各项教学工作进行了逐一检查 ,现将检查结果向学院领导反馈如下 :一、总体评价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有关教育政策 ,坚持以…  相似文献   

11.
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30年的恢复、调整、改革和高速发展,形成了以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实施为主要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已往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研究仅停留在表层原因的分析上。本文提出,应深入到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培育合乎时代精神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以及合乎国情的职业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与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在目标内涵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价值耦合与精神相契,但与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相比,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还刚刚起步,存在理念、制度、课程、教学等方面障碍。开展合乎新时代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应理念践行,体制破题,名校协同,加快通识教育"进度";通过课程推进,名师塑课,"三教"改革,提升通识课堂"效度";通过通识转型,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深化通识育人"精度";通过环境优置,价值引领,浓郁文化,保持通识育人"温度"。  相似文献   

13.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理念包括育人为本理念、终身化理念、市场导向理念、校企合作理念和注重素质理念等;职业教育观念包括发展观念、价值观念、形象观念、改革创新观念和环境观念等。通过对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调查发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了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创新,促进了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风气的形成,引领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创新教育,以培养更多创新型的应用性人才。建构主义理论蕴涵丰富的创新教育思想。为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建构主义的积极理念。高职院校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师生观和教学观,了解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意向;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从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教师素质和学习评价等方面来优化创新教育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5.
"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面对温家宝总理这样一个命题,作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确需要从所从事的这个类型教育角度去深入思考和探讨,这是历史的责任。应该说,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源于孔子、致力于经学。"学术型"教育链条唯大独尊的价值取向,以及明显的官本位社会心理色彩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更不利于应对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担当。积极设计一种学术(研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工种)教育并举并重、各路人才等值,多样多元化教育立交互通的系统性教育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建设职教的目标主体是行业企业,人才标准是行业企业说了算的合理机制体制等若干方面,可以说是在当代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是指导高职教育办学实践的前提条件。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对高职教育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课程观念和发展观念重新审视,以丰富办学理念的内涵,提升办学观念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一些新思想、新概念搭建一种教育模式框架,并在此框架下,探讨会计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并形成这种新模式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体现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思想,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对高职反应过程与设备课程从课程设计思路与理念、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方法的应用及考核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高职化工类专业课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黄巽于1933年创办的广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的建校文件与实践记录为主要研究依据。介绍了黄巽的生平和广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的创立背景,重点对黄巽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在办学实践中的体现作了研究,认为黄巽对职业教育的内涵理解甚深,在理论与实践上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前瞻性,通过长时间的探究与实践,形成了民国时期广东职业教育中的一种典型模式。黄巽的职业教育思想对今天的职业教育仍具有启发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BOOK REVIEW     
The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wards 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has led to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work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This article pictures teaching in innovative, competence-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In a multiple case study, the teaching practices of 10 teachers from five vocational schools were thoroughly studied. By examining not only the actual behaviour of teachers but also their related personal ideas and professional attitudes, we learn about the ways teachers implement new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their experienced uncertainties, dilemmas and practical tensions. These insights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spec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the micro level of educational processes, that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lications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new repertoires of teaching behaviour and teaching methods – all in the contex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