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作为学者的曹文轩一直关注孩子们的读书、生活、成长。他的小说以其精美深厚,充满诗意的人文关怀表达了他对生命与自然的思索,表达了对少年成长的关注。在《孤独之旅》里,作者以美的意境、美的形象、美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是一组表现少年生活的小说。《故乡》中少年闰土堪称表现童年回忆的经典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从少年若瑟夫的视角认识亲情、人生和社会;《孤独之旅》是一个男孩在孤独的牧鸭旅途中成长的故事;《心声》细腻刻画一个敏感的小学生面对当前学校教育某些问题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是篇幅较长的自读课。课文展示了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坚强的成长历程。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案例】这是我前不久参加一次赛课的课堂纪实。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孤独之旅》.课文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作为反映成长的"励志小说",应该说《孤独之旅》非常适合初三学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塑造了一批富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自我的孤独。《故事新编》表现了创世者、救难者和复仇者的孤独,从而表现了鲁迅心境上的孤独、小说人物形象对鲁迅孤独的折射以及鲁迅自身对孤独的摆脱等一系列创作主体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描写了主人公杜小康因家境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展示了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课程标准》中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将过去潜藏在知识、技能目标中的人精神凸显出来,达到真正育人目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教师,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挖掘出课潜在的有价值的人内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学生之目的。在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一中,我真正领悟到语课堂教学革新给教育带来的巨大惊喜,领悟到课所折射的巨大人魅力。它是一部当代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经历过“孤独之旅”的少年杜小康,他的那份孤独,已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地雕刻着他的灵魂,这一经历深深打动了学生,震撼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意识到孤独的价值在于“获得生活经验,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本文的主人公杜小康在小说中原来是班长,学习一直在班里数一数二,家境优越却不骄纵,还大度“乐善好施”,关键时刻有胆识,深得同学的拥护甚至崇拜爱戴。家庭遭遇变故而失学之后,他对念书一事念念不忘,甚至去学校偷同学的书回来读,只是最后迫于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让他继续上学才与父亲去了芦荡养鸭。  相似文献   

13.
郭敏 《语文天地》2011,(1):22-23
曹文轩《草房子》的一小段文字《孤独之旅》被选人了初中语文课本,这是一段小学生杜小康走向成长的文字。大红门里的杜小康,因家道一落千丈而失学,其痛苦中的沉沦与奋争,撼人心魄。他跟父亲放鸭的那些日子,寂寞、孤独煎熬着他,也在摧生着他。暴风雨里,他像高尔基笔下那只搏击风浪的海燕,在莽莽苍苍的芦苇荡里狂奔着,追赶失散的鸭群。  相似文献   

14.
论后现代小说中的"孤独"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后现代小说文本中凸显的“孤独”感作为主题 ,以美国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日本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和上海卫慧的《上海宝贝》为审视对象 ,将这三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并列 ,通过对作品文本和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的分析 ,来具体讨论“孤独”情结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中主人公杜小康在经受了少年成长的痛苦与煎熬后,体会到了成长后的幸福,那是一种能将成长中的伤口解读为一朵美丽的花的勇气与豁达,是承受了人生第一次磨难后的成长的觉悟和孤独的苏醒。从此,责任担在肩上,生命变得坚韧,人生渐趋丰饶。  相似文献   

16.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和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同是存在主义的作品,共同反映了世界的荒诞和人与世界的孤独无助。然而,由于受不同文化影响和作者视角、表达手法的各异。两部小说在叙事结构和精神向度上却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阿妮塔·布鲁克纳是当代著名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多表达了对当代知识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孤独”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其小说《欺骗》中,作者同样揭示了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孤独处境,传达了深刻的孤独主题。小说中存在着信任---欺骗、梦想---现实、自由---责任这几组二元对立。这些二元对立因素不仅构成了文本的矛盾冲突,而且也是造成小说中女主人公安娜孤独处境的原因。作者通过这些二元对立项的设置,传达了深刻的孤独主题,表达了对当代知识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选编在人教版初三课本小说单元中。这部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情感细腻。这段节选独立成章,展示了小主人公杜小康在野外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恐惧,走向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文章虽思路清晰、内涵丰富,但因为是同课异构,一篇课文两位老师教授,这就需要做到角度相异,侧重不同。小说的三个要素是人  相似文献   

19.
红柯小说的最大特色是有一条巨大的根系,这条根系是连着人性的,是渗透着某种宗教气息的。在《红蚂蚁》中,红柯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孤独者的宗教仪式,试图以一种子虚乌有的方式解除人类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名作家马尔克斯的重要作品,1982年作因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学奖。小说描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这是一个落后、愚昧、迷信的家族,家族里一代又一代人的眼神中,都飘荡着一种“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因而,命中注定,它最终归于灭绝,这已成为读的解读共识。然而,我们在阅读中却无法忽视这个孤独世家中的一个异质存在——乌苏拉。正是因为她的存在,这个家族繁衍生息了七代而不是两代、三代,正是因为她的存在,这个家族生存了一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