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讼程序的理论思考与立法完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是民事审判程序的基本分类。长期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对非讼程序的规定一直停滞不前,理论研究也明显落后于诉讼程序。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非讼案件不仅数量上升,而且日趋复杂、相对落后的非讼程序与此很不适应。为使不同性质及特点的案件能够通过审判程序得以妥善解决,促进司法解决民事案件功能的整体发挥,加速非讼程序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中国本土语境中的民事非讼程序仅系学理概念.民事非讼程序之理念应随时代要求而与时俱新;民事非讼程序之制度应随社会变迁而与时俱进;民事非讼程序之内容应随民主发展而与时俱增.民事非讼程序话语权提升之关键在于立法规范形式的科学性、非讼程序的独立性以及功能的多元性.民事非讼程序立法体例的二元对立论应当转而采取“阶段论”逐步推进的立法进路.本文本着科学、合理、符合逻辑的原则对民事非讼程序法之内容与架构予以设计,这将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实质升华.  相似文献   

3.
新公司法提高了公司法的可诉性,注重了公司诉讼的可操作性,拓宽了公司诉讼渠道,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公司诉讼格局,创建了崭新的公司诉讼形态。但是同时由于我国立法界传统的重实体,轻程序的思维习惯,导致上述实体法上所赋予的权利缺乏相应的程序回应,鉴于公司非诉讼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处理导致的弊端,有必要构建我国的公司非讼纠纷的非讼审理程序。  相似文献   

4.
刘璐 《天中学刊》2014,(3):52-57
在诉讼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单一适用诉讼程序,采用诉讼法理,已经难以满足实现实体法的权利和使纠纷获得妥当解决的需求。诉讼案件的非讼化审理,即法院适用非讼程序或采用非讼法理审理诉讼案件,从目前审判实践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看,它已经成为得到合目的性、妥当性判决的必要途径。在中国本土语境下,实现诉讼案件的非讼审理,仍存在一些障碍和困惑,针对非讼程序的具体适用范围.非讼审理过程中法定听审权的保障以及非讼审理中法官裁量权的扩张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思索。2012年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一项,给了我们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9,(1):69-73
当以单一的诉讼方式无法或不易解决董事会决议效力纠纷时,可以尝试从非讼程序的角度着手来探寻解决此类纠纷的可能路径。非讼程序可以避免诉讼程序各项繁冗、庞杂的流程,从而极大地提升解决此类纠纷的效率,进而提升公司治理和运营的效率。对于董事会决议纠纷非讼解决程序的具体布设,可以从体例设置、审理方式、权利保障、裁判形式以及救济手段等方面为着力点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九九一年四月九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不仅对一九八三年民事诉讼法(试行)一些不完善的内容进行了修改,而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制度和程序。其中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就是新增加的两项非讼程序。 本文试就这两项程序的基本内容和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7.
无讼思想是是中国传统法制历史思想的勾勒和缩影,如何分析和考量古典意义上的无讼思想和现今流行的程序正义保障观的冲突和联系是构建我国当今立法思想的重要课题。试从无讼思想与调解协商的本质理念出发,以诉讼目的为角度,对两者关系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作为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之法,其程序问题一直是研究们容易忽视的问题,以程序正义理论与宪法经济学理论来关照经济法的有关问题,是一条新的研究路径。经济法程序应当具备民主、效率、权力制衡等基本价值。完善中国经济法的程序规范,应当是我们立法的重心。  相似文献   

9.
非讼程序审理的是没有争议的案件,其程序设计目的是迅速、经济的解决案件。但不管是怎样的程序设计,最终都是为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因此,除了对案件当事人采取程序保障之外,对非讼程序中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也应进行一定程序保障,听取第三人陈述,法官对利害关系人进行主动询问,允许第三人对案卷查阅,对处理与第三人有关的权利义务时以有效方式告知第三人。在做出裁判之后,赋予第三人权益救济机会。  相似文献   

