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一扫晚唐五代词的绮罗香泽之态和绸缪婉转之风。其词意境博大深远、感情真挚凄厉、风格自然清新,摆脱了“花间”之町畦,开了豪放派词的一代先声。李煜词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艺术语言美、意境与传神、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2.
李煜后期词主要指降宋后所作之词,李煜以其切身感受表现亡国之悲、被俘之痛,其词以悲字为铺垫,让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气质,词作的格调和意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得意蕴深远而悲壮凄凉。  相似文献   

3.
通过李煜前期词作和花间派众多词人的作品比较,探索李煜前期作品创作的发展轨迹,了解他的词作对词由"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郭步山 《考试周刊》2014,(69):22-23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南唐后主李煜内心纯朴,民国学者王国维先生曾经评价其有一颗赤子之心。李煜词风清丽感人、直抒胸臆,其词的艺术特质显然和李煜那颗赤子之心密切相关。本文从李煜前后期词作中彰显的赤子之心这一角度切入,阐述赤子之心与李煜词创作风格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李煜词中的赤子之心对后世词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3):26-28,44
南唐后主李煜,在他流传下来的30多首词中,多数为言愁写恨之作。这些词真实地表现了作为特定人物李煜心灵活动的历史,真率地表达了一个经历沧桑巨变、沦为囚徒的帝王的悲哀和悔恨。在这些词中,李煜的愁情恨绪时而变作春江流水,时而又化为大地春草。这些丰富、真实而又生动的形象,表现了李煜具有将抽象的愁恨形之于具体的形象的非凡才能。在汴梁,李煜只能在睡梦中重新回到以往如梦的生活中去。所以,他亡国入宋后的词,几乎每一首都写了梦。  相似文献   

6.
宋洁鑫 《教学随笔》2014,(8):20155-20156
李煜被称为"词中之帝",他的词流传千古,在今天仍然感染着我们。同时,作为五代时南唐的君主,特殊的成长环境和自身经历,给了李煜不同于其他文人的视角。在他的笔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子形象,这些女子身份地位,品格性情都不尽相同,但她们在李煜的描绘下都充满了美的韵致。因此本文就将对李煜笔下所描绘的女子进行系统化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异代同杼异曲同工──李煜、李清照词中之“愁”比较谈董武关键词古代文学;唐宋词;李煜;李清照;愁李煜为南唐后主,“词中之帝”;李清照为宋代才女,“婉约之宗”。这两位异代异性词人,其间显然没有前后影响继承之痕迹,然沈谦却把他们撮合在一起,相提并论,而且倍...  相似文献   

8.
南唐冯延巳、李Jing、李煜三人的记号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冯延巳李Jing的创作超越了“花间”词洗淡了脂香粉腻,注入了身世之感。李煜词则进一步直接抒写情怀,突现主体精神,开始具有雄奇之美和博大气象。南唐词本身可算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后来从晏殊,欧阳修到苏轼的北宋词,也经历了一场类似从“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变化,前者像是后者的一次初步预演,两次发展,是呈螺旋形向前推进的。  相似文献   

9.
我看李煜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亡国之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我所喜欢的文人中,李煜位列第一。李煜的词大多写于亡国之后,所以带有忧愁之情。但是这些词却愁得美,愁得吸引人。放眼唐、宋两朝,又有谁能像李煜那样伤感?李煜把自己的无限忧愁全寄托在词上了。有人说李煜假若不是皇帝,他的词可能会写得更好。但我觉得,李煜若不是皇帝,更确切地说,不是亡国的皇帝,他又哪来那么多的愁,又怎么写得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以说,李煜是时代造就的诗人;但也是诗…  相似文献   

