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毛云 《辅导员》2015,(6):37-38
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留守儿童人数逐渐增加。这给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们丁所小学是一所村级小学,调查发现,全校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面对留守儿童淡漠的家庭教育、残缺的亲情呵护,如何让他们幸福地度过这段特殊的人生历程,怎样用爱心为他们撑起一方晴朗的天空,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引发了丁所小学全体教职工的思考与实践。为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  相似文献   

2.
我校地处苏中地区南通市北端的海安县,缺江少海,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留守儿童人数逐渐增加.这给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作为一所村级小学,我校生源来自周围7个行政村,约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3.
我校地处苏中地区南通市北端的海安县,缺江少海,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留守儿童人数逐渐增加。这给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作为一所村级小学,我校生源来自周围7个行政村,约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通过进一步的了解,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交往能力不强、心理健康不佳、学习习惯不良、学业辅  相似文献   

4.
刘海明 《辅导员》2014,(22):18-19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很多父母离开孩子,出去打工,为此滞留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让这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如何教育这些特殊的孩子,把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发展放在首位,接下来。  相似文献   

5.
<正>"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社会问题。父母外出,大多数孩子只能留在家中或寄居在亲戚朋友那里。孩子长期处于缺乏父爱母爱的家境,容易导致思想偏差、心理扭曲,外在表现为行为失当,学习、纪律较差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睦稳  相似文献   

6.
周玉华 《文教资料》2012,(25):168-169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日益普遍,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从调查分析入手,针对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负面效应,为搞好农村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见解与方法,以期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产生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部分家长务工,造成学校教育难。学校可通过健全"留守儿童之家",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突出"感悟反思"教育,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凸显"自我管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融入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当家作主精神等方式,提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周丽 《湖北教育》2003,(3):24-24
近几年,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逐年增加,留在家里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他们少了亲情关爱,有强烈的孤独感,极易受外界负面影响,导致品德素质下降,产生逃学、打架、成绩滑坡等不良后果。因此,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教师,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认为要教育好“留守学生”,首先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是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课堂,品德与社会是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师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导致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表现不够积极,教师评价不够及时。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持续低迷,课堂评价长期低效。面对如此窘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迫在眉睫,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实施有效评价刻不容缓。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简单论述了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流动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日益受到冲击,父母关怀的长期缺位,使留守儿童出现了多种心理不适症,厌学、轻生、犯罪等现象令人担忧。在当前国情下,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云公益的优势,用协同创新模式解决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联系途径不畅通的问题,是促进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老师,黄胜在哭!"一个女同学怯怯地来到我的办公室说。"什么事?""某某同学不愿与她同坐,说她邋遢!"这时,一个山村留守儿童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蓬松的头发下露出一张面黄肌瘦的脸,一看就知道是营养不良,再加上穿着破旧,就显得愈加格格不入。她也很不合群,下课时,总是一个人在校园里自顾自地玩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形式的发展,农村中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了,至此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整日忙于务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有些想多关心关心孩子,但限于经济、路途等原因,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因父爱母爱缺失,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差,心理古怪、孤僻,成绩也不理想;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关注,要多和留守儿童沟通,和家长联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以外的其他人进行抚养和教育,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留守儿童不是学校的责任,但面对孩子的呼声和家长的无奈,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特别是直接和学生打交道的班主任更是应该义不容辞地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相似文献   

14.
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的地带 ) ,生长着一种木本植物群落 ,它们有独特的生长环境、神秘的生命史、特殊的功能 ,这就是海上“生命”树林———红树林。一、独特的生长环境红树林是生长在海水中的森林 ,随着潮汐的涨落变化 ,人们可以看到一片浩瀚的沧海桑田的奇观 :潮来时 ,它们被海水淹没 ,或者仅仅露出绿色的树冠 ,仿佛是海上的一片片绿洲 ;潮退时 ,则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红树林发育在潮滩上 ,其生长发育依赖于海水的周期性涨落。这里很少有其他植物能立足 ,惟有红树林抗风防浪 ,组成独特的生物海岸———…  相似文献   

15.
在风景优美的英山县温泉镇.白石坳和它的名字一样不起眼,但是白石坳中心小学,却因为留守儿童教育有方而驰誉省内外--2006年,学校被英山县政协授予"留守儿童之家"荣誉称号;2007年,学校被英山县教育局确立为英山县唯一一家全托留守儿童教育试点学校;2007年,湖北省电视台对白石坳小学留守儿童教育进行实地采访,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并制成电视专题片在湖北电视台连续播出;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定为"留守儿童教育研究"项目学校,并拨300万元资金筹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奔赴大中城市,由此产生了"留守学生"这一新的群体。由于缺少管理、缺少关爱,一部分孩子变得胆小、儒弱;另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一切由我作主",想要干啥就要干啥,好像是"没大人教的孩子"。那么,应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思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相应增加,形成了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但总体来看,由于监护人绝大多数都是孩子的祖辈,他们中有的是隔代管护,过于溺爱,往往放任自由,管护工作难以到位;有的只重视生活上关照,放松了思想道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有的由于老年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留守儿童很难管理。因而,一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缺失。一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二是个人性格孤僻,家庭亲情缺乏。三是行为有所偏激,价值观取向有所扭曲。四是存在安全隐患,安全事  相似文献   

18.
徐海燕 《辅导员》2014,(22):21-21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进城务丁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相应增加,形成了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但总体来看,由于监护人绝大多数都是孩子的祖辈,他们中有的是隔代管护,过于溺爱,往往放任自由,管护工作难以到位;有的只重视生活上关照,放松了思想道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有的由于老年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留守儿童很难管理。  相似文献   

19.
每年有大量的农民工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经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只好把孩子留在家里托付给祖辈、亲戚代管。因此在社会上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5日)报道:“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近1000万人。”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而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问题根在社会,彻底解决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关注。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问题的沼泽地。  相似文献   

20.
郑桂灵 《教育》2013,(24):5
渠县一位奶奶将从小带大的两个孙子,亲手捆绑在屋檐柱上,万万没有想到竟导致孙子命赴黄泉。经警方调查,两个小孩为压迫心脏导致窒息死亡,已基本排除中毒、谋杀等可能。(2013年8月6日《华西都市报》)两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命丧奶奶的"捆绑式"监护,这无疑是留守儿童教育诸多问题的集中折射。透过孩子的生前表现和奶奶"捆绑教育"的无知与无奈,我们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