10.
立法听证公告制度是立法听证程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2000年颁布的《立法法》仅就听证会作了粗糙的规定,并没有提及任何有关听证公告等细节性问题;另一方面,各地立法听证规则中的"公告条款"基本模式和内容大体一致,创造性空间有限。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对我国立法听证公告制度的实证分析,研究立法听证公告程序的基本原则和必要性选择,提出将听证公告的要素分为必要性要素、可补充性要素和选择性要素三个部分,对于完善我国立法听证公告制度具有理论价值,为立法听证实践提供策略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介绍外国人事诉讼立法概况的基础上,作者对我国人事诉讼程序的理论研究状况及立法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理论上的研究不够深入、相关的立法并未与时俱进。学界只是对人事诉讼程序的枝节问题进行了初略探讨,很少有人从宏观的角度对人事诉讼程序制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尤其是对外国颇为完善的人事诉讼理论体系、制度缺乏详实的比较研究。鉴于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血肉联系,随着相关民事实体法的日益完善,民事诉讼法的有关程序亦有相应完善之必要,以利二者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并未完全理解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如何完善我国的保险代位求偿制度,使之既能为被保险人的利益提供双重保障,又能防止被保险人因保险赔偿过分受益导致不当得利的现象,是今后完善我国保险代位求偿权法律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基本理论以及各国立法实践入手,分析我国的保险代位求偿权在实践中的困境与问题,以期从立法、程序、实体保障多方面完善我国的保险代位求偿权。  相似文献   

13.
从行政补偿程序的概念及分类、行政补偿程序功能、行政补偿程序基本原则、行政补偿程序立法现状及完善等方面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行政补偿制度的发展,作为其重要内容的补偿程序已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相关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研究内容、范围和方法层面仍存在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前教育法"的立法工作得到政府部门和教育界人士的普遍重视,研究学前教育立法的基本策略对完善学前教育立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学前教育立法的基本策略包括学前教育立法的时机、协调性、可行性和完备性等方面。研究学前教育立法的基本策略,关系到学前教育法制建设的决策、规划、运作、技术等诸多方面,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学前教育法"立法工作,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先进的诉讼法制国家普遍将民事程序选择权确立为当事人的一项基本程序权利。关于民事程序选择权,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虽有规定,但不太系统,且职权主义色彩太浓,导致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民事程序选择权大多流于形式。笔者在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关于民事程序选择权的立法规定加以介绍,试图通过了解当前世界法治较发达国家的立法规定,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立法,以期在完善立法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行政强制措施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所应遵守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等要素所构成的一个行为连续过程。行政强制措施程序是行政程序中的具体行政程序,是实现行政强制措施制度的保障和基本条件。从我国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现状看,还存在立法不规范、程序遵守不严、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笔者正是从我国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现状出发,通过对行政强制措施程序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完善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思考,以推动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遏制诉讼欺诈、弥补第三人利益保障体系的漏洞和开通纠正错误判决的新渠道为立法目的,我国在2013年民事诉讼法修订后新增了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在他人间的生效判决对第三人产生不利影响时,为非因自身原因而没有参加程序的第三人提供事后的程序保障,以救济错误判决对第三人合法权益造成的不当损害。第三人撤销之诉起源于法国立法,在移植入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后必然面临着各种适用和完善上的困难,因此本文在进行制度的立法目的和理论基础分析后力图描绘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立法导向和制度前景,为其后在立法和司法上的展开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加强,以预防纠纷、疏减讼源为本的公证制度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对公证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缓解公证办证压力、保持公证原有的"低成本、高效率"制度优势,值得研究,其中的路径便是卸除现时公证程序中不当的复杂因素,根据标的大小对公证事项进行繁简分类,将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改革成果导入非讼公证程序之中,并对其进行再简化,增设单独的小额公证程序。  相似文献   

19.
诉讼救济的有限性与非讼救济的非中立、程序规范的缺乏及纠纷解决效力的不确定性等共同构成了当前我国教师权利救济的困境,故对我国教师权利救济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完善。从宏观层面上看,完善我国教师权利救济机制时应予遵循或考虑:确保救济机构的中立性、程序性规范的完善、处理决定效力的确定性及借鉴当前知识产权"三审合一"模式完善教师权利的诉讼救济等。  相似文献   

20.
法律的发展既表现为实体法的演变与完善也表现为程序法的进化和发达,就程序法的发展而言,我国的程序立法并未带来应然效果,程序上的形式主义在选举程序、审判程序和行政程序上都有较明显地表现。这主要是法律程序本身不完善甚至缺乏正当性的要求,程序工具主义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克服程序中的形式主义需要我们全面关注程序价值,宣传程序正义思想;继续完善程序立法;强化程序观念、建立程序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