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传递的信息也是鱼龙混杂。当Web2.0时代来临之时,P2P技术出现并不断广泛应用于网络传播中。P2P的网络模式像是一个"无政府主义"社区,使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与控制相对于传统的网络传播模式来说更为复杂与困难,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制、改进技术以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才能解决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2.
复杂网络统计参量是描述复杂网络结构的普适参量,病毒的传播与这些基本参量密切相关,病毒传播速率与复杂网络统计参量间存在确定的联系。文章推论了复杂网络中病毒传播速率与基本网络参量的函数关系。利用这一函数可以在已知的网络结构参数时,得到病毒传播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3.
复杂网络统计参量是描述复杂网络结构的普适参量,病毒的传播与这些基本参量密切相关,病毒传播速率与复杂网络统计参量间存在确定的联系。文章推论了复杂网络中病毒传播速率与基本网络参量的函数关系。利用这一函数可以在已知的网络结构参数时,得到病毒传播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4.
郭本华 《安顺学院学报》2011,(5):123-125,135
文章利用复杂网络传播与响应,研究了对复杂网络鲁棒性的影响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复杂网络的相互作用系数,可以作为衡量复杂网络鲁棒性的一种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5.
网络恶意传播的个体心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意传播是近年来在网络传播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并泛滥成为一种网络诋毁文化,甚至形成具有杀伤性目的的网络战略.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编辑的刻意为之的作用是显见的.网络与现实环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行为主体的匿名性,在一个具有道德与伦理共同约定的接受氛围中,适当的或者与受众接受情感方向一致的恶意传播就易于被放大、再传播和完全接受.网络恶意传播一般刻意为之,以追求"尖叫效应".这类恶意传播,有时不尽是个体私媒体的传播,除了个人外,许多媒体(包括主流网站)也会根据自己的政治或商业目的,通过制造新闻热点议题,操纵公众眼球,达到恶意传播的目的.由此可见,网络的社交匿名性给网络使用者提供了不用顾忌后果而任意宣泄的途径,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的心理呈现出明显的去个性化和去抑制性特点,这是网络恶意传播的重要原因.网络编辑应该注重对于恶意传播的管理,而不是参与再传播;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加强对网络传播者的道德教育、培养健康人格,规范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实行分众传播等办法来实施.  相似文献   

6.
《商洛学院学报》2017,(5):81-86
网络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过程。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理论为信息传播活动的研究建构了基本的研究框架,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中,"5W"模式逐渐被优化为"1S+3W"模式。以"1S+3W"为理论基点,从信息传播参与者/主体、信息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四个角度,对网络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进行概括分析,可以揭示网络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特征及其活动规律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7.
梳理了网络科学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论述了研究网络舆情传播应用模型的必要性,综述了几类重要的网络舆情模型:传染病模型、观点动力学模型及博弈论模型等及其在复杂网络上的新的应用和发展,总结了目前复杂网络上的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张香萍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0):116-121
"网络水军"从事的仍然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传播活动,但这种传播活动自始就与社会道德甚至法律相违背,实质是失范的信息传播活动。互联网对民意的操控和制造是"网络水军"兴起的根本原因,互联网的繁荣与管理的滞后为"网络水军"提供了现实条件,社会转型期复杂的受众心理为"网络水军"准备了受众因素。相关部门对"网络水军"的治理,需注意协调处理好网络自由与网络管理之间的关系,坚持惩防并举、以防为主的治理方针,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9.
邵天松 《语文知识》2014,(12):10-11
在当代语文生活中,网络渐渐成为新兴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得以迅速流行的重要推手。首先,网络的迅速发展,催生出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化。而作为语言诸要素与社会文化互动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大量的网络新词。其次,网络传播的迅捷性使得这些网络新词能够迅速传播,从网络词语开始陧慢地进入到全民词语中。在考察这些网络新词的来源时,我们发现在网络新词的生成机制中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即选取一个旧有词语,灌注新的意义,借助网络的传播,使之成为一个网络新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信息或观点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对于理解复杂网络理论动力学特征、挖掘传播规律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基于 Deffuant 模型,设计一种节点状态伴随其自身观点变化而改变的信息传播模型,模型节点具有一个影响其状态的观点值,通过引入状态改变域参数,使节点观点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变化,最终节点状态发生改变,而节点状态则由初始传播者观点邻域决定。在该模型中引入扰动信号源,结合在实际复杂网络结构中的仿真实验结果与相应理论分析模型特征,验证模型正确性与有效性。实验表明,初始观点传播者对最终传播结果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作为传播目标的观点,其概念越宽泛,在网络中引发的群体犹豫越大。  相似文献   

