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贤曾指出,郑玄礼学体系一本《周礼》。本文略举两例为之说明。其一,以"藏冰"、"用冰"为例:虽然郑玄主要依据《左传》文字说明礼学经典中所见"藏冰"、"用冰"的时间顺序,但回归《左传》则发现郑玄所释时间顺序无法与之相吻合,实则依从《周礼.天官.凌人》等所述"藏冰"、"用冰"顺序,而有别于服虔、杜预等立足《左传》的解释立场。可见在面对众多经典需要选择取舍之际,郑玄立足《周礼》立论,阐释经义。其二,以"五祀"为例:关于"五祀"记载主要见于三礼文献之中,但是杂乱无序、矛盾丛生。郑玄依据《周礼.大宗伯》祭祀体系,首先确定"五祀"祭祀等级,然后选取等级分明的《祭法》篇为基准,构建出合理的周代"五祀"祭祀制度,再以时代和等级差异调和其他记载。但是《大宗伯》记载明显与《周礼.春官.司服》相矛盾,郑玄却弃之不用。据此,可见在礼学经典内部矛盾抵牾之中,郑玄也遵从《周礼》以调和众说,构建礼制。然而既然《周礼》文本存在矛盾,而郑玄在其中又有所去取,那么郑玄所依据的不过是理想的文本而已。  相似文献   

2.
前言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卒于献帝建安五年(公元127—200年),是汉末著名的大经学家。郑玄遍注群经而尤重《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郑注《三礼》常用“以今况古”的手法释经,即以汉代的典章、制度、文物、风俗、时事、方言、俗语等等,来比况和解释经文,使经义易明。因此,郑玄的《三礼注》中为我们保留了许多有关汉史的珍贵资料。而且其中许多不见于“正史”  相似文献   

3.
以汉代经学大家郑玄《诗》学研究为考察中心,从其现存的《毛诗郑笺》及辑佚的《毛诗谱》、《六艺论》对《诗》的论述中去寻绎《诗纬》的客观存在。郑玄笺注《毛诗》,虽"以宗毛为主",但对三家诗的引用时有,对纬书及《诗纬》的引用亦有。同时,《毛诗谱》解《诗》还部分吸收了《诗纬》解《诗》的方法与内容,并在《六艺论》论《诗》中直接引用《诗纬》论《诗》之"五际"、"六情",从细节处揭示了郑玄对于《诗纬》的吸收与运用,也彰显了《诗纬》对于汉代《诗》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邶风.绿衣》的题旨几千年来争论不一。《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卫庄姜因"妾上僭"而伤己失位的作品;郑玄则改"绿"为"褖"以附会《毛诗序》。上博楚简《诗论》的出土证明了郑玄改字之误。结合上博楚简《诗论》的评论可知,《邶风.绿衣》应是一首丈夫思念亡妻的作品,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读先秦史书时,经常会接触到"寡人"这一君主专称之词,而且一般注家皆将"寡人"解作"谦辞,寡德之人。"以下试以《左传》为例,对"寡人"略作考释并作新解。首先,春秋之世,"寡人"并非单单为诸侯国国君之自我称谓,国君的夫人(嫡妻)也可称为寡人。《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郑玄《毛诗笺》云:"戴妫思  相似文献   

6.
在两千多年的《诗经》诠释史上,文学的视角从未成为主流,政治教化、道德教化、历史训诫的角度才是主流。郑玄与王肃两位《诗经》诠释大家也以这样的视角诠释《诗经》。王肃自幼习郑学,然成年以后,却越来越觉得郑玄的《诗经》解释在在都有问题,立志重新诠释《诗经》,取代郑玄的权威地位。郑、王均以"述先圣之元意"为职志,但所看到的"先圣之元意"却大不相同,这是经典诠释学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诗经》诠释中的"郑、王之争",是中国经典诠释史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清理这一热点问题,梳理历代《诗经》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取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曲折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春秋末年开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对后世书院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1 在共同思想基础上自由组合的民间的团体孔子弟子来自鲁(居多教)、卫(如子贡)、吴(如子路)、齐(如公冶长)、陈(如子张)(以上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楚(如子石;郑玄考证其为楚人)、宋(如司马牛;孔安国考证其为宋人)、秦(如子南;郑玄考证其为秦人)、晋(如子期;郑玄考证其为晋人)。从身份看,贵者、贱者、富者、贫者都有。其年龄大小也不一致。如颜路比孔子小六岁,子路小九  相似文献   

8.
战国末期的训诂专书《尔雅》,在汉代影响巨大,这可以从汉代注释中对《尔雅》的经常引用得出结论。东汉郑玄在注释中明确引用《尔雅》43条;其暗引情况可以通过对比《尔雅》训条与《郑玄辞典》中汇集的郑玄语词训释来考察,结果发现两者训释相同或相似的词条约有490例。郑玄明引和暗引《尔雅》训条数合计约占《尔雅》训条总量的12%,可见郑玄语词释义对《尔雅》继承颇多。  相似文献   

