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赛珍珠在小说《大地》塑造了一位中国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农村妇女代表——阿兰。她长相平庸,但是却朴实能干,帮助王龙支撑起了整个家庭。前人对阿兰的分析多从女性主义入手。文章尝试从叙述视角(point of view)来对比分析不同叙事角度下阿兰形象的异化,叙述者和感知者王龙视角下的阿兰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与作者对小说的总体布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华丽羽王龙     
《课外阅读》2013,(3):65
<正>华丽羽王龙是由中国古生物学家在中国辽宁省西部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一种新的暴龙类恐龙。它是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的恐龙之一。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华丽羽王龙标本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这一发现为带羽毛恐龙家族再添一员。根据化石,研究人员预测:成年的华丽羽王龙体长在9米左右,体重大约1.4吨。  相似文献   

3.
天真活泼的王龙,3岁前一直生活在爷爷家。老人对孙子的疼爱失之溺爱、娇纵。一次,奶奶把香喷喷的饭菜端给王龙,可王龙不喜欢,一巴掌把菜打到地下,奶奶又赶快重新做。星期天,舅舅带王龙去商店,他走到玩具柜台看到一个200多元的电动坦克,缠着让舅舅买。舅舅说,钱不够下次再买,王龙就躺在地上大哭大闹,舅舅没法只好买上。有时家中的生活安排,由着孩子的性子而决定吃饭、睡觉、活动时间。家长的无原则迁就,滋长了孩子的任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防止和克服幼儿任性是培养孩子活泼开朗良好性格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赛珍珠是世界上唯一以写中国题材的作品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大地》三部曲堪称是描绘中国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文学史诗。第一部《大地》,以王龙和阿兰为主线贯穿全文,讲述了贫农王龙娶了阿兰后,从朝不及夕的生活慢慢变得富足直至变成地主最后又败落。小说中阿兰和主题"大地"的呼应及象征意义俯拾皆是。同时,阿兰给王龙带来的生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过渡。因此,解读阿兰的主题象征意义和四季象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地》这篇巨著。  相似文献   

5.
阿兰是赛珍珠的代表作《大地》中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文学形象,她忠厚老实,勤劳朴素,任劳任怨,深受男权社会的迫害。文中分析阿兰对王龙的奉献及其所受到的屈辱,进而揭示旧中国女性难以摆脱男权重压下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运用俄国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双声理论探讨小说《大地》中有关主人公王龙和阿兰问题婚姻的双声话语,从而揭示其隐含的赛珍珠作为著者对婚姻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考察了赛珍珠《大地》的女主角阿兰,推翻了阿兰是男权制的牺牲品之结论,把她恢复为男权制夹缝中的勇敢反抗者。文章首先考察了赛珍珠跨文化的视角和她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关注,她把后者再现为男权制的反抗者而非屈从者。接下来考察了阿兰和王龙与家庭的关系以及她守旧的一面,以《大地》里的事实证明了阿兰的主体性和反抗性。本文的结论是,阿兰没有屈服于男权制的压迫,而是进行了有效的反抗;并打破了性别界限,证明了女性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和不亚于男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长期旅居中国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因其描写中国旧社会农村生活而斩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是一部描写旧社会中国农村生活的鸿篇巨著。三部曲的第一部《大地》,以王龙娶阿兰前后生活变化为情节贯穿全文,讲述了贫农王龙婚前一贫如洗,娶了阿兰后,慢慢变得家道殷实甚至成了地主,而最后又家道败落。本文以结构主义为理论框架,采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研究方法重新解读小说,以期对小说有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红领巾》2014,(2)
正2013年,在北美洲的西南部,一些恐龙化石出土了。随后,科学家们惊喜万分地发现,这些化石来自一种从未被发现过的恐龙。这种恐龙并不高大,但是,它却是残暴的暴龙(霸王龙)家族的一个分支,甚至可能比暴龙更加危险和凶猛!此外,这种恐龙生活的年代比暴龙还早了1000万年!科学家给这种恐龙起了一个威风凛凛的名字——"西南风血王龙",意思是"在(北美洲)西南地区发现的血腥(xing)残暴之王"。  相似文献   

