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喷泉实验的说明a.喷泉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极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使气体容器(烧瓶)内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强把液体压入气体容器内,在玻璃导管尖嘴处形成美丽的“喷泉”。如HC1、HBr、HI、NH3、NO2等气体极易溶于水,可用水作吸收液进行喷泉实验;CO2、H2S等气体易被NaOH等强碱溶液吸收,故可用NaOH溶液作吸收液进行喷泉实验。b.操作注意事项。①圆底烧瓶要干燥,且烧瓶内气体要充满。②胶头滴管要预先吸入水或某种溶液。③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液体进入烧瓶后,注意打开玻璃管的止水夹c.实验失…  相似文献   

2.
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压强差。在一个针筒里吸满了水,用力推动活塞,这时针筒内水受到的压强大于针尖外面的大气压,水柱就从针尖喷出,如果针筒垂直向上,就是一个喷泉的雏形。要形成压强差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减小容器内部的压强,二是增大容器外部的压强。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容器内部气体的量,或者降低容器内气体的温度来降低容器内部气体的压强。可以在液体表面加压来增加容器外部液体的压强。化学上的喷泉实验是融合了物理、化学知识,利用化学方法使容器内外产生压强差。例析(2004年兰州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现代化城市中有各类喷泉…  相似文献   

3.
喷泉实验一般用来验证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当气体溶解在水中时会产生“喷泉”现象。教材中通常采用双管引发,如果我们采用单管引发喷泉,则同样能达到上述目的。下面以氨气为例来探讨通过单管引发喷泉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产生的压强差,将液体快速压进容器中。许多师生认为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导致烧瓶中的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氢氧化钠溶液从烧杯压入烧瓶,但实验过程中发现,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很难形成喷泉,即使用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也很难产生成喷泉,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反应速率较小。  相似文献   

5.
李莉 《化学教学》2003,(10):8-10
在物理与化学教学中常常遇到喷泉实验,喷泉的形成是根据物理学原理,要形成喷泉,压强差必须具备使液体上升h cm高度的条件,即:△p=P(环境a)-P(环境b)=ρ液 gh,因此,可以向一个盛有水的密闭容器(环境a)加压形成高压喷泉,也可以在一个密闭容器(环境b)内减压形成低压喷泉,如图一所示.  相似文献   

6.
正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第二册中重要的实验,也是高考中重要的考点之一,它往往与其它问题组合成具有探究性、综合性较强的能力考查型题目,为命题者青睐.下面谈一谈有关喷泉实验问题.一、喷泉实验形成的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宏观的液体喷涌现象,既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快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来,即形成喷泉.二、喷泉实验形成的条件分析  相似文献   

7.
再究喷泉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中,常用水来吸收HC1或NH3气体形成真空来做喷泉实验.现在,不妨让我们在研究RC1、NH3的基础上来拓开我们的理论与实践思维,对有些书本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与运用,力图形成喷泉的条件多样化.先从真空形成的原因着手.HC1气体极易港于水,1体积水溶解500体积的HC1,在国泉实验中RCI迅速溶于水,形成真空并将水吸入形成喷泉;NH3是以1:700的体积比港于水,也易形成真空做成喷泉实验.CO2以1:1的体积比溶于水,能否形成真空呢?CO2虽不易溶于水,但极易港于NaOH溶液,烧瓶中装的是CO2气体,如果用滴管注入的是浓NaOH…  相似文献   

8.
实验改进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多年教学的实践,对NH3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及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进行了改进。解决了喷泉实验效果不理想,氢氧化亚铁现象不明显的问题,使实验效果显著,操作简便,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像NH3或HCl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被水吸收,从而产生喷泉。而一些难溶于水的酸性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也可以产生喷泉。彩色喷泉不仅仅由烧瓶中的气体与烧杯中的溶液反应生成的,还可以由烧瓶中生成气体后的溶液产生。在中学实验中,  相似文献   