10.
程芳萍 《文教资料》2010,(26):11-12
韦庄是花间词的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与花间词鼻祖温庭筠明显不同。李煜词以清丽词风见长,虽受韦庄很大的影响.但其创作风格经历了由清丽疏朗到清远深沉的变化过程。本文结合韦庄与李煜部分词作,对二者词的清丽之美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1.
李煜词作主要反映了个人经历和不幸遭遇,或反映宫廷享乐、或写艳情、或写离愁别绪、或写亡国之痛,从这个角度看,他的词作没多少接受价值.可是他的词作却是词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李煜词的艺术价值,从而更大限度地挖掘李煜词作的深广内蕴.  相似文献   

12.
李煜是我国古代词坛的名家,其写“愁”情之词极富艺术感染力,本对李煜“愁”情词的内容及艺术手法,审美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和李煜在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方面都富有“悲剧性”,这样他就容易理解、认可李煜词。此外,《人间词话》论词讲求“悲剧性”,李煜作品合乎这个标准。从“悲剧性”角度探寻《人间词话》推重李煜词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研究王国维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14.
郑晓芳 《现代语文》2006,(11):21-22
在李煜的一生中,有作为南唐国主享尽荣华富贵的豪奢经历,也有沦为亡国之君备受屈辱痛苦的悲惨遭遇。这种不同生活景象的变化为词人提供了丰厚的生活情感;同时李煜具备了词人必备的条件:细腻易感的心灵、赤子的纯真感情。上述内外因的结合使其词作带上了真挚的深情和对生命价值的直觉体认,于不自觉中显示了作心灵中深隐的本质。李煜词根据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多表现宴乐欢娱的词,中期多表现离愁别恨的词和后期多反映囚徒生活的词。他人生的三个阶段,也是他词情与生命逐渐融合的过程:由生活之恋到命运之愁,并最终将词情与生命融为一体,谱写出一曲曲哀哀欲绝的生命挽歌。  相似文献   

15.
特殊的身世地位,敏感的心灵触角,杰出的艺术才华,使南唐后主李煜在词坛上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人们对李煜词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之强,从李煜词中获得的审美愉悦之多,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关于李煜词,前人有许多评价。如周济言其“如生马驹,不受控捉、”“粗服乱头”(《介存斋论词杂著》);王鹏运称其“超逸绝伦,虚灵在骨”(《半塘老人遗稿》);周  相似文献   

16.
李煜和纳兰性德是词史上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初开词之风气,一个在词渐衰时使之中兴,他们两个都是词坛婉约派的大家,都在各自的时代为词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在艺术表现上,他们都以白描为主,李煜长于精炼概括,而纳兰性德则长于委婉细致。与纳兰性德相比,李煜愁情词的境界更为深厚。两人都缘情写词,但李煜多是直抒胸臆之作,纳兰性德较为委婉含蓄。李煜和纳兰性德用自然真诚的笔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愁情词,这些成为响彻在词的历史天空中的绝妙好音。  相似文献   

17.
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却有着一颗真淳、锐敏之心。曾为国主富贵荣华到极点,又身经亡国悲哀伤痛到极点,这特殊的经历使李煜在词上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给后代留下了大量传诵不衰的血泪文字。其中最能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降宋悔恨之心的就是其不朽词作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篇——《虞美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词坛上,李煜不愧是写月的能手高手好手妙手,他能于写月而高于别人写月,恰到好处地写月,妙趣横生地写月.读者吟咪着、咀嚼着,觉得月亮已融入了李煜的词魂,李煜的词魂化作了月亮,月亮与李煜合为一体了.李煜的词是清新、婉约,是凄苦,更是悲愤,是郁结,更是沉重.月亮则成了他抒发徘恻情感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李煜的词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特别是南唐灭亡后,李煜的愁恨之作最为人所传颂,其愁情通过直抒胸臆、白描、比喻、对比等艺术方法得以表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南唐后主李煜,处继韦庄之后而开苏辛豪放派之先河的重要地位,其词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同时代的顶峰。他集韦庄的“疏而显”及温庭筠的“深而密”特色于一身,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财富。研究李煜的词,不仅可以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从而提高对词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推动词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