10.
电影《大地》围绕中国北方农民王龙娶妻、生子、逃荒、致富、买地、纳妾等情节展开叙述,讲述了他和妻子阿兰在辛勤耕耘、历尽艰辛、最后发家致富的故事。本文把这部电影放置于中国历史语境和西方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以期触摸西方文化与中国想象的关系,并探究这部电影在展示中国农民这一他者“形象”背后体现了怎样的社会文化心理和需求。  相似文献   

11.
12.
王朔在他的“顽主”系列作品里塑造了一群顽主形象,而王小波在他的《时代三部曲》里塑造了相互联系的王二形象,二者对于现有价值的质疑与消解都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王朔与王小波的身份与经历的不同以及写作目的不同,致使两种人物在姿态、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尤其是人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这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王蒙的小说是王蒙个体艺术创造的结晶,镌刻着王蒙个体的深刻烙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他的小说就是他的自叙传.从小说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王记"的印痕和面影,窥见"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之旅.王蒙是一个特立独行者,在他的小说中,也有一个"独行者"的人物系列.这些独行者上下求索,把探索的矛头既指向现实,也指向历史.王蒙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多维的艺术空间.他突破线形思维模式,洋洋洒洒地把文与野、雅与俗相交织,语言幽默,汪洋恣肆,杂语喧哗,尽情狂欢,形成亦庄亦谐、亦悲亦喜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14.
王朔与王朔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是当下文坛的一个热点 ,它蕴含着颇丰富复杂的思想文化内涵。本文联系时代社会和作家作品的实际 ,依次从三个方面对王朔进行了阐释 :一、他作为新发迹的文化个体户的代表 ;二、在文化上他追求都市潜意识的快意释放 ;三、在文体上他创建京城侃爷式的新京味小说。  相似文献   

15.
王绩与王维适意诗创作的不同思想成就与艺术成就,是他们各自不同适意观的体现:王绩注重主体的自适;王维关注主体精神的“空”——“忘适”.两位诗人适意诗创作的相同之处在于均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不同之处在于主体创作心态不同、读者审美接受不同、当代实践价值不同.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梁漱溟的“和乐人生观”,还是李泽厚以“乐感文化”对中国文化定性,都离不开“乐”。这是宏观角度的把握。若从中观视野来剖析就会发觉,自孔子到王阳明、王艮父子的“乐”论,有着一个从具体到抽象、自理论到通俗、由外在的普及到内在的体悟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乐”的内涵,发生了由具体情感进到人生境界,再提升到本体论的行进。王阳明“乐是心之本体”说是行进中的核心。作为阳明后学的王艮与王襞,王艮对之作了通俗化的理解并贯串到平民化教育中,王襞用内在的体悟去把握“乐”的本体,并引入了魏晋玄学“得意忘言”论,说明体悟的必要性。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王阳明与王艮父子,对乐论的探索是相当深刻的,达到了他们那个时代难能可贵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王守仁与王艮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两人的教育思想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很大差异,由于教育目的的差异,在教育对象上,王守仁把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为官之人和官宦子弟,而王艮则主要集中于平民百姓。王守仁与王艮都提倡“乐学”,但怎样做到乐学,王守仁只注意到了教育的环境和方法,而王艮则认为“乐学”的关键在于消除“私欲”。在“知”、“行”结合的问题上,两人也有差异,王守仁的“知”、“行”结合是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的,重在强调“心”的作用,而王艮则重在强调百姓日用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获取真知。  相似文献   

18.
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我国古代语言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其治学严谨、方法科学、理念先进、成就辉煌,这都与其正确的语言学术思想密不可分。语用观是王氏父子语言学思想的重要构成,通过梳理其语用观,可以看出其从事的语言研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研究,而是真正的语言研究。  相似文献   

19.
论王献之     
历史背景,家学渊源,少负盛名而高迈不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月双悬,百世师表。  相似文献   

20.
释罔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罔两”一词历来向有“无据依”、“景外微阴”及“精怪”三义。“无据依”之义最早见于《楚辞章句》,然王逸之说有未安处。文章通过对传统三义的探析,论证罔两尚有“恍惚”之义,《楚辞》“罔两”即同于“恍惚”;而四义之间看似无关,实则皆源于此词的字面解释——“非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