9.
<正> 《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汉代今文、古文两家对于“九族”的说法完全二样: (一)欧阳·夏侯的今文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尚书正义》引)① (二)马融·郑玄的古文说:“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经典释文》及《尚书正义》引)《诗·葛(?)序》:“周道衰,弃其九族。”《毛传》:“九族者,据己上至高祖,下及元孙。”《毛传》讲法也属于古文派,跟马融、郑玄的古文说相同。  相似文献   

10.
“畲”字来历甚古,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诗》,《易》等经书中,已有出现。《诗经》的《周颂·臣工》有“新畲”,《周易》的《无妄》有“苗畲”。对“畲”字的含义,各家看法不尽相同。《尔雅》解释力“田三岁曰畲”;《说文》解释为“三岁治田也”(田垦三岁谓畲)。郑玄注《礼记·坊记》时,则主张“田二岁曰畲”,《诗诂》也认为“田二岁为畲”。但不管二岁或三岁,指的都是刚开垦出来的二年或三年的田地。《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杨天宇《仪礼译注》和彭林《仪礼全译》为参考,运用归纳文献用例、内部求证等方法,对郑玄《仪礼注》与王引之《经义述闻》存在分歧的地方,择取“孝友时格”(《士冠礼》)、“某得以为外昏姻之数”(《士昏礼》)、“布席于奥”(《士昏礼》)三则,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2.
李玉平 《现代语文》2007,(7):120-121,127
"之言"类术语是郑玄注释中广泛使用的一类术语,我们这里仅就《周礼注》中该术语的情况作一下穷尽性的调查研究.据我们统计,郑玄在《周礼注》中共使用了53例①"之言"类术语,其中"之言"51例,"之为言"2例.由此我们从形式上就可以将该类术语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艳 《现代语文》2006,(11):123-125
《诗经》有六义,兴义为六义之一.关于"兴"的解释历来众说不一,聚讼纷纭.大致分为以下四派:(一)兴喻派.以毛亨、郑玄为代表,以喻义释兴.(二)兴以情立派.以刘勰为代表,他认为"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  相似文献   

14.
孔子在春秋末年开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对后世书院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1 在共同思想基础上自由组合的民间的团体孔子弟子来自鲁(居多教)、卫(如子贡)、吴(如子路)、齐(如公冶长)、陈(如子张)(以上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楚(如子石;郑玄考证其为楚人)、宋(如司马牛;孔安国考证其为宋人)、秦(如子南;郑玄考证其为秦人)、晋(如子期;郑玄考证其为晋人)。从身份  相似文献   

15.
聂晓芳 《贵州教育》2014,(14):29-30
正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首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发展规划纲要》之中,随后的"国十条"和刘延东同志在学前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让幼教同行们真正体会到幼教的"春天"到了。继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行后的第12个年头,教育部推出了新的纲领性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  相似文献   

16.
郑玄《周礼注》比、兴观念产生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玄对比、兴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在《毛诗传笺》中以“喻”释“兴” ,“兴”可美也可刺 ;而在《周礼注》中却以美刺区别比、兴。郑玄为什么会以美刺区别比、兴 ?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 ,逻辑混乱 ,观念不清。两汉时期的学者在观念上尚未将用《诗》方法与表现方法区别开 ,故难免产生认识上的混乱。其二 ,解释角度不同。当时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比、兴加以解说 ,郑玄《周礼注》侧重从用《诗》方法、政教功能角度解说。其三 ,最直接的原因是郑玄随文释义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等所记马融谋杀郑玄之事不可信。郑玄师从马融多年,二人关系甚好,马融对郑玄甚是赏识和关爱,郑玄对其师马融甚是尊敬和崇拜。郑玄注经多引马融学说,因受制于当时经注体例而未作标明。  相似文献   

18.
6.郑玄力作《戒子书》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汉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教育家。他从小有志气,爱读书,16岁时被称为“神童”,21岁便已博览群书,精通六艺。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四处求师,在外游学长达20年之久,终于学成归来,成为当时最博学的经学家,许多人慕名前来向他求教。从此他开始讲学,长达30多年。在讲学的同时他又从不放松对经学的研究,终于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他一生不愿做官,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经学和教育,他的才学成就和高风亮节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郑玄唯一的儿子叫郑益恩,从小就在他的严格指导下学习。建安…  相似文献   

19.
清代郑玄爻辰说论争有尊崇与批判两派。在乾嘉论争的基础上,道光时期的何秋涛以《周易爻辰申郑义》一文回应王引之《经义述闻》对郑玄爻辰说卦爻、爻律和取象问题的质疑。从整体上看,相比于王引之对汉易传统的固守,何秋涛能跳出汉易藩篱,以更为客观的态度看待郑玄爻辰说,但针对具体细节的论述,何秋涛实际上仍遵循两汉辗转牵合以解《易》的方法。总的来说,何秋涛对于郑玄爻辰说的态度,有利于后人更好地认识郑玄爻辰说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学者在传习《仪礼》的同时,也兼授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参辅资料.即所谓“记”.从战国到秦汉,学者们搜罗选辑,最后经东汉郑玄注释整理,于是,一部既补充阐发《仪礼》,而又独自成编的《礼记》就真正形成并流传于世了.郑玄之后.研治《礼记》者,大家迭出,著述日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有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宋卫(?)、元陈(?)皆有《礼记集说》,清朱彬有《札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但从总体情况看,成就皆不过郑、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