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节体育学习心理,让不同学生体验成功和快乐,成为目前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成为影响体质发展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合班分项教学模式对比分析,试发现合班分项教学对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和意志力的影响,并结合学生体育学习的成败归因,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有效改善体育学习心理与兴趣,改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为学校体育教学新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姚志强 《精武》2012,(8):51-53
中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分层教学模式,旨在以分层教学手段,加强对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对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实验研究,探索课内外一体化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从体育教学对中学生体质的影响和心理健康的影响2个方面简单论述了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问题,希望基层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多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1体育教学对中学生体质的影响学生体质水平有所提高是体育教学给学生家长及学校交出的较为直观的答卷。但通过体育教学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则成了体育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注重合理性,即教学内容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如长期对  相似文献   

4.
在现行体育教学模式中,部分高校还在实行男女生分班教学模式。这种体制已无法实现发展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观、提高体育文化素养的高层目标,也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结合本校体育教学改革情况,针对性的对排球专项课男女生分班、合班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对比,认为排球专项课实行男女生合班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有三种基本组织形式:一是沿习多年的混合分组,二是正在普遍推广的男女合班分组,三是试验摸索的合班健康分组。究竟那一种分组形式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这是广大体育教师共同关心的课题。经验证明,男女合班分组教学突破了混合分组的旧框。为解决性别差异在教学中的矛盾,克服女生教学男生化等问题起到了有效作用。但是,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合班分组对于个体差异问题是解决不了  相似文献   

6.
《体育师友》2021,(3):17-20
从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视角,提出"1+2+2"体育教学模式:"1"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2"是以课外体育专项俱乐部(运动技能之翼)和校园健康跑(身体素质之翼)为两翼,"2"是以"学分银行"理念引领的体育学习评价(弹性驱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硬性要求)为双轮驱动。运用文献资料、实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1+2+2"体育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认为:"1+2+2"体育教学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更有效,主要体现在BMI、肺活量、速度和耐力的改善和提高;该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消除学生因运动基础差异造成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建议按照"主体引领、两翼促力、双轮驱动"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对排球专项课"男女生合班"教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现行的体育教学形式依然是以性别划分,实行男女生分班授课.这种几十年一贯制的老套路已经无法实现发展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观、提高体育文化素养的高层目标,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结合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本校排球专项课男女生分、合班2种教学形式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学生心理和生理情况的分析,认为排球专项课应该实行男女生合班教学.  相似文献   

8.
高校现行的体育教学形式依然是以性别划分,实行男女生分班授课。这种几十年一贯制的老套路已经无法实现发展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观、提高体育文化素养的高层目标,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结合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本校排球专项课男女生分、合班2种教学形式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学生心理和生理情况的分析,认为排球专项课应该实行男女生合班教学。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的体质在不断下降,肥胖率也不断攀升,对这类体质弱势学生群体的教学管理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对这些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进行研究,为体育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体育中考项目中的跳绳和中长跑项目内容相对单调、枯燥,对体能有一定的要求,是体育中考的重点失分项目。通过对广州113中学3个班级140名同学进行了15周的教学实验发现,合班教学对初中学生的这两项体育成绩提高效果明显。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合班教学的优势,大胆使用"考练结合"模式,通过全力地合作推行此项教学实验,努力提高学生的中考应试成绩。  相似文献   

11.
如何遏制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下降趋势,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大学体育教学极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随机抽取采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性教学模式和集体性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旨在发现集体性教学模式的优势,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提供依据、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很多地区的体育中考分值统计中都包含一项"平时表现分"。该分数主要包括学生平时体育课的表现、60分钟的阳光体育活动表现、体质健康考核成绩等。有些地区的体育中考分值中,"平时表现分"占有较大比重。以我市为例,2010年,我市体育中考总分合计中,"平时表现分"一项为20分(其余4项身体素质各占20分,体育中考总分为100分)。但是从目前执行的情况看,"平时表现分"在很多地方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它应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利于一线体育教师清晰把握改革方向,设计科学的教学模式,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以更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利用文献资料、 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现实的需要出发,对"健康第一"及身体素质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研究认为:在体育课程设计和体育教学目标中确立体质健康的核心地位,明确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是体现国家"健康第一"思想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构建大学生体质最优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健身运动处方和常规体育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实验对比,探讨和研究大学生体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和促进大学生健身的科学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面的依据。本研究按随机抽样原则在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05级学生中,随机抽取4个班,其中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两个班作为对照班,进行健身运动处方教学和常规体育课教学的对比,实验期为1年,以验证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指标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增强、改善学生体质有显著效果,具有更强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是实现大学生体质最优化的一种有效可行、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符合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部分进行了改革探索,通过对课内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质测试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以期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为推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俞峰  陈正 《体育科研》2005,26(3):113-115
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新课程实施的经验,对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与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合班选项"教学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丁花阳  孙海勇 《精武》2013,(36):75-75,77
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对塑造大学生体型、增强心肺功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进行了探讨,并且分析了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体质方面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因此,近视学生(本文称此类学生为"眼镜群体")的安全性是体育课堂教学实施中必须正确面对、不容忽视的。为了更好地关注"眼镜群体",完善体育教学,笔者对湖北省第十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农村初中组)"眼镜群体"的学习的安全性与实效性进行探讨。这对初中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归纳法,对我国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情况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与分析,得出"俱乐部型"、"分层次型"体育教学模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同时指出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先导,体现出它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体育师友》2018,(3):64-66
文章运用实验法、问卷法、观察法等方法,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和教学实践,从学校实际出发,对体育教学中行政班教学模式和级组大班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级组大班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及优化教学资源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从长远来看,创建"级组大班"的授课模式可以优化教学资源,既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提高教学水平,又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可实现师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