11.
简单层次网络上的自组织临界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二维格子地震(OFC)模型研究了简单两层网络上的雪崩行为.考虑到层间的性质或功能有差异,在OFC模型中引进层内控制参量α和层间控制参量β,得到其雪崩大小在一定范围内满足幂律分布,超出一定的值,系统便不再处于自组织临界态,而处于超临界态.另外,膜电位平均值的时间序列的功率谱也近似满足1/5幂律行为.  相似文献   

12.
网络生活是人类不可逆转的生存境遇,同时网络的巨大利益和危机,也将人类推到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网络危机的本质就是网络文化的危机,网络文化合理性的不足或缺失是网络危机的深刻社会根源。网络文化是网络生活的依托,网络生活必须依赖文化获得意义,重建网络文化是走出网络困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给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 ,同时也带来了如何组织、规范网络信息 ,保证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挑战 ,只有立足于网络控制 ,从网络信息的集聚、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塑造等三方面 ,加强信息服务的网络调控 ,才能从整体上把各图书馆联成一个超级信息组织管理机构 ,从质量、技术和制度上构筑美好的网络前景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既拓展了人们生存、生活的自由空间,又是一个需要自身规范的家园。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矛盾是网络文化的基本价值冲突,它影响着网络文化价值中一元与多元、民主与集中、个体与社会等矛盾。但是,网络自由和网络规范又是统一的,无论我们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网络行为,还是用社会道德和网络道德来倡导网络价值主体自律,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保障网络自由,同时,网络自由的实现也促进了网络道德规范的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有向权重网络的内在演化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度量的网络演化方法.演化过程分为两步:连接关系的演化和权重关系的演化.通过分析历史数据的特征控制演化过程,其中网络度量被用作控制参数.这一研究可以极大的帮助我们预测网络的发展.我们将这一方法应用于部分世界贸易网络的演化研究,该贸易网络的研究有助于世界珊瑚礁的研究工作.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结合现有校园网网络流量监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Cacti的网络流量监测系统,实现校园网络流量的可视化管理和监控工作。利用Cacti的SNM P信息轮询机制及网络气象图插件,实时获取网络流量信息,直观的显示网络链路的带宽和负载状况。实践表明,该系统的运行提高了校园网络管理的效率,也为网络的优化及调整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人类即将进入网络化时代,计算机和电信技术对人类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高校的网络环境,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的态度正处于由上网前的神秘感到上网后的信息感的过渡阶段。也可以说他们对网络充满了爱与恨相交织的矛盾感情。  相似文献   

18.
以石英玻璃为例,计算了导带电子光吸收速率、雪崩击穿速率和光致电离速率,发展了雪崩击穿模型,建立了激光-石英玻璃相互作用的动态理论,并用fortran语言编程求解了耦合方程组.研究表明,在400nm激光作用下,当样品表面形成等离子体时,激光局域在样品表面而不是迅速下降.我们以能量沉积为标准计算了材料破坏阈值与脉冲宽度的依赖关系,理论结果与实验符合得很好.结果表明,即使在可见光的飞秒激光作用下,碰撞电离仍是导带电子产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课程的发展亦与时俱进.出现了新的课程模式,即网络课程,而高校则是课程网络化的前沿阵地,虽然我国高校的网络课程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笔者试着就什么是网络课程,如何建构网络课程.高校课程该不该网络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得出一些有开拓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网络诚信意识是网络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网络诚信缺失的现象。规范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公共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诚信缺失的影响与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