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陶瓷,五陵原黑陶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手工艺术中的一大杰作。五陵原黑陶在当今社会享有美誉,离不开五陵原黑陶制作艺人百年的传承与坚守。五陵原黑陶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继承了深厚的大秦之风,而且在刘纪荣及其后辈的手中,从制作工艺与设计形式上都有了较大创新。  相似文献   

2.
长篇小说《五陵原》中的尚白菊"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长期的灵肉分裂、爱恨情仇终致她最后病入膏肓,赍恨以殁。尚德九既"刚毅果断,雷厉风行",又见色起意、淫人妻女,是一个集善恶、强弱于一身的矛盾、复杂人物。尚大清则是一个从容淡定、经验老到的乡土政治家的典型。作品恰到好处地运用承载着丰富地域文化信息的方言俗语,渲染出浓郁的地方色彩,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鲜活有趣的民俗风情画。  相似文献   

3.
西汉前期所设置的刘氏诸侯王“相” ,为维持中央王朝与诸侯王的正常关系 ,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诸侯王“相”称谓的设置和变迁 ,诸侯王“相”与诸侯王之间的关系 ,汉廷选任“相”的方式、标准 ,“相”的行政职责等 ,应作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西汉诸侯"惟得衣食租税"考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诸侯皆赋”,景、武以后“惟得衣食租税”。其所食是“全租”还是“半税”?学术界颇有争议。一般认为,除田租外,诸侯不能再征收山川园池市井之税作为个人的“私奉养”。但是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认为诸侯的衣食租税应为“全租”,而非“半税”。田租、算赋为诸侯之公用,山川园池市井之税作为诸侯的“私奉养”并未完全取消。汉武帝为解决财政困难,推行盐铁专卖政策,逐步取消了诸侯经营盐铁、铸币、酤酒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汉书·尹翁归传>所载"河东二十八县"是昭帝时期河东郡的辖县情况,而<汉书·地理志>记载河东郡辖安邑等二十四县(侯国)是成帝元延年间的情况,前者比后者早70年左右.笔者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考证出"河东二十八县"还包括周阳、高梁、岸头三县和下摩侯国.昭帝时期河东郡已分为南、北两个监察部,并影响到后世该地区的行政区划.  相似文献   

6.
西汉侯国设置、撤并频繁,给同时期县级政权建制沿革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西汉设置的两个“新市侯国”并不皆在钜鹿地,王弃之的“新市侯国”是在中山“新市县”的基础上设置的。《汉志》记载的中山国“新市县”也曾有过短暂的侯国历史。  相似文献   

7.
西汉时期,位于长安京畿地区的三辅郡虽有明确的疆界,但并非从来就辖有其边界以内的全部县邑.与三辅平行,一度还存在过一个隐形郡--"太常郡",管辖位于三辅之中的诸陵县.太常作为一郡至少存在了大半个世纪,对西汉尤其是关中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竹条或木杖打人都叫“笞”,它是一种惩戒性的轻刑。在西汉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笞”罚使用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一般认为汉代的粮价为"石价百钱",也有"石价30至80钱"的说法。但这都不是西汉平岁的粮价。西汉平岁的粮价随着时间而发展变化,其变化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走高的趋势:从文景时期的每石三四十钱,逐渐上升到西汉后期的一百二三十钱。这种粮价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粮食的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西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注重乡里教化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时期,不但政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化手段,就连乡里本身也有其自成体系的教化途径,这些对西汉政权的巩固与乡里秩序的维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汉时期围绕汉匈关系,发生了七次大辩论,其中以平城之战前刘敬同主战派、汉武帝时期王恢同韩安国、汉宣帝时期萧望之与黄霸、新莽时期严尤同王莽的辩论最为典型。这些辩论涉及汉匈关系的定性、和亲与战争的抉择、匈奴在边疆政治中的定位、接待匈奴的规格、匈奴与朝代更迭等。辩论见证和加速了汉匈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西汉王侯坐罪废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一代封建王侯虽众,失侯国除者也众,西汉王侯失掉爵位大都是因为触犯了汉律。《史记》、《汉书》中记载的王侯被夺爵的原由有四十种左右。文章拟就通过考察西汉一代王侯坐罪废黜的情况,来探究西汉王侯因触犯汉律而被夺侯的现象及原因。  相似文献   

13.
西汉时期基本上具备了开发地方经济的条件,成为历史上中国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西汉“弛山泽之禁”、“如粟拜爵”、屯田林垦等政策的引导下,促成了地方开发、诸侯开发、商人豪强开发等多种形式。开发的成效显著,培育出了经济中心、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但也造成了西部自然资源的巨大耗费和导致灾害频繁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汉的陵县是一种特殊的县邑,它基本上是移民县,是为供奉帝王或其父母而设的。但加强关中的政治、经济势力,控制关东豪强也是移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南阳在西汉时期的发展得益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最根本的是南阳地处南北交汇重要交通节点的独特地理位置。这一地理优势与南阳作为天子近畿的政治地位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南阳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西汉南阳交通与军事地位的重要、军工与冶铁的发达、商业的兴盛、文化的繁荣都可从南阳的地理位置方面得到更为深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活跃于西汉中期外交舞台的使节谷吉,在其短暂的外事活动中,提出了"羁縻不绝"的外交思想,为西汉政府妥善处理汉匈关系提供了参考;并力排众议,以生命为代价,践行了自己"没一使以安百姓"的庄重誓言,为西汉边防的稳固与安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谷吉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在一个先进的文化背景中,由掌握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人来完成。西汉人口迁移对边疆经济开发不仅保证充足的劳动力,而且输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也促进边疆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重农抑商思想在西汉前期得到整合,并通过各思想家宣传与统治者政策推行两方面实现,体现了"重农"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从重农抑商概念规范入手,对西汉前期重农与抑商思想的提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职设于秦,西汉时渐成定制。西汉三公制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西汉初期,以功臣为三公,丞相位尊权重;西汉中期,太尉易名大司马,横跨中外朝;西汉后期,大司马专朝,御史大夫禄秩同丞相,三公制日臻完备。  相似文献   

20.
西汉水流域经历了复杂的古今变迁,留存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西汉水文化中的方言古词、乡村土语变化较慢.古代成分保留较好.具有"语言活化石"的特性,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其抽样考证,可以揭示这种"语言活化石"可能存在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