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容简析"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会求圆面积和求长方体、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机动态的引入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2.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其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相似文献   

2.
徐耀辉 《辽宁教育》2008,(1):117-118
“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会求圆面积和求长方体、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机动态的引入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2.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其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相似文献   

3.
在解决数据充分的应用题时,学生往往得心应手,而遇到一些数据很少甚至没有数据的应用题时,教给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十分必要。一、设数法有些题中没有直接交给数据或没有数据,需要创设一些合乎逻辑关系的数据,从而推倒或计算出正确答案。例如:圆柱体底面半径是圆锥体底面半径的2倍,它们的高相等,那么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几倍?题中明显缺少数据。我们可创设一些简单的数据:假设圆锥体底面半径为1,那么圆柱体底面半径就是2。如果它们的等高是3,即可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并得到圆柱体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12倍。…  相似文献   

4.
在讲圆锥体积时,我先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一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几次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评选活动;对授课教师的教育思想感触颇多。现以“圆锥体体积公式推导”的两个教学片断为例,就教育思想这一问题与同行商榷。甲老师的效法师:我们会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怎样求圆锥体的体积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并找出求圆锥体体积的公式。老师默不作声,徐徐出示一个空心圆柱和一个空。c圆锥,抬出一盆红颜色水。他首先说明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空心圆锥盛满水,再注入空心圆柱中.直到注满为止。然后说“同学们从刚才的演示中看到圆柱体的体积与圆锥体的体积有什…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在解答某些应用题时,如果条件隐蔽而无法直接解答,可以通过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不能单一的就问题想问题而生搬硬套公式。例把一个底面半径5厘米的圆锥形零件浸没在装有水的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形容器中,水面比原来升高1.8厘米,求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有些同学认为求圆锥体的体积,就要用求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于是错把水面升高的高度看作锥体的高度计算。错解:13×3.14×52×1.8=47.1(立方厘米)。正解:由于已知条件缺少锥体高度,自然不能按照公式直接求…  相似文献   

7.
张玉 《成才之路》2009,(32):59-59
在讲圆锥体积时,我先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一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的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接着再让学生思考,找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动用已学过的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学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直观演示和讲解,既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8.
1982年高考理科的数学试题第四题“已知圆锥体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求内接于这个圆锥体并且体积最大的圆柱体的高h(如图)。”  相似文献   

9.
例1 一铁制圆锥体的底面积是7 cm2,体积为12cm3,将它倒置放入水中,如图1所示,此圆锥体在水中下沉,当下落到底面离容器底6 cm时,圆锥体受到的向上的压力为多大?(g取10N/kg)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经过批阅小学升初中的数学试卷,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做填充题时把1当作质数;求圆锥体体积却忘记“乘1/3”。事后了解到,这样的考生中有不少人可以把教材上的“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和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背得滚瓜烂熟。据我平日观察,学生所以产生这种只会死背结论,而不会正确地灵活地应用知识的现象,除了是  相似文献   

11.
数学活动课上,相老师给同学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把一个长24厘米、宽16厘米、高12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相似文献   

12.
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是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圆锥体的表面积,并不向学生讲授。但在很多地区小学数学竞赛中,不只一次出现求圆锥表面积的题目。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也多有涉及。圆锥体面积的计算并不难。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计算圆锥体积时,常常只求出圆柱体积而忘除以3,在判断圆锥体积是否等于圆柱体积的1/3时,而忽略其是否“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这类错误已是司空见惯了的。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我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平铺直叙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探求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三个圆锥体的空腔模型。在三个圆锥体模型中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一个等底不等高,一个等高不等底。当讲到圆锥体积如何计算时,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让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等底等高”这一特点,并提出既然圆锥体与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能否借助于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找出圆锥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上,一道数学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同学之间展开激烈争论争论双方相持不下。题目是这样的:一八正方体的体积景120立方厘米,它的棱长与一个圆锥体的高和半径都相等,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最多少立方厘米?解答这个题,如果只从数字上或从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关系上来理解,解答起手非常困难,甚至会出现120X=40(立方厘米)的错误。然而,根据题目中正方体的校长与圆锥体的高和半径都相等的条件,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等量代换,既容易理解,又便于解答。解答如下:设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厘米,那么这儿正方作的体积是:a=120(…  相似文献   

15.
我们听了两位教师教的“圆锥的体积”公开课。由于两人的教法不同 ,其效果也大不一样。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先由圆柱的体积计算导入圆锥的体积。揭示课题后 ,将已画好的三个圆锥图形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认识这些图形都是圆锥体 ,而且是直圆锥。继而认识圆锥的底和高。然后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怎样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呢?”没等学生回答 ,教师接着就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空圆柱和圆锥体给学生观察 ,并说明这个圆柱体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然后 ,老师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 ,把沙子倒入等…  相似文献   

16.
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是不是所有这样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再让学生操作验证,引导学生总结小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一位老师教学“圆锥的体积”课时,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中,不仅使学生把知识学懂了,还使学生把知识学活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现撷取其中片断,略加评析,供研究。 在学生掌握了求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后,教师拿出一个圆锥体固定在讲台上,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出计算体积所需要的数据,然后求出体积。 一个学生前去运用测量  相似文献   

18.
“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再让学生操作验证,将学生分成10组,每组发给实验材料:每组大小不一的空圆柱、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各一个,适量沙子。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马上得出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最后通过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案例背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几何形体体积的计算总复习",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后进行的一节总复习课。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要让学生理清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及其相互关系,并适当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四棱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在复习的过程中,突出转化规律,体现数学化思想。本案例中描述的教学片段,就发生在学生理清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及其相互关系之后进行的拓展练习。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教学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园丁”和“花朵”,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园丁”在培育“花朵”,而教育过程则是教师浇灌学生吸取。这样的认识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运用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和创新的能力。下面以两个实例谈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一、结合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圆锥体的体积计算”一课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得出公式:圆锥体的体积=13×底面积×高,这时我让学生动手测量圆锥体模型的高、底面直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