10.
氨的喷泉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实验.用注射器进行微型喷泉实验,节省药品,容易操作.将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喷泉实验的装置略作改动,可以使喷泉实验与溶液密度以及化学发光实验结合进行,增加实验的综合性及趣味性.一、微型喷泉取一支中号试管,配上橡皮塞,取一支20mL干燥注射器,活塞上涂上凡士林.配上一枚16号注射针.将注射针穿刺入橡皮塞,装配成图1一氨气的收集装置.打开橡皮塞,向试管中加人0.5克氢氧化钠固体,滴人5滴浓氟水,塞上橡皮塞.产生的氨气自动将活塞慢慢向上推·收集20mL氨气,取下注射器,用另一橡皮塞套住注…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讲述氨气的性质时,为了验证氨气极易溶于水,演示了喷泉实验.做完氨气的喷泉实验,有很多学生都问:"是不是只有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本人根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知识回答:"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那么,是不是真的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气体的溶解度多大时,才能形成喷泉现象?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1册(必修)中氯化氢喷泉实验的装置如甲图,在此实验装置中,利用胶管向内挤压水,使一部分氯化氢气体溶解于少量水中,烧瓶中形成负压,此时松开十字夹,使烧杯中的溶液即由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如果用此法做喷泉实验,失败的概率很大,因为压缩滴管中的水进入烧瓶很难成功,现提出两种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学生通过氯化氢、氨气性质的学习了解了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实质,同时对喷泉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提出其他许多问题,例如: (1)喷泉实验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2)成功演示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3)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多大才能形成喷泉? (4)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也可以做喷泉实验? (5)应如何选择喷泉溶液? (6)喷泉的颜色由什么来决定? 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对喷泉实验的原理、条件、实验装置的设计及改进等有关知识和技能有进一步的认识、拓展。  相似文献   

14.
倒吸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一种实验现象,其原理是密闭系统内由于气压差引起液体的倒流,其装置主要有利用倒吸原理进行某些化学实验和防倒吸两大类型。下面笔者就中学化学涉及倒吸现象的实验进行剖析,使学生对倒吸现象有深入全面的理解。一、利用倒吸原理进行的化学实验1.喷泉实验。喷泉实验主要是利用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快速完全溶解在液体里,使容器和外界形成一定的气压差(负压)产生的液体倒吸现象。  相似文献   

15.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经典的演示实验。根据形成喷泉的原理,归纳了中学化学中可设计成喷泉实验的不同的反应类型,并列举了实例加以说明,最后列举了几种引发喷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采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可以在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化学实验中,怎样才能形成“喷泉”呢?  相似文献   

17.
学生常有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只有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其它溶液能不能代替水来起喷泉作用呢?”“改用其它装置是否能做喷泉实验?”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还是探讨一下“喷泉”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的基本装置,设烧瓶容积为250mL,玻璃导管长35cm,胶头滴管内挤出约0.5mL的水,那么0.5mL的水要溶解多少毫升的气体,水才能从尖嘴导管中喷出来呢?图1 喷泉实验装置要让水顺利喷出,烧瓶内必须有一个压强差(设为ΔP)。ΔP为多大才能产生喷泉?大家知道,1atm相当于10.34m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则有:1atm∶10.34m=ΔP∶0.…  相似文献   

18.
多种气体性质实验演示器浙江省德清县第一中学(313200)李熙平一、证明氯化氢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此实验常因收集氯化氢的烧瓶不干燥或空气潮湿而失败。现改用氯化铵和浓硫酸为反应物。实验时在氯化铵瓶中加入少量水,利用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可使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9.
本演示实验设计方案是将二氧化氮的制取和二氧化氮跟水反应的喷泉实验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固定的演示实验装置,经过多次实验验证,其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0.
喷泉实验可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有机溶剂或特定溶液的性质,或在装置内外压强变化时引发的实验现象。现就喷泉实验原理归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