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结合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打造的特色校园文化,有助于延伸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有助于引领地方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助于拓展校园文化建设之路。遵义师范学院"青春师院"精品活动的目标与思路、方法与内容、工作成效与基本经验,为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借鉴依据,开拓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
宁波市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以地方特色教材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校本选修课程的研发工作,创新选修课程的开设和管理模式,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有效地缓解了学分制推进过程中选修课程不足的难题。一、总体情况选课制度是学分制的核心,选修课程研发一直是我市学分制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宁波市  相似文献   

3.
学分制的开放、弹性、灵活性对学校管理提出了开放式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服务意识,关注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体,使每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是实施学分制的真正目的.针对目前学分制教学制度下学生管理中依然存在的简单、刚性、服从的问题,我校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通过建立学生特色档案、教学预警体系和学分补偿体系来达到服务学生的目的.其中学生特色档案对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让学生找回自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易晓明 《广西教育》2014,(25):48-48
正"和美"即和谐、尚美之意,"和美"的教育理念是以"和"为"贵",以"真"为"美",培养学生具备正心、求真、向善、尚美的品质。下面,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说明如何以"和美"文化为主阵地,学习"和美",研究"和美",践行"和美",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和美文化。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同时,探索了一系列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又具有学校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素养。一、明确办学理念,探索校本课程建设之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  相似文献   

5.
林沛标 《生活教育》2014,(20):124-125
正一、高瞻远瞩——器乐进校园(一)背景和构想为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引领学校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学校决定大力实施"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战略,决定将器乐的学习纳入课堂,从"扎根课堂教学,全面铺开;建立民乐社团,张扬个性;铺设星光大道,打造特色"三点分阶段推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一种器乐的演奏技巧,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突破口,创建乐器特色校园,以音乐陶冶人性,锻造  相似文献   

6.
郑军 《中国教师》2020,(3):99-100
近年来,围绕核心素养,学校认真贯彻办学理念及"一训三风"思想体系,结合发展实际和学生群体特点,逐步构建出了一套与国家核心素养体系相对应的特色课程。一、课程要求:四项目标豁达崇责,就是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国家责任,体现"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素养。学校提出了"阳光开朗、积极进取、人际和谐、钟爱运动"四项身心健康指标,借助活动课程加以培养。  相似文献   

7.
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基本路径之一。学校在进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现代课程体系建设时,要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以学校办学现实、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秉持"课程民主"理念,合理把握"学科课程注重学力凸显、活动课程着重兴趣培养、校本课程侧重素质拓展"等三个方面,努力使课程特色成为学校特色,进而发展成为秉承文化传统和展示独特风格的一种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特色活动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开展以"读、说、写、作、诵、演"六种基本素养为核心的语文特色活动,搭建开放且有活力的语文特色活动体系,对帮助学生在课程视野下理解语文,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学校个体差异为基本前提的战略性命题.其直接目标在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本质在于追求优质.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政府引导与学校自主相结合是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最为重要的策略;从提升学校竞争力的角度来说,实施差异化策略是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对策;从学校具体操作的角度来说,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是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策略.评判一所学校是否已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应重点关注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配套管理制度及学生个性发展特征等维度,它们共同构成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学校特色化建设正向纵深推进,正从表层化的物态文化建设走向更深层的课程视野的全面建设。本文立足于学校实际,从学校历史传承、特色革新和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阐述了学校建构红星课程的历史起源和哲学定位,认为课程哲学是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并从课程哲学入手,阐述了本校红星课程的个性目标、基本架构、实施路径以及物型建设。  相似文献   

11.
学校特色建设其根本旨归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本质。学校特色建设理所当然地要高扬人性教育的旗帜,体现人性教育的特质。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特色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我们要努力构建让学生生命律动的多彩特色课程,让课程真正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展示台"。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学》2013,(9):3
爱菊小学是一所具有鲜明艺术教育特色的学校。该校始终秉承"基础扎实,科艺双优,人文见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以科技、艺术、体育为特色引领文化学习,让学生学有快乐,学有自信,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3.
"特色课程",是指一所学校开设的不同于其他同类学校的具有独特性的课程。"课程特色",是指与同类学校相比较而言,某一所学校在实施同样课程的过程中,其实施策略、实施手段、实施方式和方法、实施结果的评价等具有有别于其他同类学校的质的差异性和优质性。在价值取向上,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决策上,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要体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愿景;在课程规划上,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既要在学校办学总目标和育人价值取向引领下进行顶层设计,又要关注学生眼下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致力于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14.
唐玲 《广西教育》2014,(25):46-47
正2011年,贵港市港北区新世纪学校启动了"五个好"特色育人模式的教育实践。"五个好"即身体好、写字好、口才好、读书好、合作好,学生经过6年的锻炼和学习,在身体素质、语言表达、汉字书写、合作能力、大量阅读等5个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得到强化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笔者主要结合我校的具体实践,介绍"五个好"特色育人模式。一、以实践促进特色育人工作的全面开展如何实施特色育人,将"五个好"能力养成的目标具体分解到日常教学中?这  相似文献   

15.
怎样的课程培养怎样的学生,高质量、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是高质量课程体系实施的结果,课程特色建设实施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部分。上海市大同中学是一所有着97年光荣办学历史的名校,39名两院院士在这里成长,有赖于当年学校在全国颇具优势的科学类课程实施,有赖于率先在国内实现学分制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学校特色,一般是学校在单项特色建设的基础上形成的鲜明办学风格,是学校长期自主发展的结晶。办学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这是现代学校的特质,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特色建设、着力打造学校品牌的必然趋势。"特色靓校",作为形成并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名校"生成、发展与超越的支点。一、特色选择:在关键点着力特色办学,就要在同类学校中办出自身的独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小学学校特色建设的热潮方兴未艾,为了使特色建设持续发展,发挥实效,避免特色建设由热潮变成"热闹",我们需要在已有理论研究和学校已经创造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几个基本问题。一、学校特色是比较的结果吗?对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含义,研究者多解释为学校发展中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优越或优胜之处。这种看法的侧重点有两个:一是教育活动的优秀属性,特色建设  相似文献   

18.
学校特色发展是教育变革的基本走向。学校特色发展研究呈现出理论取向与实践取向的特征。国内对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存在概念内涵理解表层化、评价研究薄弱化与实践研究经验化的问题。国外相关研究更多关注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尤其是对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评估与影响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实践取向"。进一步研究应深化完善本土化学校特色发展理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9.
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分制作为一种灵活完整的、适应学生个别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国外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国内的部分高校也开始采用和实施学分制。在概述中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有中国特色学分制的对策,这对于促进学分制在高校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防教育是高校爱国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可实施国防教育进理论课堂、进主题活动、进学生社团、进人文景观、进社会实践、进军事训练"六进"工程,打造国防教育特色,将国防教育贯穿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高校大学生国防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