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北京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北京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现状的研究,指出终身体育、技能学习、发展体能成为北京高校推崇的目标,体育教学在内容、手段、方式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形成,大多数高校实现了网上选课,为进一步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受到资金和师资等方面的影响,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建议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多元教学目标以及倡导体育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高校体育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书元 《体育与科学》2007,28(6):32-33,20
本文以奥运会和校园体育环境为视角,就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高校体育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包括对体育设施建设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对群体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影响,对学生体育意识和高校竞技体育的影响等,期望对以奥运会为契机,建设良好的高校体育环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国际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女子在参赛人数、参赛项目、获奖牌数量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崛起态势,在中国乃至世界体坛占有重要地位。分析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崛起原因主要为女子解放运动、体育体制优越性、女子社会角色新变化等因素。为维持女子体育的科学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优化女子项目结构、健全女子运动员保障体系,更加彰显出我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强大优势,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4.
我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奥运会我国女运动员获奖情况为分析切入点,从社会制度与举国体制、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传统文化与性别平等、运动队管理与科学训练、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与项目的战略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体育商业化、女子竞技体育职业化与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世界女子体育的蓬勃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此现象的社会学因素.提出坚持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保障女运动员的基本权益、加强对女子竞技体育的宣传、进行项目的战略结构调整、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夯实学校体育基础、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女子竞技体育职业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唐代女子体育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育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女子体育.其体育项目丰富多彩,体育人数参加之多都是此前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研究论述唐代女子体育开展的项目:蹴鞠、马球、步打球、踏球、骑射、拔河、秋千、赛舟、踏青、舞蹈、剑术、围棋、游泳等,为女子体育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进行回顾.主要结论: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始于近代.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繁荣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崛起得益于举国体制、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世界女子竞技体育的兴起等.  相似文献   

7.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唐代女子参与的主要体育活动(球类、百戏、户外休闲、游戏娱乐等)进行梳理,分析唐代女子体育多元化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唐代女子体育呈多元化兴起的局面,其所创造出的丰富体育文化硕果,是唐时期妇女长期从事体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对唐代女子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对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振兴我国体育产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汇兰是我国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进者,倡导"女性取向"的体育思想,注重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反对"选手体育"、推广普及化体育思想.她认为:提高"女子体育专家"素质是发展女子体育之根本,主张加强女子体育教育,并呼吁成立全国女子体育组织.张汇兰女子体育思想对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对当今中国女子体育进一步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体育学刊》2000,(5):7-7
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合并而成的学校体育研究会 ,于 2 0 0 0年 6月 15~ 17日在北京举行理事会会议。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学校体育研究会章程 ,并推举原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宋尽贤任学会理事长 ,王占春、田慧生、曲宗湖、朱丰诚、李晋裕、杨文轩、林志超、曹宝源、滕子敬 (按姓氏笔画排列 )任学会副理事长学校体育研究会理事会会议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与妇女解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体育和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民族素质,也加速了妇女自身的解放,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现代奥运会中女子体育的发展进程为研究对象,从奥运会参赛人数、参赛项目设置、国际奥委会妇女政策的演变、妇女在体育管理层中的地位和影响几个方面梳理女子体育发展的轨迹。奥运会女子体育主要经历被拒之门外、走出困境、飞速发展等几个阶段,女子体育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封建传统思想的逐步消除、妇女体育得到法律保障、科技进步、奥运市场经济影响以及奥运大文化的相互促进。妇女体育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发展对中国妇女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以及推动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举办高级体育教研员研习班主要目的:进一步提高省市一级体育教研员的综合素质,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其在培训体育师资与指导改革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以利于推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参加对象:自治区、直辖市及少数地、市的体育教研员。研习内容:(1)交流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经验;(2)研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3)专家讲学。工作方法:(1)自愿报名,同时上交一篇有关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热点问题的论文;(2)经研究会审查报名资格与论文合格后,方能吸纳其参加研习班;(3)拟与…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我国女子足球、篮球、排球的发展轨迹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我国女子三大球都曾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取得过优异成绩,但都在巅峰期之后跌落谷底;女子三大球项目群众基础薄弱;体制不完善、短期成绩目标导致了女子三大球项目后备人才缺乏等。建议发展和完善举国体制,大力发展校园体育和群众体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召开2002年理事年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刊讯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2002年理事会于2002年12月18日至19日在山东省诸城市召开。研究会理会长宋尽贤,常务副理事长李晋裕、曹宝源,副理事长王占春、曲宗湖、腾子敬,常务副秘书长李永亮,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理事与特邀体育教研员50多人出席了会议。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潍坊市有关领导出席了理事年会的开幕式。宋尽贤理事长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研究会工作新局面》为题,向理事年会作了报告。他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做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在文化建设方…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比较等研究等方法,展示延安时期多姿多彩的女子体育活动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认为延安时期女子体育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丰富,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女子体育活动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奠定了新中国女子体育事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湖南女子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的搞好我校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满足我校学生体育需求,通过观察法、访问法、问卷调查法和常规统计法,分析研究我校学生在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能力、体育兴趣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对我校学生体育课设置提出了新的构想,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2006,(1):7-7
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中小学体育数学研究工作部年度工作会议于2005年11月22日在广州召开。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宋尽贤理事长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在肯定了工作部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希望工作部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教学研究工作,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做好体育教研员与体育师资的培训工作。对工作部2006年的工作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按其性质和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教会女塾的早期体育,女子学校的体育,女子体育教育,女子体育组织与运动竞赛。  相似文献   

19.
田卫丽 《收藏》2008,(4):114-115
继春秋战国和两汉之后,唐代体育又一次得到巨大发展。其时体育繁荣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女子体育运动的兴盛。  相似文献   

20.
中日女子大众体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作用正日趋显著,妇女的体质问题愈加受到关注。因此,增强妇女体质、增加妇女体育人口数量,对实施和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中日两国妇女大众体育现状,包括运动目的、运动项目和体育人口等作比较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